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口 唐山 渔村 记载 海洋

蚕沙口,一个记载着唐山海洋故事的小渔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05:11:04 浏览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蚕沙口,一个记载着唐山海洋故事的小渔村

作者 葛士林

(2013年10月31日)

(蚕沙口妈祖像)

【唐山海边有个像谜一样的蚕沙口】

蚕沙口,是唐山一个很边远的渔村,坐落在渤海边上,原属滦南县,现属曹妃甸区柳赞镇。

这里本是一个约有700户人家、2400人口的小渔村,却有一座在北方极其罕见的妈祖庙,另有一座古戏楼与其相对,占地规模很大。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蚕沙口就会聚拢来自唐山、山东、辽宁乃至福建、浙江、以及台湾等地的近10万人前来观瞻。据说,在庙会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有人聚集在庙外,等候凌晨零时向妈祖敬上第一柱香。由于庙会过于繁闹,很多车辆只能停在2里以外,下车步行。

香火缭绕,红光冲天,商家云集,人头攒动。白天,戏台上演着古装大戏,晚上,热歌辣舞与冀东秧歌越发火爆。在热烈的氛围中,每天的庙会一直会延续到后夜两点多钟!

展开全文

据资料介绍,在中国北方,仅天津有妈祖庙。那为什么一个渤海湾的小渔村,也会有妈祖庙呢?而且,还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远超天津及北方沿海地区!

九月九重阳节,是蚕沙口的第二个庙会,可巧连日下雨,未能成行。而后于10月摘日,还是自驾来到了这个充满传奇的地方。

【小渔村藏有元代妈祖庙实属罕见】

妈祖,又称天妃、圣母,为中国航海之神,是中国历代船工、海员、海上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相传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为宋初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宋代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林默生性和顺,热心助人而不图回报。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预知休咎(吉凶)之事。传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娘突然羽化飞升,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而后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但凡航海之人遇难呼救,必有林默乘长风驾祥云飞临海上,护佑渔民船舶脱离险境。

妈祖乡人感其恩惠,在湄洲岛上建造了妈祖庙。公元1023年再次扩建,日凑雄伟。后在明永乐年间(1403至1424年),郑和两次奉旨祭奠扩建,以后又不断完善,至清康熙之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的“海上龙宫”式建筑群。

林默娘以行善济世为己任,不仅获得天下万民的敬奉,更得宋、元、明、清历朝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最终成为官方认可的中国航海保护神,成为与黄帝、孔子并列的由国家祭奠的三大中华圣祖。

妈祖信仰虽经历了1000多年,信众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香港与台湾。据统计,台湾全岛共有妈祖庙500余座。除此,全世界华人以及东南亚国家,信奉妈祖的人口亦有数亿之多。然而在我国北方,妈祖庙及祭祀活动却很鲜见。妈祖庙也称天妃宫,在北方,只有烟台、天津直沽和唐山蚕沙口三处。

据史载,蚕沙口天妃宫始建于元代元至元年。按照民间的传说,初始,有福建富商行船至此,突遭风浪遇险,危难之际,幸得当地一个渔家女指引相救,而在福建富商欲行酬谢时,渔家女却不见踪影,无可寻觅,于是众人皆悟为妈祖娘娘显圣,遂出资酬建天妃宫。

天妃宫落成后,曾于明永乐(或为万历)、清乾隆和民国二十年三次扩建修

葺,殿堂愈加巍峨,规模愈加壮观。

历史上的蚕沙口天妃宫,整座庙宇有高大山门,殿堂开阔,神像俨然。院内设晨钟暮鼓,终日香火缭绕。殿堂迎面有两根朱红通天大柱,上有对联一副:“厚德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资生扶泰运威加海处息风波”。正殿悬“碧霞元君”金字大匾,字体刚阳苍劲,飘逸不群。殿内正位,塑天妃林夫人一神三像,寓“太虚之中,唯天为大,地次之,海次于地,宜称妃耳”之意。大殿两侧立青龙,白虎二神,身高丈二,金刚怒目,神采飞扬。东西两侧也有平浪将军,赶鱼郎,送子观音等神像。庙内分为前殿、后殿。后殿为观音圣母殿,南海大士观音菩萨,手持甘露净瓶,慈眉善目栩栩如生。

蚕沙口天妃宫,最奇特之处,相传以贝壳做墙壁,以鱼骨作梁檩,故有“鱼骨庙”之称。清邑人著名书画家张灿亦有诗云:“珊宇翠琉璃,鳌梁历劫拗。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其实,以贝壳做墙、鱼骨做梁,有所夸张,但村民告诉我,顶梁以鱼骨纹饰,屋架榫卯连接处均不用铁钉,只用鱼刺,却有其实。仅藉此,已堪为奇特!

