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爱水
群宠蔡蔡住在湖北黄冈,也就是苏东坡时代的黄州。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得蔡蔡的文风,沾染着苏文的旷达和灵气。
蔡蔡最新的一篇大作里,( 与苏东坡一起走进他生命里剩下两个月的时光 ),写到了“乌台诗案”期间,苏东坡在牢房里埋藏了青金丸(丹),以作随时自杀时的毒药。关于这个细节的出处,我第一时间联系了蔡蔡。
蔡蔡说,来自于央视的六集纪录片《苏东坡》。我也特意回看了这部分的章节,确实,解说词也说到了这个内容。
苏轼的这个插曲是讲在“乌台诗案”中,因言获罪,被舒亶、李定等人诬陷,投入大牢,生死未卜,凶多吉少。苏轼与儿子苏迈暗中约定,如有死刑判决的消息,送的牢饭里就放一条鱼;没有死刑消息就正常送饭菜。与此同时,他还暗藏一粒剧毒的青金丸,等待身败名裂的消息从天而将时,自行了结,以免受辱。
结果,还是出了点叉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小命。那天事有凑巧,苏迈出城筹款,打算继续为苏轼疏通关系,没有时间为父亲送饭,就将这一任务交由一个远亲代劳。结果,那远亲本着改善一下大文豪伙食的想法,送进去一条熏鱼。苏东坡一看饭菜,吓得半死,还写给自己的弟弟两首诗以作遗言。以为自己要死了,好在最后是一场误会。
展开全文
有关这一段,尤其是青金丸的事,电视纪录片的说服力是不够的,也不具备权威性。在所有关于苏东坡的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超过苏辙写的《亡兄端明子瞻先生墓志铭》。这里面,也没有关于青金丸(丹)的记载。
青金丸(丹),是一味中医的方剂,据说,现在还在使用中,是用于治疗肺虚咳嗽的。世所共知,苏东坡精于医道,对于这类药物的功用,肯定是了于指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利用青金丸(丹)来自杀的话,最起码,需要远超于日常口服用量的总量,才能做得到的。
再说苏东坡当时的处境。他从湖州被羁押回开封,直接就被投入了御史台的大牢里。从一开始,以舒亶李定为首的审案人员,按照苏辙的说法,是“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就是说,是按照死罪的推定,来审判苏东坡的。一个既定为死刑的囚犯,无论是在公堂之上,还是在囚室之内,所要面对的际遇,肯定不会是客客气气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强烈怀疑,苏东坡会有机会,能够把青金丸(丹)这种药物,而且,还必须是数量足够多的青金丸(丹),带进牢房里面。即便是他真的有病,监牢里面也应该有狱医,应当通过狱医给他医治,而不可能任由他把自己配置的药物带进去。
说句题外话,关于苏东坡“乌台诗案”的细节,除了“朋九万”的《东坡乌台诗案》之外,我们还应该感谢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做为苏东坡的小迷弟,陆游收集整理了很多和“乌台诗案”有关的资料,编辑成书,流传后世。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在900多年以后,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揣摩的过去。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究其根本,永远都是个伪命题。所谓的历史真相,从来都是后人从自己的价值判断出发,做出的相对的推定。而这些推定的源头,就来自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书籍资料。
在当下,所有关于苏东坡的书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没有关于青金丸(丹)的记载。
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是一部知名的学术著作,关于“乌台诗案”的细节,也做了很翔实的记载分析。这其中,也没有提及青金丸(丹)。
关于苏东坡的书,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李一冰写的《苏东坡大传》。在这本书里,他提到了青金丸(丹)。但是,这本书,本质上还是属于通俗读物的层级,学术价值并不高。
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的权威性,就不言而喻了。至少,在当下,没有任何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这部书里,述说了青金丸(丹)这个说法的出处,还有细节。
如此,青金丸(丹)应该没有什么疑义了。这些日子,还是会想起这件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苏东坡此人,并不像他的诗词里写的那样,是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战士。实际上,他的胆子很小。在湖州,听说朝廷派官员要来抓他,人未到,他就吓得要脱下官衣,绑住手脚自我请罪了。
在回京城的船上,被官兵重重看押的苏东坡,几度都要投江自尽。所以,以此推理,他在牢房里,埋藏青金丸(丹),也存在这样的动机。
动机归动机,我还是怀疑,这个操作的可能性,应该是微乎其微的。无论是央视的纪录片,还是李一冰的《苏东坡大传》,这个说法的出处,毫无疑问,都来自于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而《苏轼年谱》也清楚地表明,这个记载,来自《孔氏谈苑》卷一《皇甫撰(人巽)深刻》,而并非来自于苏东坡本人的文字里。
闲来无事,码字以记之,聊以自慰而已。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我们在百家号、头条号、搜狐、知乎、简书亦有入驻,敬请关注。
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坚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