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环 水红 怪谈 生前 野心

“祸水红颜”中杨玉环为何是例外,生前无政治野心,死后怪谈众多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18:07:03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古代,出于男尊女卑、为皇帝避讳等一系列传统因素,总是会将所有的脏水全部泼在皇帝身边的美女身上,美名其曰“红颜祸水”,从商朝的妲己到西周的褒姒,从西汉的赵合德再到明朝的万贵妃,无一不承担了无数骂名。而唐朝则更是其中的重灾区,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等一系列在政治上雄心勃勃无法被男权社会所容的女性层出不穷,更是被后世的史家冠之以“唐女祸”的称号。

在唐朝这些“祸水红颜”中,杨玉环似乎是个例外,尽管她的家族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祸国殃民的事情没少干(尤其是其哥哥杨国忠),但其本人一无政治野心,二是在马嵬坡兵变被当众赐死,这等悲惨的结局反而引发了不少同情,以致于出现了不少其没有死的传说。而这其中最离奇也算最离谱的,是杨贵妃竟然跑路去了岛国日本。

上图_ 影视剧《杨贵妃》里的 杨玉环和唐玄宗

贵妃去了岛国

据日本人所称,唐玄宗不忍心杨贵妃丧命,而禁军将领陈玄礼、宦官高力士等玄宗的“身边人”也心领神会,于是以一个侍女“代死”。真正的贵妃则由人秘密护送出走,由一个名为藤原刷雄的日本遣唐使护送其出海逃亡日本。当时的日本天皇孝谦天皇(性别:女)对杨贵妃的到来相当尊重,对其礼遇有加,后还将其许配给这个藤原刷熊为妻,据说杨贵妃去了日本后又生活了30年,后68岁时病逝。

而更夸张的是,如今的日本山口县甚至还有杨贵妃的墓葬,甚至日本知名演员山口百惠也公开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岛国从古到今的这些故事,听起来还真是像这么回事,但又完全经不起推敲,给人一种胡编乱造之感。那么,这样的传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展开全文

上图_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中国史书的记载和白居易《长恨歌》

对于杨贵妃之死,史书上的记载也不尽相同。《旧唐书》对此记载“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这个就很明确的看出,杨贵妃确实是身死下葬了。

但《新唐书》对此却记载为“启瘗,故香囊犹在”,而对于杨贵妃的尸身却只字未提,这未免让人浮想联翩。《旧唐书》成书于乱世之中的五代后晋,《新唐书》则成书于北宋宋仁宗时期,两本史书各有千秋,但距离马嵬坡之变的时间也都较长。《新唐书》的记载明显从正史的角度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上图_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而在诗人才子的笔下,杨贵妃之死更是一个长期流量不减少的“热矿”,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歌中的很多诗句都暗示了杨贵妃的真实下落,比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杨玉环其实没死,“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这几句,则体现出了杨贵妃可能去了大海中的“仙山”。

而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元和(唐宪宗时期)初年,距离马嵬坡之变也不过才过去50余年,从时间长来说更为贴近。因此不少人认为白居易这首诗与其说是叙事诗,不如说是其实是在暗示杨贵妃的下落。

上图_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这首诗是个不出名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作品,也许翻不起太大浪花,但白居易就不一样了。如果说谁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也许有很多争论,但如果说谁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那白居易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的特性(据称其在创作诗歌时念给邻家老婆婆听,直到能听懂才定稿),不仅使得今天的读者读起来并不费劲,也广泛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毕竟这些国家虽然当年都狂热学习中国文化,但毕竟水平还是不行。王维的佛理禅意、李白的风仙道骨、杜甫的现实主义,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都颇为吃力,而白居易的诗歌则相对好懂的多,也正合这些对中国文化“半瓶醋”的“藩属国”们的胃口。

上图_ 嵯峨天皇

拿日本来说,嵯峨天皇将白居易诗集当成自己的枕边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的“正式工作”,就是在宫廷里讲解白居易诗歌。当时的日本社会更是形容《白居易文集》“集七十卷、尽是黄金”。而作为白居易代表作之一的《长恨歌》更是在岛国脍炙人口,甚至不免对号入座甚至浮想联翩,认为这“海上有仙山”就是指日本,再加上许久以前就有秦朝方士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于是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编造出贵妃流落日本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白居易毕竟是诗人不是历史学家,当时很多人对杨贵妃报以同情,从感性(而不是理性上)不愿接受其香消玉勋的悲惨结局,因此白居易创作的这首诗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心愿而已。如果仅以其诗歌中的一些诗句就断定其是在另有所指,未免有些过度解读了。

上图_ 马嵬坡上的玄宗和杨玉环

杨贵妃去日本的现实中的可能性

杨贵妃去日本,这个传说在现实中又有没有可能性呢?首先,日本是个岛国,去日本当然要从海边坐船。遣唐使最常见的登陆地在今山东胶东半岛烟台等地一带。

而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两地相距在1400公里以上,将近3000里的路程,在古代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又正是安史之乱的乱世之下,唐军和安史叛军正激战正酣,各地的藩镇更是乘机做大,盗贼土匪更是遍地四起,在这种情况下,杨贵妃一行能否安全将其送往沿海港口,依然是个大大问号,大概率是极低的。

上图_ 记载日本国的碑文—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铭

就算到达了沿海,去日本就一帆风顺了吗?读历史感觉大唐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唐,似乎很容易,其实不然。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条件决定了这是一条极其危险和恐怖的旅程。很多日本遣唐使都在海上遇难身亡,真正最后能活着到达长安的可以说都是些“幸运人”。

举例而言,在唐朝备受器重、官运亨通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在归国探亲时就遭遇不测,结果给海流吹到了越南,随行同伴也死了一大半,后来返回长安后,一直到死也再没有回国。而著名的佛学大师鉴真大和尚更是五次东渡日本全部都失败告终,连双目都失明了,直到第六次才成功。

可见,渡海去日本根本就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上图_ 明刻历代百美图 杨贵妃

综上所述,杨贵妃去日本不过只是崇拜大唐文化的岛国人的自娱自乐的传说故事而已,其真实性几乎为零。相比之下,隐居在大唐境内的某处山村或某个小镇还更有可信度,而且也更容易做到,这可比陆上穿越几千里,再冒着海上风暴去日本靠谱多了。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血腥的盛唐》 王觉仁著 凤凰出版社

[2]《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