(蚕沙口出土的大鱼骨)

元代,杂剧兴起,因而在蚕沙口天妃宫南面,与之相呼应,又建有一座古戏楼台。古戏台台基高六尺有余,坐南朝北,与庙门相对,戏台上建有戏楼,为元代建筑风格,恢弘大气。有专家曾考证其建筑年代,结论应先于我国现存年代最远的安徽亳州花戏楼与山西万荣古戏台。

蚕沙口天妃庙与古戏台两座建筑浑然天成,构成了北方沿海极其少见的古建筑群,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对平安吉祥的渴望。

蚕沙口天妃宫自落成后即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妃生日举行庙会,南北往来的商船,远近四邻的百姓,冀东州县商贾及各路艺人,皆来赶会祭拜。是时,当地渔民收船晒网,携老扶幼,趟怏其中,热闹非凡。民国二十六年《滦县志》即有载清诗人史璇曾《蚕沙口天妃宫》诗一首,描述其盛。诗云:“年年三月赛天妃,晒网新从海上归。阿姑拈香郎酹酒,风波无恙水田肥。”

到上世纪50年代前,蚕沙口庙会依然吸引着数省商贾及杂耍艺人前来,同时聚集了各地风味小吃,京广杂货,展示着评落大戏,洋片木偶,可谓香烟缭绕,灯火阑珊。时书戏夜影,鼓声连台。

当时的庙会也成为当地渔民与来自津京及关外等地的农商共度丰收、交流物产的市场。

但是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天妃宫被改为学校,神像被拆出,庙会亦嘎止。到60年代后期,文革厄运再至,天妃宫和古戏楼即被拆除,延续了七八百年的海洋文化从此绝迹。

此后辗转至1992年,时有变化,民有呼声,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由当地群众自发集资,又在原址复建了天妃宫。

至我到访时,村人告知,复建的天妃宫占地已达3500平方米,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风貌,主建筑主要由娘娘殿、观音堂、财神阁三部分组成,院内重设暮鼓晨钟亭,正门重立通天柱,而迎门的古戏台,还在建设中。

在妈祖庙的南面,则是一片开阔园区。正中高台之上,塑有有一尊汉白玉妈祖站立雕像。此像敬立于2012年春,志碑文字记道:玉欄瑶台,辉映霞拥,圣像耸立,丰姿瑞肃,披天风之浩荡,瞰海水之茫茫,安澜救世,懿范播扬,黎众心归,参拜瞻仰。共祈,潮平海宴,风顺雨调,年丰物阜,国泰民安。

19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蚕沙口时隔40年重开天妃宫庙会,其时盛况空前。

一个渤海湾的小小渔村,早在元朝就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远近闻名的天妃宫,这其中除了传说,又有些什么历史的因缘呢?

【渤海湾,古滦河,曾是华北第一大航运要道】

历史上,朝廷以水路运输粮秣以供应京师或接济军需之用,称为“漕运”。在唐山沿海,陆地漕运与海运相连接,因主要河道为滦河,滦河古称濡水,故而漕运在此又称为“泛海入濡”,曾经带来渤海湾的航运带来数百年的辉煌。

滦河流域自古为华夏战略要地。

(滦河)

史载滦河上起承德下板城,旧道下至渤海湾乐亭马头营入海,现在则在姜各庄九间房子处入海,航运河道全长247公里,期间重点码头20余个。《清史稿》称:“海府(永平府)南百六十里。东入辽东,西趋直沽,南抵登莱。风帆易达,中多岛屿,可以依阻,有事时出奇制胜之道也。”

“泛海入濡”之历史久远,有史可溯的,当起于东汉末年,曹操东征乌桓。到隋唐时期,隋炀帝三征高丽,唐太宗、唐高宗四征高丽,战场均在辽东一带,乐亭、卢龙、滦县临近战场,因此粮草辎重就多靠“泛海入濡”航道。

宋金两国交兵,金为广开运粮之路,多次疏浚滦河、青河、泝河河道,曾在原滦河入海口今马头营设置重镇新桥镇,并扩建原汉时建在银夯柳今汤家河镇的储粮仓马城廒。

元时上都,又有上京、滦京之称,时称“开平”,是元朝的夏宫,其地理位置恰在滦河上游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故元朝大兴水利,疏通滦河水系,以促使大批南船北上,经渤海、泝河、青河、滦河供给所需。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正月,据史载就曾令平滦军民,在滦州造船2000艘,以通漕运。

