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 大洲 研究者 游走 教授

游走于三大洲之间的跨文化研究者 | 教授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03:46:03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早春的中欧上海校园,绿植正吐新芽,鲜花次第开放。凌晨4点,校园开始在嘤嘤成韵的鸟鸣声中苏醒。“冬天真的过去了。”2月刚到上海的中欧讲师蒋菲娜,不无欣然地如此想着,一边推开窗,让空气中的花香渗进来。

这明丽向暖的盎然春意,让她从心底觉得,自己和1万公里外、终年炎热的故乡加纳又近了一点。此刻,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一幢小楼里,两个小脑袋正晃动在手机屏幕前,等着每天晚上8点来自妈妈的电话。2岁的小儿子总是兴奋地用手触摸屏幕上妈妈的脸。4岁的大儿子则淡定很多。虽然不清楚中国在哪里,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玩具和游戏,妈妈一定能带回给他。

生在非洲,求学在欧洲,工作在亚洲。穿梭在三洲之间的蒋菲娜,一直在研究文化认同、跨国工作环境等话题。在行走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文化中,体验、书写、论证。三年疫情期间,她在非洲和欧洲之间往返,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博士学位,还将第二个小生命带到人间。在小儿子蹒跚学步时,她又踏上亚洲之旅。回望过往,她说:“我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能克服恐惧和险阻。”

01

在多元文化中如何自处

对话当天中午,蒋菲娜刚上完中文课,正在食堂就餐。与很多外籍教授常去西餐厅不同,她是中餐厅的常客。她坐在窗边,一边一次次尝试用筷子夹起碗中的兰州拉面,一边和坐在对面的中文老师复习刚学会的汉字。

在加纳的餐桌上,筷子并不常见。但早在欧洲求学期间,蒋菲娜就好奇地跟着亚洲同学一起,刻意练习用筷子吃饭。如今到了上海,她更是信心满满地定下目标,要游刃有余地掌握这一语言技能。

“ 外在的表现其实是为了传达内心的信号,特别是在跨文化环境下。”她不急不缓地先开了口,“其实我也可以穿上加纳传统的服饰,和你约在西餐厅见,但那样你从心理上会不会觉得我们之间有距离感?”

这些问题都与她的学术研究课题相关。

从硕士到博士再到现在任职讲师,蒋菲娜的研究兴趣一直聚焦于文化认同、身份理论、身份资源、跨国工作环境以及与新兴经济体、国际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多个主题。

展开全文

“ 一个人在融入一个全新的文化时,其行为会经过怎样的调整和改变?他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种异于自己的文化?多大程度上调整自身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调整?”蒋菲娜一连串问出这些问题。

她接着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人会在相同的场景下做出完全不同的行为。而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和解读。”讲起每天萦绕在脑海中的研究课题,她滔滔不绝。“例如,在加纳的生意场,空手去见人是不礼貌的;但在国际生意场,带着礼物拜访他人可能会被视为贿赂。又比如,在一个国家表示玩笑的语句,在其他国家或许并不是玩笑,或许代表着歧视,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抵制。”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 个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调整,更关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的管理工作,而众多管理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因此,人力资源也成为每个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另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贸交往前所未有地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发凸显。许多企业迈出了跨国经营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

然而,2019年底,一项针对68个国家的企业高层领导者的调查显示,90%的高管把“跨文化管理”作为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成为全球化经营企业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蒋菲娜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企业解决一系列难题:当今时代如何理解别国文化、化解文化冲突?如何提升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企业的管理之道是什么?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组织行为学进行应用。

02

一个人何时想要说话?

蒋菲娜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始于很久之前。

出生在商人家庭的她,从小对商业实践耳濡目染。怀揣对商业知识的热情和向往,她一路头顶“学霸”光辉,于2006年考取加纳最高学府——加纳大学,并入读其商学院。

“学校是让我感到最舒服的地方,我很清楚我要走学术这条路”。刚入学的蒋菲娜选择了会计学这一“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专业,虽然暂时没有确定更为细化的研究方向,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是“阅读”和“写作”,未来的发展一定和学术相关。“我喜欢思考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哪怕这些现象对一些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我更喜欢且享受向人们解释、讲述我的发现。”

这一爱好,推动着她在2013年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习组织行为学。这也是她第一次离开非洲,融入一个全新的文化。和很多首次出国的人一样,她也经历了“文化冲击”,其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自由地踊跃发言,和加纳课堂上多数学生沉默迟疑、不敢说话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什么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说话,想要发声?”看着教室内热火朝天的课堂讨论,这个问题闪过她的脑海。她进而想知道, 在一个公司内,在不同的文化下,员工什么时候想要站出来发言。

带着这些问题,她对在美国、英国和加纳工作的加纳人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在个人主义占据上风的文化中,个人的发声更多是为自身争取利益;而在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发声往往首要考虑的是保护他人和集体。她将研究过程和结论写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并获得了“一等”的好成绩。

从LSE毕业后,她回到加纳,并认识了更多在跨文化环境下工作的人。在此期间,她注意到更多有趣的现象,并逐渐将想要探索的问题聚焦。她最好奇的是,一个人的原生文化可以为他带来哪些优势。在职场中,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可以怎样为其所用?带着这一问题,她于2016年开启在西班牙读博的岁月。

