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 远见 数字化 两会 缓解

【远见-两会财经热点观察】“减”负担,医疗产业数字化如何缓解“老龄化”挑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7 00:13:0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期话题: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专栏《远见-两会财经热点观察》,以“加”“减”“乘”“除”为关键字,聚焦经济民生热点话题。医疗信息化建设今年依然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之一。数字医疗怎样“未雨绸缪”,减少老年人患慢性病、并发症的概率?医疗健康数据、互联网医疗怎样发挥作用?上下级医院的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医疗专家共享怎样落在实处?经过几年摸索,有无经验可以借鉴推广?

本期节目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岚。她在卫生经济、医疗保障和卫生政策等领域,承担卫健委等多部委科研课题,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

数字医疗赋能分级诊疗,从“重公立”到“强基层”

思远:当下我国面临着艰巨的老龄化挑战,老年人健康问题如大病、慢性病亟待解决。公共医疗领域有个专有名词叫“不可能三角”——即要求医疗服务“低价格、高质量、便利性”。这两年,随着医疗数字化的进步,缓解老龄化痛点,破解“不可能三角”。您从理念机制和服务方式上,看到了哪些切实的进步和改变?

姚岚:数字化手段,给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带来颠覆性改变。前些年,医改过程中一直强调“强基层”,可因为大量资源都用在公立医院发展,特别是三级医院的发展。从资源分配角度来说,不太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现在,我们迎来了一个机遇,就是“信息化、数据化和数字化手段”。互联网可以赋能基层,让从“重公立”到“强基层”的理念得以实现。

思远:老年人健康问题,主要是大病和慢性病。慢性病治疗周期长、人数多。但相比重症和疑难杂症,治疗流程相对标准化。这些年,医学界强调“分级诊疗”,大病大治、小病小看,缓解由于大量慢性病挤占医疗资源的情况,具体效果怎么样?

姚岚:我们有大量的慢性病人群,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是社会负担相对比较重的领域。以前因为患者太多了,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可能只能签2000到3000个人,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可以管理到10000人。

思远:“家庭医生”通俗理解是什么模式,普及程度怎样?

姚岚:“家庭医生”是指基层的全科医生,特别是社区医生。三级医院有很多医生很有情怀,但他们实在太忙了,很多病人有疑难杂症需要解决,还有科研任务等,根本顾不过来。所以,最基本的管理还是落在基层医生头上,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上级医院的医生交流,促进真正的分级诊疗。

展开全文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基层数字健共体试水,医生少跑腿,医疗更精准

思远:社区医生就能为大家更有效率地去解决问题,小病小治、大病大治,这种模式具体能否简单举个例子。

姚岚: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天津市的基层数字健共体实践,就是“健康共同体”。具体来说,天津首先依托社区建立了一个信息平台,包括200多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生在平台上,对各种服务和情况一清二楚——某个病人的血压值是多少,血糖值是多少,再进行管理。比如一个病人,社区医疗服务处理不了时,社区医生再通过平台跟互联网医院联系,专家通过互联网医院来解决患者的疑难杂症。

这也是服务记录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哪些管理服务、管理了多少人,每个人状况什么样,都非常清楚。对效率的提升也是明显的——按照原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规范,医生每年要对管理对象进行四次随访。如果正好抽到血压、血糖正常的患者,医生的上门随访就白白浪费时间精力。现在有了信息平台后,只要看大屏幕,找到血压、血糖值不正常的患者,马上跟进就可以。这种服务效率很高,而且是精准试点。

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糖尿病专病门诊(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思远:这种模式是否已推向全国?

姚岚:很多地方尝试在做。但多数是单一的病症平台,比如只做与糖尿病相关,或者只做与高血压相关。像天津这样的综合性健共体,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数字医疗愿景:打破老年“数字鸿沟”,实现健康“造血”模式

思远:眼下,比起打车、外卖等数字化生活方式,互联网医院、数字医疗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程度,相对还是不足。尤其是老年人群体,这些年一直面临“数字鸿沟”的挑战。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医方式,有几十年的“惯性”。怎么打破这个数字鸿沟?

姚岚:确实有这个问题。第一,数字医疗是不可逆的趋势,这几年经过疫情,多数老年人都从不会用智能手机,到慢慢适应。第二,数字医疗系统,在设计模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简便易行需求,就是让老人们在系统中,操作简单。比如,前两天我带父母去看病,老人只要刷个身份证,所有信息就都出来了。总之,方方面面都可以做出改进。

思远:随着老龄化加剧,怎样在数字医疗产业化的浪潮中,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力?

姚岚:“从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是必然趋势。我们要更注重健康管理,使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现在数字化、数据化技术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怎么样运用,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比如,涉及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方面。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多元探索,但还需要有更多政策支持和出台。比如天津的数字健共体虽然好,但系统维护、系统开发等,还没有形成数字经济的循环模式,仍需要探讨。建立良性的造血功能,通过资本支撑、政府管理和与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彼此支持,产生化学反应,这样才未来可期。

本期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远见》制作人、财经评论员 王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