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劳力士没有陀飞轮?事实上,探究原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5年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20世纪90年代,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从1905年到1950年代,能力不够,劳力士做不出陀飞轮。听着可能有些不可思议,劳力士的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他以三大法宝打开局面,"精密天文台机芯","蚝式防水表壳","自动上链恒动机芯",但此时劳力士的核心生产能力并不强! 劳力士当时的机芯是由合代工厂生产的,当时劳力士做不到陀飞轮这种技术。
不仅劳力士做不到,而且很少有品牌能独立生产陀飞轮怀表,包括百达翡丽、江石丹顿、芝柏、 雅典这些大牌,许多陀飞轮怀表都是由专门的制表师订购加工后,以自己的商标出售的,其中最著名的是AlbertPellaton-Favre(1832-1914)和他的儿子James CésarPellaton(1873-1954)的作品。 当然,在1947年,欧米茄制造了CAL机芯,百达翡丽开发出了Cal.34T陀飞轮手表机芯,只不过那是都是小规模使用。
展开全文
第二阶段:1953-1990年代前后,产品定位清晰,劳力士不需要做托飞轮,1953年,约翰·亨特爵士、埃德蒙·希拉里和丹泽·诺基,分别戴着劳力士蚝式恒力手表,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劳力士的探险家、潜航者、格林尼治型、蚝式恒动、
宇宙计型迪通拿、海使型、探险家型 II、游艇名仕型等特殊专业手表相继推出,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此时,劳力士的产品定位逐渐清晰,做到了高精度和防水性能的时钟,而不仅仅是纯计时功能的专业手表。这些手表需要为专业活动而设计,包括深海潜水、航空、登山和科学探索。
第三阶段:从1990年代到现在,随着品牌地位的确立,劳力士对此不屑于也不能作陀飞轮。上世纪80年代日本精工Seiko引发的石英危机,导致全球制表业大换血,瑞士机械制表业受到沉重打击。当时许多品牌破产、合并、待售。幸运的是,劳力士(Rolex)在危机中幸存下来,此外,在危机期间,劳力士没有降低自己的生产水平,但也完成了更换升级,从30系列升级到31系列。因此,在危机之后,劳力士的品牌地位开始确立,劳力士只生产世界上最准确、最可靠的手表。
从那以后,陀飞轮技术对劳力士来说毫无意义。1801年,陀飞轮被认为是最强大的技术,但因为当时钟表加工的材料并不精良。为了提高钟表的精度,宝玑不得不使用机械结构来补偿重心偏移的问题。然而,经过近200年的发展,从牛蹄中提取的动物润滑油已成为人工合成油,碳钢发条已升级为钴基合金、就连宝玑发明的宝玑游丝,也是经过爱德华菲利普斯等人的科学数学计算后得到改进的。
游丝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完成了从铁丝、Elinvar合金、Nivarox合金、蓝铌合金,甚至非金属硅材料的巨大变化。此时,虽然数控机床技术已经成熟,但很容易在几分钟内制造出陀飞轮骨架。然而,陀飞轮很难组装,容易损坏,难以维护,20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劳力士不会去生产不精致的陀飞轮,来打破其数十年努力积累的品牌地位。
此外,劳力士通过不断开发和研究,在手表精度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并应用了大量专利技术。劳力士几天前宣布,其钟表的每日误差应在出厂后±2秒内达到。要知道这个标准,任何量产的陀飞轮在实际使用中都无法达到。劳力士能够大规模生产精度超过陀飞轮的手表,因此劳力士不屑生产陀飞轮。可以说,陀飞轮是劳力士过时的技术,劳力士追求精确和可靠性。看来只有追寻自己的最爱才是最完美的,自己有这个本事,可以不考虑陀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