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城 来信 最佳 选择 这里

泉城来信:这里是人才的最佳选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07:08:0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图源:经济观察网

李卫民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广东省电动汽车动力平台与安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荣获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称号。

2019年6月,这个山东人回到了家乡。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建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中科先进院成立,李卫民担任院长。目前,该院研发出的智能化汽车焊装生产线已经与吉利、比亚迪、上汽等品牌多个基地签约,2022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2023年预计可达3亿元。

从哈工大数控专业博士毕业到成为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锐在山东奋斗了16年。这位济南人说,近些年国网智能对于电力机器人的研发成果不断,与企业、城市提供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唐炳涛博士毕业时,曾有机会留在上海或留在交通大学当老师,但他最终来到了济南。在济南新“高校20条”支持下,唐炳涛牵头成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带头人工作室。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李卫民、郭锐、唐炳涛,他们是所有在济南找到事业平台追逐梦想的人们的缩影。

不过济南并不满足。今年3月23日,济南市委组织部部长陈阳发出了“致天下英才的一封信”,邀请各路英才“选择济南共赢未来”。

对人才的热望,将给这座正在汇聚新动能的城市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

“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

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中科先进院”)院长李卫民是被济南市招才政策吸引来的领军人才。

此前,李卫民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担任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并兼任广东省电动汽车动力平台与安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荣获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称号。

展开全文

2018年,山东省与济南市政府到南方诸省考察时,对该院“科教产资”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以及对城市产业发展的贡献十分看好,力主将其引入济南。

该院院长找到李卫民这个山东人,动员其回乡创业。李卫民考虑到,山东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新能源汽车又是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能够发挥自身所长。加上当地政府诚意邀请、给予了优厚的创业条件和政策支持,于是欣然同意。

2019年6月,济南市人民政府、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方共建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中科先进院成立,李卫民担任院长。济南地方政府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将其打造成省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端科研平台及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这是一家“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不像企业、不像高校、不像事业单位,不像科研院所,却集四者于一体。大多数研究院属于事业单位,由政府拨款,定岗定薪;山东中科先进院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决定用人和薪酬,整合产业链、资本链,重点推动应用技术创新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与企业孵化。

李卫民来到济南担任院长后,首先面临着招聘人才的建院任务。这时,济南面向各类人才群体的人才政策为招才引智提供了政策支持。

目前,山东中科先进院已有200多名员工,其中硕士、博士占一半以上,特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5人,3人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获评市级重点人才。

经过调研,山东中科先进院结合自身所长与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医疗康养四大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科研办公中心、6000平方米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规划了占地500亩的先进技术创新产业园。

对内,山东中科先进院精准对接浪潮、神思、重汽、二机床、北汽等国内大型骨干企业技术需求,成立联合实验室,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对外,积极对接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组建了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对接洽谈了智能无线充电、外骨骼机器人、无人驾驶等40余个优质项目,孵化引进了中科创智、中科卫泰、中科伞亮等7个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山东先进院拟成立2支规模过亿元的科创基金,加速推动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

据李卫民介绍,该院研发出的智能化汽车焊装生产线已经与吉利、比亚迪、上汽等品牌多个基地签约,2022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2023年预计可达3亿元。该院孵化的一个矿用皮带机阻燃剂制造企业在获得资金、资质支持后,企业年收入从300多万元增加至4000多万元。

从研究员到院长,李卫民谈起来济南创业近四年的心得时说,运营一个“四不像”的研发机构,院长也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有博士的经历,又要有研究员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像总经理懂得市场化运营管理——并非任何一个科研人员都适合下海创业。

事实上,很多科研人员都曾凭借一项技术优势、一腔创业热情下海经商,但技术专家的创业成功率却始终不高。一项统计显示,美国科学家创业的失败率高达96%-97%。

李卫民认为,山东中科先进院这个“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可提供一个综合平台——帮助科技人员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资质等项目孵化。按照他的设想,山东中科先进院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上市。

山东中科先进院的引进形成了“科技磁场”,开启了济南市引进大院、大所的范例。此后,济南相继引进了30多家科研院所,仅中科院系统就多达15家。

上天入地的电力机器人

眼下,郭锐的研发正在转向。

作为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智能”)首席科学家,他参与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不仅遍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领域,还实现了空中、隧道、地面和水下全覆盖。目前,郭锐正致力于电力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电力机器人由巡检向作业领域拓展。

郭锐是济南人。他2007年哈工大数控专业博士毕业时,恰逢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成立电力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原来,经历了大规模基建,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电网,可运维人员数量却远远跟不上电网规模的增长。而且,电网千里架设,翻山越岭,历经酷暑极寒;人员高危作业,强磁带电,经常面对有毒气体危害。