再次全身心沉浸于研究,蒋菲娜收获颇丰。

以博士论文为例,她对加纳的很多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定性研究,并惊喜地发现,在对高管的任命上,加纳本土公司的做法呈现出四种不同的范式。第一类公司只任命外国人为高管,这样可以杜绝当地的人情世故带来的麻烦。第二类公司只任命当地人为高管,以期服众,更好地处理员工之间的冲突。第三类公司会任命一个外国人做高管,但同时任命一个当地人做副手,从长远来看,副手一定会取代外籍高管的位置。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给外界树立开放包容的形象。第四类公司则为同一个高管职位同时任命一个外国人和一个当地人,并对两人进行明确分工:当地人负责解决员工之间的日常纠纷,而外国高管则负责公司发展相关的事宜。

这个范式与现在被热议的公司的多样性管理话题不谋而合。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数量增加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多样性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多样性管理的目标在于改善组织文化,旨在为企业提供实在利益。践行多样性管理能为企业在各方面创造竞争优势,比如问题解决、企业形象、市场营销。

凭借这一发现,她再次获得Emerald杰出作者贡献奖。Emerald于1967年由来自世界著名百强商学院之一的布拉德福商学院(Bradford University Management Center)的学者建立,是一家以人文社科为主同时出版部分工程学刊物的英国出版社。

另外,凭借第二篇以“多元文化下,雇主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互动”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她成为国际商务学会(AIB)年会2021年度FIU/AIB最佳理论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作为国际商务领域最具威望的学者组织,国际商务学会在世界各地有16个分支机构,成员包括80多个国家的3000多位前沿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政府或非政府级别的高级顾问、研究员、商业代表。

与此同时,她教授ABSA-CEIBS中小企业能力建设课程中的“劳动力管理”研讨会课程,并成为美国管理学会(AOM)、国际商务学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会员。她的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FT)认定的50种经管类权威期刊《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另有文稿已被《牛津商业与管理研究百科全书》接受。

03

该做的事要做到极致

研究跨文化工作环境的同时,蒋菲娜辗转在欧、非、亚三洲之间。提到目前停留的亚洲站,她笑着说,一切都得益于和中欧解不开的缘分。

为什么选择中欧?这还要从一个关键人物——中欧非洲校区执行主任蔡慕修(Mathew Tsamenyi)讲起。

中欧阿克拉校区设立于2008年,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区,离蒋菲娜的家并不远。2010年,本科毕业之后,她在加纳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助理。当时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任教的蔡慕修,同时也在加纳大学有教职。更重要的是,当时蔡慕修正在与蒋菲娜的导师一起筹备成立非洲会计与金融协会(AAFA)。蒋菲娜参与了协会创建的整个筹备工作,并见证了协会的落地。

等到2013年,她从英国学成回到加纳求职,在与导师的通话中得知,蔡慕修已经回到非洲,并开始供职中欧非洲校区。在蔡慕修的邀请下,蒋菲娜成为中欧非洲校区的研究助理。

从2013年到2016年去西班牙继续深造之前,蒋菲娜得以参加很多学术论坛,有机会和公司、创业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对话。另外,她还见证了非洲女性创业与领导力课程(WELA)推广到非洲大陆的过程。

阿克拉校区目前开设高管教育课程,同时也为Global EMBA课程输送生源。2012年,中欧阿克拉校区特别设立非洲女性创业与领导力课程(WELA),为非洲女性企业家提供支持。该课程此后推广到尼日利亚、摩洛哥和南非,覆盖非洲大陆西部、北部和南部。该课程由中欧资助,鼓励更多妇女从中获益。上海之旅是WELA课程特别受欢迎的一个环节。2017年,很多优秀的非洲女学员来到上海校区,她们鲜艳的服饰和热情的笑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6年—2018年,蒋菲娜前往西班牙IESE商学院深造。在拿到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她回到中欧非洲校区继续工作,与此同时,完成了对博士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

蒋菲娜深爱故乡加纳。但与此同时,她的 研究重点又在跨文化话题上,这就决定了她必须“走出去”,拥有全球视野。

“没有哪个学校比中欧更适合我。”在她看来,作为在亚洲、欧洲、非洲均设有校区的国际顶尖商学院,中欧为她这样的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既能让她专注于对感兴趣的非洲大陆的研究,又能让其研究成果具备全球影响力。

在非洲校区工作期间,她一直和中欧上海校区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为了进一步了解学院工作机制,获得更加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视角,她选择来到中欧上海校区。2023年2月,她把两个年幼的儿子交给丈夫和父母照看,一个人拉着行李箱踏上去上海的路。尽管错过孩子的成长和与丈夫在一起的时光让她感到遗憾,每想及此仍旧鼻尖发酸,但她知道,短暂的分别是为了长久的相聚。

“对我来说,让孩子们看到职业女性的样子是很重要的。他们终将会长大成人,组建自己的家庭,他们终会知道,妻子和自己是平等的。”她眸底闪亮,微微一笑说,“ 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手所能做的,然后尽心尽力尽意将它做到极致。”

教授简介

蒋菲娜(Nana Yaa A. Gyamfi)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讲师。在加入中欧成为讲师前,她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阿克拉校区研究助理与人力资源联络员。蒋菲娜博士于2022年获得IESE管理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8年和2013年于IESE商学院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组织行为学硕士学位,于2010年毕业于加纳大学商学院获会计学理学学士学位。蒋菲娜博士的研究兴趣聚焦于文化认同、身份理论、身份资源、跨国工作环境以及新兴经济体。她的教学兴趣涉及国际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多个主题。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视觉中国授权。

编辑| 田佳玮

责编 | 岳顶军

在跨文化环境中,你会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欢迎留言讨论,内容最走心的3名读者将获得中欧知识笔记《未来的答案》一本~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推荐阅读

喜报!13位中欧校友登榜2023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

6位中欧女性眼中的“她困境”与“她力量”

爱韩剧也爱泰拳 这个教授有点“辣”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