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洪军
图//董洪军/网络
“谁家村落半疏篱,丞相高碑迹尚遗。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
这是清代诗人李邺写的高碑店诗,诗中提到的丞相高碑,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东平忠宪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此碑高大巍峨、蔚为壮观,敕建于京南官道之上,高碑店村名也因此碑而得名。
《元英宗驻跸于高碑店观碑图》-作者董洪军
高碑店村始建于辽宋时期,有千年历史。在元代以前该村古槐众多,南北和东西驿道交汇于此,辽金时期运粮河漕从村西穿过,交通发达、商贾云集,自然形成了一个商贸富庶的村店,被称为槐荫店。到了元代,忽必烈建都于北京,改为元大都,此时槐荫店可以说是京南保北,九省通衢之地。此地历史上一直是风调雨顺,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被誉为京南福地。因此被“蒙古四杰”之一的木华黎家族,一直视为其家族发祥的福荫之地。
一,忽必烈时期的中书右丞相安童
展开全文
元代中后期,槐荫店村镇初步形成规模,寺庙众多,汉回蒙三个民族共同在此生活。尤其是忽必烈时期,中书右丞相安童食邑封地,东至雄霸,西至太行,北至良乡,南至遂城(今徐水),而槐荫店为封地中心位置。此地有一高大巍峨之碑,名为“东平忠宪王碑”,此碑为中书右丞相安童的功德碑。安童(1245年--1293年)木华黎四世孙,霸都鲁之子,母弘吉剌氏贴木伦是元世祖昭睿皇后的姐姐,忽必烈为安童姨夫。
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录元勋时,召安童入宫,掌管宿卫军,时年十六岁,而爵位在百官之上。
中统四年(1264年)朝廷将惩处阿里不哥党徒千余人,世祖问安童:“朕欲把他们处以死刑,你以为如何?”安童回答:“人各为其主,陛下刚平定大难,立即以个人恩怨而杀这些人将何以使未归附者臣服。”世祖闻言大惊:“卿年少,为何说话如此老成?这话正合朕意。”因此对安童十分器重。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拜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加供其赋税的农户至四千户,并赐封地于范阳康庄通达之地。
安童在相十年,积极推行汉制,重用儒臣,惩处阿合马等贪腐之臣。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掌官职,随太子北平王去镇守边疆,在边疆十年。
至元十一年(1284年)三月随北平王回朝廷,世祖召见并加以慰劳,并把安童留在寝殿,谈到四更天。十一月复拜中书右丞相,加金紫光禄大夫。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安童因立尚书省一事,多次劝谏世祖,“不宜设尚书省,用贤者为相,以免害民误国”,世祖未采纳。因此辞职罢相。仍旧掌管宿卫事。
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病逝于京师,享年四十九岁,世祖十分哀痛,诏令大臣监主丧事,并在封地敕建享堂,官以祭之。
安童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前后二十年任相,是元朝最富有盛名的蒙古中书右丞相之一,在任相期间,开明贤良,政刑宽平,功绩显著,对稳固元朝初年统治缓和民族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但天性厚重,不善于笼络势力,与阿合马桑哥的斗争中屡次遭到忽必烈猜忌,造成命运多舛。
二,东平忠宪王安童“碑”考证
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铁穆尔追赠安童,推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在其封地,为之树碑,曰:《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
对于此碑,清康熙版《新城县志》提到“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铁穆尔下昭建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良乡。”
经过查考历史资料以及与拜住家族后人拜啸霖谈及此碑是否是大德七年之所立。拜氏族谱以及拜氏家族研究会都一致认为高碑店《东平忠宪王碑》并不是大德七年而立的,因为大德六年(1302年)安童子兀都带去世年仅三十一岁,其孙拜住时年五岁,安童家族后人这一时期在朝廷并没有显赫代表人物,而在这期间元朝又经历了成宗、武宗、仁宗几位皇帝,其家族在这期间近二十年沉默于宦海。
左为董洪军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一直到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安童的孙子拜住任中书左丞相。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为了勉励拜住,励精图治,对拜住列祖进行追封,尤其是对拜住祖父,忽必烈时期的一代名相安童功绩进行了褒扬。在至治元年十一月英宗下诏:重新诏立《东平忠宪王碑》,碑额曰《元勋世德别赐忠宪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由翰林侍讲大学士元明善篆写碑铭,立此碑于东平忠宪王所食采地范阳之通达之地。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卷记载“十一月丙申敕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县”,另有《元史·拜住传》记载:拜住奉旨亲往范阳新城县,立故丞相安童碑时在至治元年(1321年)十一月。
元孛术鲁翀所写《驻跸颂》也记述,元英宗至治元年拜住奉旨在范阳新城县安童封地,敕建东平忠宪王碑,十二月碑立完,到碑所犒劳民工,皇帝并赏赐酒食。至治二年正月元英宗驾临新城县,并到忠宪王安童碑之地看碑很久。在秋九月,英宗从易州游猎回京,又到碑所,在此碑以南附近驻跸,英宗在休息时走到碑前,抚碑追忆安童的功绩,并对安童的孙拜住说:“汝祖考功绩之盛,世代帝室,惟朕不忘”第二日,英宗出帐,殿外散步,在石碑右侧小坐,拜住献万寿觞,以示感恩之情,君臣呆了好久才离去。
