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丨产油国减产,油价暴涨,谁埋单?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主要产油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第二次无视美国的担忧采取石油减产措施。
4月2日,沙特、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阿曼等多国相继宣布减产石油计划,合计减产超过160万桶/日。
这让市场颇感意外。因为沙特能源大臣近期刚表示,无意改变现有生产计划。而且,去年10月,多个“欧佩克+”国家就已宣布减产200桶/日。
资料配图
是什么让沙特和其他“欧佩克+”国家突然有所行动?《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的出尔反尔或许是此次减产的导火索。去年,美国为了推动沙特增加产量,曾承诺如果油价下跌,将介入补充其战略储备。但上周拜登政府排除了补充战储的可能性,油价持续下跌。纽约油价近日一度跌至64美元/桶,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仍接近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财政盈亏平衡价位(67-70美元/桶)附近,这势必让产油国恼火又恐慌。
产油国的恐慌不单单是油价波动带来的。3月中下旬以来,美欧多家银行接连陷入危机,引发了关于全球经济形势疲软、石油需求减少的担忧。产油国只好提前减产保价,以便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产量。而且,即便没有上述危机,疫情、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地区的经济前景也很可能难以支撑较高的石油需求。
此外,长期以来,国际油价强弱转换的背后,是美元宽松与紧缩的潮汐周期的驱动。近期美联储再次加息,而且短期看,即便美联储不再继续加息,也大概率不会降息,而持续加息以及强美元格局并不利于油价,所以减产也是“欧佩克+”对冲风险的一种预判行动。
不过,也正是因为石油价格与美元挂钩的金融体系,此番多个产油国想用减产对油价预期进行引导和托底的愿望,能否实现颇具不确定性。因为,美国目前正处于抗通胀周期内,当然不希望关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且,美国还希望通过压制油价,限制俄罗斯的收入,从而削弱其持续战斗的能力。
所以,白宫此次又对沙特等国的减产进行了抨击,称其措施“不可取”。除了经济压力,美国对沙特等国的愤怒还有政治因素。近年来,随着美国自身成为能源出口国,不再对中东有较强的依赖关系,中东和美国的利益纽带有所变弱,沙特开始希望通过减产提价的方式攫取更多自身利益。特别是俄乌冲突以来,这种矛盾更加凸显,美国呼吁主要产油国增加供应、压低油价,这显然不符合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的利益,也从某种程度上,迫使沙特等国放下对美国势力的担忧,实施“本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在中东地区大国竞争加剧、美国对沙特的保护承诺日益不确定之际,谋求自身发展。
不管政治博弈还是经济利益,短期看,减产消息确实刺激了原油市场,近几日油价大幅走高。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油价上涨可能导致全球通胀持续更长时间,也正增加全球消费者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当劳动力市场紧张时,成本冲击会产生更大效应。所以,最后,谁埋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撰文 | 冷爽
责编 | 林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