明后期北边未靖,战事不断。永平府(卢龙)北靠长城,南邻渤海,是抵御外侵的战略要地,除在长城一线50座雄关要塞步兵戍守外,还在境内设永平、卢龙、东胜右、兴州左右屯、抚宁、山海关、开平中屯等卫所以屯兵,最多时曾达20万骑。大批军需粮饷运送多由山东入滦,再逆流而上送往各地。明万历年间,后金崛起,明军扼守长城一线,山海关、永平府所需军械、辎重、粮草,也均由天津发船至乐亭刘家墩驶入滦河,上行25里至银夯柳交卸,再改用河船经乐亭、马城到永平府西门外盘入永丰仓。

清康熙三年(1664年),满清入主中原,北方战事平息,军供减少,滦河漕运开始萧条。但滦河商业民用运输随即壮大,使这条水上运输通道并未同漕运一起萧条。而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开始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又为滦河河运带来了新的繁荣。据《滦州志》记载:“至于水路,惟滦河可通帆船,一切货物均能载运,北通口外,南达乐亭海口,上下船均集于偏凉汀、东门外、马城等处,多时停泊500余只。”避暑山庄建成后,承德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不仅成为朝廷处理政治的大本营,还是联系关内外贸易的商业中心,从而使滦河水运发展势头一直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滦河)

在“泛海入濡”的通道上,蚕沙口的地位显然十分重要。

据《清史稿》(卷十七 北直八)载:“清水河州南二十里。其上流为龙溪河,出州南八里之暖泉,流数里而伏,二源并导。一出州东南二十里南闸头,经乐亭县绿洋口入海。一出州西南二十七里龙塘桥,至蚕沙口入海。《郡志》:清河出州西十五里墓子山,一名五子洞。伏而复出,相传即秦汉时漕运故渠。元时海运,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一由天津径白河至通州;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至蓟州;一由芦台经黑洋河、蚕沙口、清河,至滦州。”

蚕沙口是青河及泝河的入海口。青河及泝河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曹运航道。泝河亦称溯河,独流入海。蚕沙口渔村就坐落在泝河入海口东岸。

(沂河)

古泝河发源于滦县东安各庄镇马各庄村南,经滦州镇、古马镇终于蚕沙口汇入渤海,全长97.1公里,流域面积618平方公里。泝河东临滦河,历史上滦河洪水经常窜入泝河,和当地洪沥水叠加,河水漫溢,酿成灾患。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开凿北河,使得滦河与泝河得以沟通。清光绪五年的《滦州志.河流.闾参沟考》载,“元以倴城为栖粮之所,渠帅那颜倴盏领之”,“遂决闾芬沟为运道,引滦水会青、泝两河达倴城”。

蚕沙口西临泝河、南濒渤海、北近滦河、远通直沽,作为河海交汇场所,是海上商船的必达之地,因而南北客商川流不息。

蚕沙口不仅是海运物资进入京东、辽西的转运码头,同时也是海上航船的天然避风港,这里海阔滩平浪缓,来自江浙闽粤的商船,满载漕米、竹纸、杂品,运抵蚕沙口后,都要借用这里的优越条件,作为转运码头和避风港湾。由此蚕沙口逐渐蜚声海客,形成了繁华村落。

清《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历史地理巨著。书中记载,蚕沙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往来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是蜚声海客的天然避风港。

漕运的发达,促进了渤海湾沿海南北经济交往,蚕沙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天然避风良港,使得这里成为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之地,正基于此,蚕沙口出现远近闻名的天妃宫和古戏楼,也就顺理成章了。

【蚕沙口记载着唐山的海洋故事、希冀着深蓝的未来】

我曾询问很多人,蚕沙口之名从何而来,却鲜有知晓者。及至亲自来到蚕沙口,站立在泝河大桥之上,环顾四方,方顿然有所悟。

蚕沙实为蚕粪之别称,颗粒小如芝麻,大如绿豆,为中医良药。蚕沙色黑、坚实、均匀,以无杂质者为佳。蚕沙入药能蕴于经络,去湿聚热,具有清凉和降血压等功效,对防治风寒感冒,偏头痛,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寒战热炽,等湿痹颇有疗效。又说蚕沙亦有抗癌及光敏作用,还可显著延长人血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因此在民间,无论南北,向来就有用蚕沙制作蚕沙枕头的习俗,用之可避瘟疫,利健康。蚕沙又以早蚕沙、晚蚕沙为分优劣,药效略有不同。

