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做饭的理工男不是好工程师
2020 年4月18日,重庆。“时光体验馆”中陈列着各种具有历史感的家电。(图/ 周毅/中新社)
家电烹调开发组,一个关乎新产品能否上市的重要部门,工程师们在这里反复测试与验证新产品的功能,思考工业制造逻辑、验证食物烹调过程。
当郭建熙成为格兰仕烹调开发组组长后,他希望打破一些条条框框,颠覆习以为常的设计思路,找到更适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
当然,能否开发出一款爆款产品,虽然有长期经验主义的判断,但偶尔也需要一丝无法解释的玄学气运。
总之,产品的市场需要时间的验证。
“我们研究家电,也研究食物。”
郭建熙日常忙碌。见到他之前,《新周刊》记者以为他是一位穿着实验服、不苟言笑的理工男。
万万没想到,他聊起美食是那么滔滔不绝,经验老到,还带着几分自得。
当热爱变成职业
在食物与机器之间,找到一种与热爱有关的平衡,工作也会变得有趣。
清早8点,郭建熙比同事更早到烹饪中心,他说这是为了准备工作,也为了给自己做一杯咖啡。
他们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大型智能化厨房,大到电蒸炉、蒸烤炉、微烤一体机、微蒸烤空气炸一体机,小到多士炉、华夫饼机、咖啡机等,各种设备应有尽有。
下午茶时间,他们可以烤个蛋挞,做个麻薯,再来杯咖啡。
展开全文
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
除了日常产品开发测试外,郭建熙还会对公司的产品进行用户体验,站在研发人员和消费者的双重角度,对设计不合理、体验效果差的设计进行反馈和优化。
郭建熙说:“食物测试和产品体验是新项目测试中的关键,如果测试出现问题,我们要尽快讨论出解决方案。”
毕竟,家电产品的迭代更新之快、之“卷”,有目共睹。
小时候,还没有厨房台面高的时候,郭建熙就拿起锅铲,动了做厨师的心思,他做的第一道菜是蒸鲈鱼。
父母没想到,儿子大学时直接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一个“冷门”专业。
郭建熙自己也没想到,从小的爱好真就成就了后来的职业发展。
“刚进入企业那年,不懂项目开发管理知识,不了解家电煮食相关的测试开发标准,更不知道产品测试开发流程。”
郭建熙有过不安与慌张,毕竟热爱食物与懂食物之间的差别不小,校园的知识体系与企业生产逻辑之间也有一定距离。
“压力大的时候,做饭真的治愈人心。”
他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清洗食物,按自己的想法备好食材,当不同食物在翻炒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时,一切压力都被隔绝在厨房之外。
对郭建熙而言,做饭就是沉浸式的享受,一盘色味俱佳的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循环与生命力的流动。
过去的3年,由于疫情反复,囤菜、囤物是大多数家庭的日常,回家做饭也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有人算过,一个家庭一年大概需要1095顿饭,但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不太好实现。
毕竟,日常的出行和工作已经用掉了大量的精力,没人可以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享受做饭的过程。
当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做饭时,食物与人难免走向对立。
年轻人更了解这种对立中的不适感,于是,他们早早开始研究如何“偷懒”,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出大厨的味道。
在豆瓣“速食食品爱好者联盟”“微波炉美食分享”“电饭煲食谱讨论群”等小组里,十几万人分享着懒人食谱和烹饪避雷指南,不遗余力地寻找更适合自己味觉的食物。
奥利奥加牛奶加微波炉的布朗尼、超级简单的无油薯片、不用洗碗的意面和牛奶汤圆等懒人食谱的出现,都是为了能让“吃”这件事变得简单。
同时,年轻人们,丝毫不吝啬地开始尝试各种新家电。
年轻的工程师郭建熙与更多人分享美食。(图/ 由被访者提供)
“一个月吃了3000袋蛋炒饭”
随着博主种草、直播间促销、UP主测评的出现,预制菜消费市场被逐渐打开。
2022年无疑是预制菜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元年,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京东超市与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协会共同发布的《预制菜行业趋势》报告显示,这一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中国的预制菜,从便利店的饭团、意面、三明治、盒饭,到黄米凉糕、香辣鸡、煲仔饭、小酥肉、酸菜鱼、盖浇饭等,正以极快的速度被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预制菜虽然概念火,但品质鱼龙混杂。
