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拾七
他是一位亏损书店的老板,他是一个在网上被万人嘲的“反叛者”,同时,他也是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的制片人。
展开全文
他留着长发,爱穿拖鞋,从外表看毫无攻击性,甚至还有点油腻邋遢。
但他刚登场,张嘴就是一顿对职业脱口秀演员的“降维打击”,还差点“砸了”这款网红综艺的场子。
他就是许知远,外形逐渐“高晓松”化的中年男子。
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许知远第一次干这种事了。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许知远几乎跟大半个中国的网民,“对着干”了大半辈子。
那么他是恃才傲物,是叛逆成性,还是为了利益哗众取宠?他的脱口秀,又凭什么能一边承受着万人抨击,一边又被无数人捧上神坛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许知远的故事。
01
许知远,江苏人。
1976年,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的六塘村。他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母亲则是全职太太。
他小时候的生活不算太平。1983年,我国决定裁军百万,已经完成全部使命的铁道兵自然首当其冲。许知远也就是在这一年,跟随父亲远离家乡,搬到了北京。
不过许父的军装是脱了,但他心中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没卸下,为了祖国,他甘愿做一块砖,国家需要他去哪,他就往哪搬。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知远在接下来的六年里,足足换了五所小学。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到了许知远这,极度有纪律守秩序的许父,却成了他最好的“反面教材”。
他才不想成为父亲那样,一辈子都循规蹈矩的人。
叛逆的种子,从这一刻起深埋心中,也为许知远之后充满争议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02
1995年,许知远19岁。在高考放榜的前一天晚上,他失眠了。
而他失眠的原因,还要从这两个男人讲起。
那就是朱自清的徒孙孔庆东,和以反传统、反权威的激烈姿态,登上台湾文坛的大作家李敖。
众所周知,我国首都有两所世界超一流大学,北大和清华。不过,这两所大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超高的教学质量和享誉全球的盛名。
那是什么呢?
当然是这两校学子,百年如一日的“暗暗较劲”。他们总是变着法儿的想把对方比下去,证明自己才是帝都第一。
而作为朱自清的学生王瑶,的学生钱理群,的学生孔庆东,他自然是一位究极“北吹”。
在孔庆东眼里,自己以及自己老师和师祖的母校北大,那空气都比清华甜,月亮都比清华圆,反正方方面面都比清华强!
“清华爆炸了无所谓,但要是北大爆炸了,人类历史那都得倒退50年!”
所以作为孔庆东学生的许知远,自然而然地便对北大心驰神往,他甚至对自己说。
这辈子要考不上北大,那就是白活了!
但他想,人家凭什么见他呢?
于是,为了能跟理想和偶像更近一步,许知远便把考上北大,当成了他前半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有惊无险地,本来估分要比北大分数线低几分的许知远,踩着分数线,被北大微电子专业录取。
美梦成真的他欣喜若狂,还难忍激动地,骑着自行车把北大溜了个遍!
可这时候的许知远还不知道,人生往往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03
1996年,刚上了两学期课的许知远,突然觉得这个大学真是没法念了!
在他的印象中,只要来了北大,那等同于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线,回到了那个滚烫的五四年代,跟无数有激情、有梦想、有深度的先辈隔空对话。
可现在呢?充满商业气息的微电子专业,简直让一腔热血的许知远窒息。
他开始远离自己的专业,不断去听文科的课,他郁闷的心情,直到自己的高中老师孔庆东回北大继续深造,才有所好转。
在孔庆东的小房间里,许知远认识了不少牛人。而新世界的大门一旦开启,便一发不可收拾。
许知远觉得天天在学校混,实在没意义,他得出去看看才行。就这样1999年,许知远蓄起了长发,提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随后目的地——桂林。
大概年轻的灵魂总是迷茫。
无所事事的许知远在桂林逛了一圈,又回到了校园里。这次他更无聊了,无聊到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看女生洗澡!
最后无聊过了头的许知远,办起了校园杂志——《微光》。从这个杂志的名称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目标,他的渴望一直很明确,只是暂时找不到前进的路了而已。
只可惜,这个杂志还没办上几期,就发生了两件,让许知远备受打击的大事。
04
1999年末的一天,学校的书记找许知远谈话,勒令他赶紧把“批评校园日益世俗化”的杂志《微光》给停了。
还是在这一年,许知远看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办的杂志,他一下就惊呆了!
人家那才叫杂志啊,从排版到印刷都非常成熟!
相较之下,自己办的那叫什么玩意儿?许知远瞬间沮丧起来,他意识到,中国大学的整个的学生生活水平是多么的低劣!
理所当然的,许知远开始渴望变革,他渴望有什么东西,有什么人,能来叫醒“沉睡的”年轻人们。
如果没有呢?如果没有,那他就自己来!
2002年,许知远首次走出国门,开启了一段让他回味终生的思维激撞之旅。
他在美国采访了整整15位顶尖的经济领域大咖,比如已经94岁高龄的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又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
跟这种时代先驱、行业巨鳄的对话让许知远受益匪浅。同时,他也犯下了,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自负。
通俗地来说,就是许知远“飘了、傲了、狂了、觉得自己简直没谁了、看谁都觉得谁不行了!”
2003年那会儿,许知远在报社上班(经济观察报)。报社开年会的时候,社长邀请他上台去给优秀员工颁奖。
结果许知远倒好,他上了台,直接指责社长道:
我拒绝颁奖。你这个奖,根本就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冲突颁的,并不是能者居之。再这么下去,报社早晚倒闭!