渤海湾泝河、大清河入海口,皆为滩涂地貌,早年间,这里还是一片大海,陆地只是露出海面的一片高岗,远远望去,岗上淤泥经过海水万古浸泡,土质黝黑,砂粒坚硬恰如蚕沙。当时过往的船只渔家,常在此靠岸停泊,并在上面歇脚,故渐以“蚕沙口”相称。

至于第一个定居蚕沙口的人家是谁,从哪里来,却是一个无从考证的难题。

我在蚕沙口村调查期间,曾与老支书朱长诗、花甲老人朱永年、杨尚本等详细交谈,皆言听祖上说,先祖来自“山后柳州”,却不知其具体在哪个地方。

一般冀东人籍,祖先多为明永乐年间山西、山东移民。蚕沙口、柳赞镇等地皆称先民来自“山后”,因此地名在历史上较早弃而不用,故导致扑朔迷离。在古汉语中,山之后为阴,山后即山阴、山北。在北方,当指燕山之北。有人论证,“山后柳州”为“山后六州”以讹传讹之口误。其山乃至山西中条山,山后六州乃指中条山北蒲州、解州、绛州、霍州、吉州、隰州六地。我查《明实录》,载有“洪武三年七月辛卯,以古北口山外兴州、云州隶北平府,四年罢山后诸州,徙其民于山南,明史未详,乃史家之漏。”又有《钦定热河志·故事·明》“兴州卫”条,将罢山后诸州事系于洪武四年二月,谓“徙民内地,在边防设立卫所军屯”。至于为何要罢山后诸州迁于山前?查《元史耶律楚材传》有载:“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其实,这些山后之人可能是被元代征服之汉民,被迫迁于山后地区。另在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历代州域形势·五代》“燕云十六州”下注曰:“《通释》:幽、蓟、瀛、莫、涿、檀、平、顺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为山后八州”。这也证明唐山沿海称先祖来自“山后”者,来自山西北部、北京西及西北部可能更大些。

我在蚕沙口逗留间,印象深刻的感触是,这里的每个男人,都有同样的健壮体格,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即使髦髦老人,也没有看到一个体型瘦小佝偻者。这很可能与他们的祖辈长期漂泊于海上与风浪搏斗有关。但我也非常怀疑,他们的祖先是否来自山东沿海?也许在他们的血统中真有山东大汉的基因。山西高原贫水,移民千里迢迢趋之大海之边,要学会操弄渔船,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另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这里的人们说话爽朗,办事利落,天生有一股豪爽之气,很少有内地农户的踌躇掂量之态。

这也许这就是渔民独有的豪杰风貌吧!

据介绍,蚕沙口渔村原有七姓同住,以人口众寡排名为“田李高张朱扬桑”。但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现今的排名完全倒了过来,已是朱姓为大,杨姓次之,桑姓排三,张姓再后,田李姓已经很少,高姓外迁,已无一户。

蚕沙口作为古渔村,主业即为出海捕捞。但由于近年近海无鱼,大批渔船只能远航到东海和黄海打渔,有的还远航至印度洋。他们往往一走就是半年一载,只在腊月年根返回,与家人团聚。为了生计,现在村里的渔产养殖业正在兴起,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业。

这里的打鱼船,每条配10个人操作,分工为船长一名,船副一名,大车、二车两名,水手头俗称腰官、软腰官两名,水手三名,伙夫一名。按照祖辈的规矩,女人不能上船,只在家里织网、打杂和料理家务。

渔民历来是勇敢、智慧、顽强、乐观的化身。蚕沙口的渔民同样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蚕沙口渔民拉船的视频,充分展示了他们通力合作的精神。大家各牵绳索,一同呼喊出来的劳动号子,有种震天撼地的感觉。这种外地人听也听不懂的滦海乡音号子,那种激越,那种嘹亮,那种不畏艰险、排山倒海搬的气势,让人闻之再难遗忘!

我想,唐山的文化文艺工作者们,为什么不把唐山沿海渔民的劳动号子谱成乐曲呢?那种气势绝不亚于四川的川江号子!

