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3月18日晚,巴中南池艺术广场流光溢彩,今年70多岁、家住巴州区西城街道云屏社区的张大爷,在音乐伴奏下跳起了广场舞。
艺术广场所在地可谓寸土寸金,其前身为有着“巴中荷花池”之称的南池市场。“这么值钱的地块,不搞房产、建了广场,我们有了游乐的地方,真的感谢政府。”张大爷说。
南池市场的今昔之变,正是巴中三十年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绘发展蓝图,建品质新城:向东,巴中经开区从2万多人的小镇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的现代化新城;往西,恩阳区依托城市山水文脉,建成区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实现从一个镇到一座城的千年跨越。
八年来,巴中矢志不渝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高水平城市建设管理推动高水平文明创建。巴中市坚持“三生相融”理念,聚焦“四宜四有”。在城市蝶变、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背后,是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触手可感的民生温度和独特的城市气质。
补齐短板
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巴中城市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这无疑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2021年,作为创文主战场的巴州区,结合“市民诉求大起底”活动,打捞各类诉求1.2万余条,其中涉及城市建设达4000多条。
其中,“南池市场”的大规模违建和大面积蓝顶子,仿佛一道刺目的伤疤。巴州区迎难而上,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全面搬迁,在原址上建起一座艺术范儿十足的城市会客厅,与巴人广场、草坝街、南龛坡形成片区联动,构成巴城核心发展景观轴线。该片区的形象得到极大改观。
展开全文
脏乱差的巴中“荷花池”变身城市会客厅
东门大桥横跨巴河,大桥南头的连接段一直未打通,严重影响通行效率,形成全城最大堵点,巴州区在最短时间内拆迁桥头建筑物,让行路不再难,广大司机竖起了大拇指。
东门大桥打通城市最大堵点
阳春三月,津桥湖清波荡漾,湖畔杨柳依依,鸟鸣啁啾。这个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前身竟然是一潭死水的“龙须沟”。因为建起了这座公园,整个回风片区的人居环境、商圈价值都大幅跃升。
搭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年轻的恩阳和巴中经开区的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前者更是实现了从一个镇到一座现代新城的跨越。
老旧改造
回家之路更顺畅
“老张,谢谢你们啊,巷子里装了路灯,我们再也不‘打黑摸’了。”巴州区创文办工作人员张贤良全程参与了和平巷的改造,每次路过,都有熟悉的居民这样和他打招呼。
和平巷是巴中四中背后一条200米长的小巷,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声泥”。巷子里没有路灯,居民晚上回家要借助手机的光亮。在巴河南岸的老城区,老旧居民楼较多,大多没有安装电梯,对于上了岁数的老人,每天要爬八九层楼,回家的路有些艰难。
如果说文明是一首歌,民生福祉便是最好的律动。近三年来,巴中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巴州区大力推动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总计完成155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背街小巷40余条,拆除违章搭建3.5万余平方米,规范整治283个点位、1500余处空中“飞线”。
道路黑化、安装路灯、加装电梯、管网入地,老城区“高大密”“一线天”的状况极大改善。“刷卡、进电梯,10秒就能到家!现在确实方便多了!”东城街道鼓楼社区综合楼小区的居民魏丛秀,逢人就说有了电梯后的便捷。
与硬环境同步改善的,还有小区的“软环境”。巴州区按照“党建引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整体思路,对全区完成改造的155个小区逐个细化实施方案,分类明确管理方向,最终确定32个小区引入专业物业管理,76个小区由业主自治管理,47个小区由单位自管;同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将业委会、业主代表、网格员、交警、志愿者等力量融入社区管理,探索1+N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老旧小区管理长效机制。
规范市场
“痛点”变亮点
农贸市场管理,历来是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小菜场连着大民生,怎样才能既要烟火气又要规范有序?