他说完这句话,便头也不回的走了,独留在台上凌乱的社长,以及一众完全傻掉的员工。
“你不要太肆无忌惮了!”
可这时候的许知远哪里听得进去呢?
似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的话是圣旨,可等他们到了一定年龄,父母的话就成了废纸。
不过“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许知远很快就尝到了过度自负,所带来的苦果。
05
2005年,许知远开了一家名为“单向空间”的书店,只卖他自己喜欢的书。
他幻想着,自己以后能过上理想生活。
不过结果嘛,喜忧参半。
喜得是,真的有不少跟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来到这家书店,但烦心事儿也随之而来。
紧接着2007年~2008年,许知远干脆离开北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游历。可能在国内转了转又觉得没意思。
2009年~2012年,许知远再度出国,开启了一场名为“逃离浮躁”的异国之旅。而他过度自负所招致的“恶果”,也正是在这期间,悄然来至。
2010年,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知远上了热搜。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是许知远心里不服气,他连夜炮制了一篇文章——《庸众的胜利》。并在文章中大肆批判韩寒的文章浅显而直白,喜欢他文章的人,也是浅显又直白,可怜可悲可叹!
他这一番操作下来,可给韩寒的粉丝们得罪了个遍。
同时他总是故作深沉的样子,也早有网友看他不爽了,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深沉≈装”,再加上许知远长相也不讨喜,理所当然的,许知远几乎被全网炮轰。
但这时候许知远还不甚在意,反正谁骂他,他就骂回去。
他嘴上说着“逃离浮躁”,可实际上呢?他似乎一直处于“浮躁中心”,这又当又立的行为,大概就是他当年被万人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那时的他,当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只是悠悠地感慨了三句话。
又或许,当他觉得真的自己有错的那天,他也就不叫“许知远”了。
06
2013年,许知远上了一档综艺《我的父亲母亲》。
不过这期节目的视频,很快就被屏蔽掉了。
至于原因,在2014年的那一期《新周书房》,或许我们可以窥得一二。
——许知远实在太敢说了。
似乎这世界上,只有他脑海里没收录的词,就没有他不敢说的话。
但人嘛,总是会成长的,而属于许知远的契机,很快就来了。
这13个人横亘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通俗来说就是“十三不靠”,节目《十三邀》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回,许知远破天荒地心里有点打鼓,不知道自己做主持人能不能行,他的俩朋友张帆和于威一个劲儿的给他打包票:怕啥呢,大不了上去挨骂!
结果呢?结果就是许知远,真的挨骂了。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许多人靠着骂别人吐槽别人火,而许知远,他是活活被广大网友骂火的!
他在《十三邀第二季》的时候,采访马东。让马东的粉丝,批了个痛快。
他采访李诞,不仅李诞怼他:活得沉重。就连网友也跟着起哄:人间不值得。
要问大家为什么这样针对他,难道只是因为他喜欢故作深沉,只是因为他太傲吗?
还真不是。
要怪只能怪他在《十三邀第一季》采访女神俞飞鸿的时候,视频被人挑着有争议的点,掐头去尾传上了网。
再加上他刚做主持的时候没什么经验,那期《十三邀》简直堪称“人间炼狱”,大型尬聊现场,全国观众看完人人喜提一套房——用脚指头在地上扣的。
许知远本来就自带点文人才子的傲气,再加上有心人这么一运作,你说他的风评,还能好了吗?
在一众综艺里,这个成绩实属长寿。
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打磨,许知远的成长,大家也是肉眼可见的。他还是曾经那个有棱有角的他,但也不再那么锋利,不再胸中只有“愤怒”,只有对这个时代不公的抱怨。
理所当然的,这次他又火了。
07
这位不再“愤怒”的反抗者,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告诉了所有人,什么才叫真正的“吐槽”。
他先是吐槽李诞,报了当年那“一箭之仇”。
接着张大大和金星,也不能幸免于难。
他吐槽的话也很有意思,从亚里士多德到鲁迅,再从川端康成到《雪国》。
许知远的言辞之辛辣思维之广泛,让无数网友为之咋舌,忍不住,就为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按照许知远的性格,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和肯定,他哪怕不表露得太过明显,最起码也要好好开心一番。
但这次,他出了奇的“淡定”,只是“事了拂衣去”。
他是真的想通了,还是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也许在这一瞬间,他回忆起了2012年的台北。
08
2012年,许知远曾有幸,跟自己粉了二十年的精神偶像李敖在台北相会。
可这次跨越了二十年的聚首,最后留给许知远的,只有无尽的尴尬。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李敖早就不是曾经那个李敖,许知远,也不是曾经那个许知远。他们的人生曾经毫无交集,如今也根本没有任何共同话题可谈。
那天,俩人在一起吃了个冰淇淋,就匆匆别过了。望着李敖离去的背影,许知远总觉得,他的心里似乎是少了点什么。
那感觉就像,我们二十岁时,能买得起十二岁时渴望的玩具。但我们已经永远遗失了,十二岁时的那份心情。
不过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许就是学会跟自己和解。
李诞曾说许知远没有活明白,但现在,他大概是真的“悟了”。
他还是锋利的,但不再是尖锐的,他开始学会理解和包容,同时,也没放弃自己的批判和辛辣。只是他的很多话,都只说给“懂得人”听了。
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
这世上所有人,都是“许知远”,又或许我们自己,也是“许知远”。
当灵魂互相激撞,契合了,那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没对上,那就落花流水,随它去也。
光阴似箭,人生不过寥寥几十载,活出自我,活出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潇洒,才算没白来一趟,这繁华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