凡是读过三国的人,怕是无人不知马谡了,然而这位越嶲太守、丞相参军既不同于关羽张飞以义薄云天闻名,也不同于仲谋孔明以才智多谋贯耳,马谡最出名的便是三国历史上导致伐魏失败的著名战役“马谡失街亭”了。
历史上虽然对这一事件众说纷纭,有的说马谡就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本就才浅志短,却还偏偏不听诸葛亮的号令,结局不好也是理所应当;有的说其实就是死守,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只要拖的够久就是大胜,偏偏马谡不想采守势拖延,想要取胜,终究还是太小看张郃,高看自己;还有人认为马谡的过错其实是诸葛亮判断失误了,不过是代人受过而已。然而街亭和上邽是曹魏的关中大军进入陇右的两个重要通道,整个防御宽度达到六公里,对于兵不足万的马谡军来说,封锁住如此宽阔的地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当我的兵力是敌人的十倍时,就实施包围歼灭的策略,当我的兵力是敌人的五倍时,就实施攻击的战略,当我的兵力只有敌人的两倍时,就要努力战胜他们,当兵力相当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再逐一击破。而当我的兵力少于敌人时,就需要避免作战了。当时的情形无人知晓,然而从之后的事情来看,诸葛亮应十分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了解张郃军队大约是马稷军队2.5倍,了解守住街亭的难度,应不会让他白白送死。
展开全文
从诸葛亮的战术来看,应是想要“声东击西”,诸葛亮的目标名为长安,实则陇西,交给马稷的任务也主要是防守,阻止魏军支援陇西,来为夺取陇西争得时间。诸葛孔明留给马谡的安营扎寨时间,依托山体形成坚固的防御工事,马谡都没有去利用、去行动,他的想法仿佛就是就是把张郃放进来打,而不是按诸葛亮打持久战。从古至今,对马稷的评价多是骂声片片,从内到外,马稷似乎被骂了个底朝天,有的人甚至把这次失守看作伐魏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或许有失偏颇,但马稷判断失误却总是毋庸置疑的。
或许马稷驻扎南山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担心据路安营扎寨会导致兵力分散,易被击破,于是便在山上集中兵力。一控制制高点,二用留守的1000多人马作为诱饵,从山上向下攻击敌军。后世许多人都认为马稷是蠢到家了,甚至以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的话“马谡说话浮夸,多是纸上谈兵”来论述在此次战役中,诸葛亮的用人有多么不明,识人又有多么不清。由此来看倒也未必,然而马稷确实是忘记了他的根本任务是拖延时间,
山上、山下同时据守,很可能会反而打破诸葛亮的作战计划。
其实现在来看街亭古战场的地势地貌,所谓据守街亭并非那么容易,马稷也应该不是去捡功的。南山虽然算是山,但并不高,坡度也很平缓,北山有河流无需驻守,如若南山被魏军占据,由山上借势而下确实棘手,马稷能考虑到这里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马稷更应该做的是依照出征前诸葛亮对他说的话,从战略大局出发,做好他该做的事情——拖。在魏军的大部队还未抵达的这段时间内加固防守,譬如设内墙、挖鸿沟等,以做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