据国际大电网组织统计,21世纪国内外发生10次大停电事故,涉及20个国家,波及人口超过10亿,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灾难性影响。为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开发电力巡检机器人在国内迫切提上了日程。于是,郭锐回到济南参与电力机器人的研发。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导致大面积电路故障,电网修理工只能冒着冰雪攀爬到数十米高压线路上,手动清除冻冰。郭锐加入到线路除冰机器人的四人团队中,与国外机构合作研发。两年后,除冰电力机器人成功开发出来,应用到2010年广西柳州局部冰灾作业中。

在国网智能研发的机器人中,应用较广的是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每到预设的巡检时间,安装在电网附近一个白色“机巢”缓缓打开,一只被称为“信鸽”的无人机从中飞出,按照预设航线自动检测周边3公里半径电网线路。巡检时,无人机可自主完成电力设备红外、可见光图像采集,将拍摄照片回传至后台并进行数据诊断。检测完毕后,“信鸽”自主飞回“机巢”充电。

“信鸽”每天可飞行12架次,24小时值守。目前已在济南安装143套实现电网全域的网格化布设。根据测算,这比传统人工、自主巡检效率提高5倍以上。以110KV旭升变电站为例,覆盖范围内人工巡视周期1年/次,而采用该智能巡检系统仅需35天,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

多年来,郭锐与研发团队根据电网所处不同环境开发一系列巡检机器人,诸如沿线路移动的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沿地面移动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以及电缆隧道检测机器人、在水下运行的海缆巡检机器人等。目前已形成8大系列20多个品类的“电力机器人家族”,能够上天、入地、下海,实现全覆盖。

如今,郭锐成为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他一面要领衔研发,一面还要招纳人才、组建研发团队。

郭锐对济南市、山东省引才政策已了如指掌——每当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时,当地既有针对个人的引才政策,比如安居卡可享受租房、购房补贴,“泉城人才服务金卡”在济南机场、火车站和公园等地点,可享受绿色安检通道、免费健身、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又有针对人才创业的支持,对入选“海右人才”“泰山产业人才”者都有百万级的科研扶持资金。去年济南市创新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更能助力公司汇聚人才。目前,国网智能已建起了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包含机器人、无人机两大事业部。

郭锐认为,近些年国网智能在电力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成果不断,与企业、城市提供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针对个人的补贴能让人才留得下,针对创业的扶持、创业环境的培育能让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而言,高层次人才普遍更加看重后者。城市吸引人才更应从创新支持、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着手改善。

人才团队日渐壮大,国网智能正在朝着智能化转向,开拓电力作业机器人的研发,不仅及时发现隐患、检测缺陷,还能在事故初期予以消除,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以财引才,因才生财

人才资源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兴则城市兴。

2022年以来,济南市深入实施人才“强省会”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新时代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越来越多像李卫民、郭锐这样的高层次专家人才被吸引而至,并获得了创业所需的各种扶持。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齐鲁工业大学教授唐炳涛博士毕业时,曾有机会留在上海,但他最终来到了济南。“一个原因是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原因是济南吸引人才的各类丰厚政策,深深触动了我。”在济南新“高校20条”支持下,唐炳涛牵头成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带头人工作室,在机械工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获得了2022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专项。

山东艾克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祖平在入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支持后,企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疫情最困难时,该企业获得了1000万元的“人才贷”,这才使得研发投入没有中断,把困难变成了机遇。张祖平说,正是在这一时期,企业研发出教学机器人,取得了60多项专利,取代了国外同类产品。

济南吸引人才的政策也在持续升级。

2022年6月,济南创新出台集成度更强、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双30条”——将人才政策细分为《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30条)》和《济南市人才发展环境政策(30条)》。其中,人才服务支持政策,主要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体现直接针对各类人才的支持、奖励、服务等优惠政策;人才发展环境政策,主要是聚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大对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重要人才载体平台的政策支持。两者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是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翼。从产业兴起到崛起的轨迹来看,一座城市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可能就会创新出一项技术、凝聚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从而带动一片产业。初期以“财”引“才”,后期就可能因“才”生“财”。近年来济南科创产业的兴起正是一个佐证。

目前,济南已集聚了12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连续5年举办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发放人才服务金卡3900余张。截至2022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263万。2022年12月,济南市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济南并不满足。如本文开头所述,今年3月23日,济南市委组织部部长陈阳发布了《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致天下英才的一封信》。信中说,济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贤能、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够成就人才。”这座正在汇聚新动能的城市充满自信地宣称,济南“已经成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选择。”

作者:种昂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