《元文类驻跸颂》
清代道光版《新城县志》记载:“东平忠宪王安童碑,英宗至治元年十二月敕立,在新城西北三十里高碑店,元明善撰并书篆,乾隆中期制府裁为他用,今无存。”
民国版《新城县志》记载:“至治年间,英宗巡游打猎至此,在碑所驻跸,称此地为驻跸庄。”另载,“东平忠宪王安童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之三十里。”
民国版《新城县志》
以上这些记载,都说明了高碑店的“东平忠宪王碑” ,不是大德七年诏立的《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此碑或因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真正建立,或另立他处。高碑店俗称的“安童碑”,应该是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十一月敕立的,为元明善撰并书篆碑铭。
碑文前言叙“皇帝(元英宗)嗣主,历御寰极,拜大司徒柏柱(拜住)为中书左丞相,明年(1321年)制赠乃祖孔温兀答(即孔温窟答)推忠效节保大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东鲁王),缢忠宣。木华黎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缢忠武,并赐碑额曰“元勋世德”,庙食东平。赐故中书右丞相安童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忠宪王,敕立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大都良乡康庄之通达。猗欤(啊)盛哉是举也,其思烈祖创业之艰功臣宣忠之亟 ,勉励丞相奋庸之慕,欤臣承诏,猥当执笔:谨按东平王世家……自天风云与宣文,鼇负石炳耀山川。”
碑文3600余字,记叙了从木华黎到安童该家族为元朝所做的功绩,勉励当朝的拜住丞相效仿先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为本朝创立新的業绩。
碑文中提到的“大都良乡康庄之通达”,其中的“良乡”,并不是指现在的北京南良乡,而是指,“村民朴实,乡风良好,道路通达,商贸繁荣,村庄富庶”,谓之“良乡康庄”之地。并且此地是东平忠宪王安童的食邑封地,因此立碑于此。
元代蔡国公张公神道碑
《元史》记载,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下诏,在东平忠宪王碑碑所,复建丞相安童祠庙,官为致祭,并诏令,所有进京路过此地官员,贡生必须到东平忠宪王碑以及安童祠庙祭拜,方可进京。自此,丞相高碑名扬天下,村名也因此碑名声远播逐渐改为高碑店,并沿用至今。
此碑到明初(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领红巾军北伐路过高碑店时,远远望到这高大石碑矗立在官道高岗之处,竟是元朝丞相功德碑,红巾军遂把碑推倒损坏,并且火烧了拜住庄园。残碑一直在高碑店南阁外驿道沟旁,躺了三百余年。直到清乾隆时期,直隶总督方观承进京,寄宿高碑店驿站时看到大碑荒废在乱草之中,已断两截,碑刻古朴,雕刻精湛,非常惋惜,遂令新城县令把此碑,截成几段,运往保定,裁做他用,此地只留下碑座。悠悠几百年,很多文人墨客在残碑旁边留下美好诗篇,
清代边裕礼,高碑店诗曰:“东平碑已踣,村墅胜空名。”清代李廷启《高碑店诗》:先朝勋伐山邺重,三世君臣遇合奇。驻跸庄头望巡幸,五云高拥相童碑。
三、安童“碑”的形制、规格
东平忠宪王碑高大巍峨,从很远处就能望到。高碑店村这个名字中高碑也说明此碑形式规格很高大。碑的尺寸目前没有发现文字记载,为了考证高碑店元代安童碑的尺寸,本人同历史研究爱好者赵新洪、贾贺祥两次赴满城县,张柔墓,考察大元蔡国公张公神道碑。此碑与高碑店安童碑同为大元开国元勋碑,形制一样。张柔家族神道碑立于大德四年(1300年),与东平忠宪王碑敕立仅差22年,为同一时代,张柔家族神道碑碑身高3.8米,碑额1.2米,厚0.42米,宽1.5米;赑屃碑座身长3.35米,宽1.5米,高1.2米;石碑总高6.2米。张柔家族神道碑规格是元蔡国公碑,而东平忠宪王碑,规制等级要高于张柔神道碑。
按照张柔家族神道碑比例计算,和高碑店现存的安童碑座长度宽度推算,东平忠宪王碑碑身高为4.5米,碑额1.5米,厚0.45米,宽1.8米;赑屃碑座身长3.8米,宽1.8米,高1.5米;石碑总高7.5米,总重为20吨左右。
现存于高碑店的东平忠宪王碑碑座
碑材质为房山汉白玉。碑首是双面精心雕刻的六条蟠龙盘绕,雕工精细,造型优美,舒展流畅,碑首两侧刻有螭龙、水云形纹,碑身厚重高大,碑文字迹工整。碑座是趴伏于地面的赑屃,四足撑地,头向前伸出,微微向上昂起,背覆龟纹,大碑整体高耸硕大,庄重威严,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东平忠宪王安童碑”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但是因此碑而得名的的高碑店已经享誉四方,由一个官道之上的小村镇,发展成当今京南雄北商贸繁荣、经济富庶的重要城市了。目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首要,此文是本人对家乡历史文化传承和整理,属于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读者见谅。其目的借此抛砖引玉,希有识之士挖掘整理当地人文历史,弘扬乡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浓浓的乡情、乡愁。
参考文献
[1] 宋濂,《元史·安童传》
[2] 宋濂,《元史·拜住传》
[3] 宋濂,《元史》
[4] 元孛术鲁翀,《驻跸颂》
[5] 康熙版《新城县志》
[6] 道光版《新城县志》
[7] 民国版《新城县志》
作者简介:
董洪军,生于1972年,河北高碑店人,高碑店市人大代表,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督亢文化研究会会员,历史文化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