随着激越的渔工号子,我似乎也回到了过去,蚕沙 口有太多的古老故事,当然也是唐山与海洋的故事。

历史上,蚕沙口面临大海,泝河入海河口又称西河口,就在村右。每每潮起,河口深达4米,渔船满载而归,码头上就立刻渔贩云集,面对琳琅满目的时令海鲜,买卖声不绝于耳。海运的发达,促成了妈祖文化的落地;元杂剧的鼎盛,促成了古戏楼的诞生。从此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远近香客虔诚而来,庙会的迎献活动景象,愈加热闹非凡。

清代京东名人张灿,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当时的景象:

“海外一荒村,

远视如孤岛。

命名曰蚕沙,

诡奇费探讨。

古刹创何年,

周垣弥窈窕。

百尺尽层霄,

危楼讶神造。

法相自庄严,

金碧光皎皎。

鼓吹杂铙歌,

优孟衣冠姣。

杂剧斗纷争,

百技竞拙巧。

众聚如云屯,

群观如堵绕。

停车齿密排,

联绮雁行袅。

席地设匏樽,

海味堪飫饱。

随着这些历史烟云的渐渐远去,这诗句恰似模糊的碑文,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唐山与海洋的故事。

历史上,泝河在漕运史上素有“铁河”之称,铜梆铁底,一年四季最为繁忙。泝河也曾经是一条风景秀丽的河流。在滦州境内,泝河右岸小贾庄村,曾有过莲台寺遗址。莲台乃滦州十二景之一。民国二十六年修《滦县志》载,“莲台旧寺在城南三十里,台高数丈,周数十亩,上有古寺。院宇清出,四面皆溪水湾环,稻田莲港,远近布列,每至春夏之时,青连塍陌,香满陂塘,而台寺宛在水中央,隔岸遥瞻,已入烟云深处矣! ” 可惜清光绪九年,莲台周围被滦河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平,美景不再,唯存古寺,1945年地震,寺亦倾圮,仅存瓦砾。滦南著名的古马古镇,也坐落在泝河之边。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泝河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1956年,国家兴建国营柏各庄农场,修建滦柏输水总干渠,占用了泝河滦南县东营至刘庄段的中游河道。1965年,为解决泝河下游荣各庄以下段泄流不畅的问题,又与原河道并列开挖了新泝河,北起荣各庄南至蚕沙口与老泝河汇合。1975年,为解决下游两岸农田受潮水侵袭的问题及为提供蓄水和沿海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又分别在新泝河与老泝河交汇口、新泝河口、荣各庄老泝河入口、泝河支流马氏滩排干入泝河口修建了防潮蓄水闸。泝河入海口段,作为泝河的天然入海路,1977年进行了疏浚,底宽达65-95米,行洪流量达194-330立方米每秒,排水标准达到了十年一遇。

所有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泝河的河运彻底终止!

历史上,蚕沙口外,渤海湾海岛诸多。《清史稿》“卷十七·北直八”中述道:“祥云岛县(乐亭县)西南四十里,迫近海滨。岛中时有瑞云涌出,因名。又有李家岛,亦在县西南海滨。其相近者曰桑坨岛。”“月坨在县西南,形如半月。《志》云:自绿洋沟入海四十里,即月坨也。在巨浸中,广数十顷,其间草木繁植,雉兔充斥。冰合时,居民尝射猎于此。泮则棹艇樵采,为利甚厚。又十九坨,在月坨东,大数十顷,饶给与月坨相似,一名石臼坨。相传漕运时,店市民居也。旧《志》:滦人以平坡而蓄水者,曰坨。”“海县南三十里。亦曰溟海。《志》云:海水青黑,而滦河水色清碧,入海五十里不溷,亦曰绿洋沟。沟去岸二十里,遥亘如带,中多鳞介之利。郡境群川,悉汇于此。”曹泊店县西南五十五里海中。海水咸苦,店有泉独甘洌,渔海者资焉。又有曹马店,在济民场西南入海八十里,有昔时民居故址。

乾坤轮转,沧海桑田,由于陆地不断南侵,现在的蚕沙口已经远离海岸线有10公里,位在唐山港与曹妃甸港之间。村庄周边不再是碧波荡漾的瀚海,而是油井林立的油田。

旧景的消失,也换来新景的开始。

2009年3月4日,唐山曹妃甸开发区成立。从2010年1月1日起,原属滦南县的柳赞镇整体转为唐海县代管。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唐海县,成立唐山市曹妃甸区,蚕沙口与柳赞镇均正式划入曹妃甸区管辖。

曹妃甸开发区海岸线80公里,总面积达1943平方公里。由于冀东油田、京唐港与曹妃甸港的开发,如今的蚕沙口周边,已经又呈现出一片龙腾虎耀、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中离蚕沙口不远,历史悠久唐山联合大学,在河北省的强令下,也要搬到曹妃甸。路过时,新的“大学城”建筑正在苍茫茫的滩涂荒野上拔地而起,但愿这所大学能给蚕沙口这个古的老渔村带来好运。

来源:唐山葛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