巴州区七星农贸市场是巴城后河片区10多万市民的生活购物中心。长期以来,这里每逢雨天就四处漏水,地面又滑又脏;到了夏天,很远就能闻到刺鼻的臭味。功能不分、摆放散乱、灯光昏暗、异味扑鼻,这些问题一度让市民和管理部门很头痛。
2020年,巴州区将七星农贸市场作为巴城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试点工程,以建设净化、美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五化”市场为目标,坚持规范性、民生性和公益性原则,对一期2300多平方米和二期5000多平方米的市场予以改造升级。为强化市场内部管理,宕梁街道办事处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协调市场监管、城管执法、农业农村等区级相关部门,采取“2+2+1”方式(2名城管执法人员、2名社区网格员、1名公安民警)成立市场警务室,集中一段时间,对流动商贩、骑门摊点、车辆乱停等现象开展专项整治。多年以来形成的“痛点”,转变为崭新的样本。
焕然一新的农贸市场
东城片区的水井湾、南门、肖家巷、北门临时市场,以街代市、占道经营现象突出。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巴中市市场监管局每名班子成员包干挂联一个农贸市场,全面实行清单制管理,围绕10项整治内容逐项整改、逐条销号、逐一提升,每日汇总、每周通报、每月调度。东城街道办事处对破损街面进行维修,规划停车位108个。临时市场的搬迁整治,彻底解决了老城的“脏、乱、差、堵”问题,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以硬件设施为主线,着力增强市场活力;以周边环境为重点,着力改造市场环境;以规范管理为抓手,着力提升市场实力”。秉持这一思维,主城区农贸市场乱象得到根本纠治,在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里,烟火气越来越浓,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安全。
文化为魂
有颜值更有内涵
文明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
曾经的巴州区东城街道观音井巷,环境脏乱差、道路坑坑洼洼。实施靓化、美化工程,洁净墙面、整治飞线、治理排污、硬化路面、施划停车位、安装健身器材、设置公益广告……系列工作完成之后,观音井巷“重获新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社区还以开展文明创建为契机,在背街小巷显眼处等位置广泛设置“邻里守望”“十五分钟生活圈”等公益广告。一处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平面公益广告,营造出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
“巴中交通综述”“巴城变迁”……望王路东段路边的墙面上,多幅承载着巴城记忆的照片使原本空白、毫无生机的墙面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这面文化墙建设得好,不仅让城市变漂亮了,也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看着一幅幅城市发展今昔对比的照片,市民李大爷深有感触。
“现在整个社区创文氛围很浓厚,大家也以实际行动支持创文,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我们从内心感到满意和幸福。”居民王孙国说。
巴中市文明办相关人员介绍,在巴城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公共广场、公园等地方,建设了600处以巴城的桥、巴城文明变迁、鸟瞰巴城、文明城市共建共享、讲文明树新风等为主题的小品景观、示范点位、文化墙。3000幅公益广告“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简单易懂的文字、引人注目的彩色图画,潜移默化地传播着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理念,成为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线。
管理高效
文明底色更亮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巴中在科学优化城市功能、建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还深入探索城市管理,出台精细化管理标准,用“绣花”功夫管好每一个环节,确保中心城区“脉络”运行通畅、有序。
为了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巴州区实行路长制,全面推进“门前五包”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按照综治管理的网格划分,探索“城管+综治”等“多网合一”的网格管理模式。全区共配备232名创建专岗和412名网格员,以城管智慧平台为基础,联动城管、公安、市场监管3支执法队伍,整合住建、环保、环卫等多支辅助力量,构建执法联勤联动综合治理模式,确保城市每个角落、每个问题都有人管。
2022年以来,巴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加大了对城区广场管控和综合治理的力度,按照“安全大于美观”原则,制定行道树“排险、利居、宜商、城美”方案,强化对主城区主次干道及桥面的绿化、美化,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城市夜经济,完善城市照明和亮化工作。一到晚间,市场熙熙攘攘,巴河两岸流光溢彩,令人赏心悦目。
恩阳区打造的米仓美食街区
如今的巴城,交通内畅外达、建筑错落有致、设施一应俱全,市民素养不断提升,以文明为底色的美丽和谐画卷,正在1.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徐徐铺展。(图片由巴中市文明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