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4 00:22:40 浏览30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谢谢邀请!

李白与张九龄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特别是李白,更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然而,同为诗人,同为咏物言志诗,李白和张九龄却表意迥异,显现出很大的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人在性格、经历、环境和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而所致。

张九龄出生于仕宦世家,24岁进士及第。居官多年,曾是开元盛世的一代名相。他受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很深,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他虽然为官多年,但却在穷达进退中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和人格理想。他一方面,追求安邦治国的大业。另一方面,又力图持一种超越的态度,把做官和退隐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意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正是由于他这样一种进退自如的生活追求,使他在诗歌创作上,更多的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他的诗,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比兴为主,写的委婉蕴藉。例如被《唐诗三百首》列为第一首诗的《感遇》:“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里,他均以“香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在艺术上,他重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可以说兼有“风”、“骚”的情韵,有的诗句,唱绝千古。

而李白,很可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受过一定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但更多的是纵横家、道家的深刻影响。加之他豪迈不羁,自由散荡的性格,使他自然而然的继承发扬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作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而成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情真率,想象奇绝,驰骋天外六合。他以豪迈的情怀,奔放的激情,唱颂奔腾咆哮的黄河;崎岖险阻的蜀道;“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

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借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炽烈的感情,注入到所描绘的物象之中。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恣肆挥洒,描绘他生活的世界,借以抒发自己的志向、怀抱和胸中的郁郁不平。

李白的诗,以其意气豪迈,奔放雄奇,壮丽飘逸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从而成为中国人民精神财富中最可珍贵的瑰宝。

文学艺术,贵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由于这样,在中国文化的大观园里,才有了各种艺术风格作品的争奇斗艳。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张九龄被贬

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这段故事来自于唐朝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云: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某与焉,窃有所感,立献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大意是,白羽扇逢时而用,虽然来自与羽毛未丰的天鹅,身份并不算高贵,但是还能起到一点祛暑纳凉的作用。如果有发挥作用之处,何惧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来,白羽扇没有了用处,也会在安静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另一首《归燕》是张九龄对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据说李林甫看到这首诗以后,知道张九龄举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虽然如此,张九龄还是被罢相了:

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新唐书》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唐玄宗听从李林甫任用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从此唐王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二、张九龄的《感遇诗》

离开了丞相之位,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其实和他写的《白羽扇赋》的含义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节,即使处于被舍弃的秋天,它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它的本性呀。

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

结束语

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

(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

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

@老街味道

张九龄的诗为什么那么像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不少诗写得平和、肃穆、优美,特别是对朴素的劳动的赞美,对田园风光的诗意描绘,让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同时能让人心态平静。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优美而空灵,体会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

饮酒二十首(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张九龄的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九龄遭贬后所写的《感遇》组诗十二首,风格道劲,寄托深远,是阮籍《咏怀》诗和陈子昂《感遇》诗的继续。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送韦城李少府》【唐】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三、山水诗风,清新典雅

两者的诗都接近清新自然,毫无华丽浮躁之感,一个如阳春,一个似白雪。都是山水诗典型代表。如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他们俩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