有人认为大多数预制菜的味道仅仅达到了及格线,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产品口味,都“槽点满满”;
有人在购买了比萨后,明明按照使用说明书,在空气炸锅中烤制了8分钟,最后也是以烤糊“翻车”收场;
也有人坚持不吃预制菜,原因就是担心“工业化”不健康、不安全。
为了解决预制菜“看上去很美,吃起来不够香”的痛点问题,2022年4月,郭建熙的团队开始研究预制菜,并参与研发预制菜微波炉。
同事们买来了市面上大部分的预制菜,研究包装、产品营养成分、食物加热方式,拜访了广东地区部分预制菜企业,进行了调研走访、试吃测试等。
通过大量的数据测评,团队可以确定的是加热至75℃—80℃,是预制菜味道的还原度最好的温度范围。
郭建熙在格兰仕工作了5年,前前后后参与了微烤一体机、大烤箱、厨师机、多士炉、多功能锅等150多款产品的研发与测试。
预制菜微波炉算是他职业生涯中超级大胆的一次产品设计,从产品的外观设计、控制面板操作逻辑、面板丝印显示,再细到旋钮的按键舒适度,他全程参与了开发并主导设计。
无论是预制菜,还是预制菜微波炉,暂时都没有行业标准和可参考的数值,对于家电行业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
郭建熙说:“刚开始真的很难,预制菜的包装种类很多,产品的含油量和含水量都不相同,这些对微波加热时间、受热均匀度都会产生影响。每个类型的程序从测试到制定,需要用到上百个样品,才能调试出兼容性极大的菜单程序,确保预制菜的还原度。”
“每天除了早餐,我们4个人要消化100包炒饭,有人结束项目时,胖了足足15斤。”
算上郭建熙,烹饪中心一共4位同事,仅仅为了测试预制菜微波炉的炒饭功能,他们30天里吃了3000包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炒饭。
他们的目标是,无论什么品牌、什么包装,只要是炒饭,放进微波炉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口感。
对整个团队而言,这是一种靠上万次测试摸索建立的全新测试方法。
由此,团队还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起草建立《微波炉烹饪预制菜感官评价技术规范》。
2020 年4月28日,广东佛山。在格兰仕工业4.0 示范基地一期现场,多条智能生产线已经完成调试并开始量产,单线每6.7秒就有一台产品下线,具备年产1100万台微波炉的能力。(图/IC)
参与开发了1000个菜谱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食客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郭建熙要做的事就是让年轻人有选择,“用15分钟吃完一顿工作餐,或者花一个下午在家享受烹调美食”。
美食家蔡澜在《烹宰为乐》中写到,食物的爱好是很个人化的,是环境、当时的气氛,使你我吃起来滋味相异。
所以,无论中国餐饮业如何标准化发展,在烹饪的技艺下一定藏匿着关乎味觉的记忆。
“小时候我有次考试没考好,拿着考试卷一路哭回家,我妈什么都没说,煮了一大碗番茄鸡蛋面,吃饱后我好像就突然不难过了。”
从那时起,郭建熙深刻认识到食物在家庭关系中独特的治愈能量。
“现在的研发压力挺大,产品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才能对产品有更全面的认识。”参
与研发烤箱时,他跟着B站的UP主学习烘焙,无论是网红瑞士卷,还是泡芙、玛芬,他都能完美复刻。
测评咖啡机时,他在网上疯狂收集关于制作咖啡设备的资料、磨豆机的刀片设计,以及咖啡机萃取压力参数等。
“刚开始觉得很简单,没想到自己做的第一杯咖啡,喝一口就吐,还不如速溶咖啡。”
每天做咖啡、喝咖啡,如此往复,他慢慢摸索出做一杯好喝的咖啡的方法。
现在,郭建熙熟练掌握了热美式、冰拿铁、Dirty、Espresso和生椰拿铁的制作方法,公司开发咖啡机时还专门找他做产品拍摄。
大量自学、建立系统知识结构,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食物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只有对美食有要求时,才能开发出好的产品。好比做蛋挞,有人觉得能熟就好,我觉得表面上色、表皮酥脆、口感嫩滑仅仅只是合格。”
郭建熙每次看到有意思的菜谱,都会利用格兰仕的产品重新制作菜品。
如果失败了,他就总结失败的教训;如果成功了,他就会思考,如何让这个菜单在格兰仕的产品中呈现。
截至目前,他参与制定的菜谱有1000个。
随着直播越来越火爆,同样是年轻人的郭建熙有空时喜欢走进直播间,与更多人分享美食的做法,同时,也将新产品、新用法带给喜欢“黑科技”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