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以前说“知识就是力量”,那现在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2 19:27:58 浏览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以前说“知识就是力量”,那现在呢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现在也是“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关于什么东西最有力量,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说法。革命歌曲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由此可见,团结是前进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武器,能够让人无往不胜,它是人的力量。

那么,“知识就是力量”又作何解呢?通常的理解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才会口口相传,广为传播。

知识就是力量”的原文是“ Knowledge is power”,“ power”这个词的最基本的词意是“权力”,所以比起将之翻译成“力量”,翻译成“权力”更为贴切。培根的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知识就是权力”,即人有了知识以后就会有影响力和操控力。培根的真正意思是,近代的人类可以凭着科学知识的力量获得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要知道,从中世纪走出来的近代哲学和科学,在当时仍被基督教神学的阴影所笼罩,许多知识仍是为神学服务的,神学严重地阻碍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培根说“ Knowledge is power”的意思是:有了知识之后哲学和科学就能摆脱基督教、神学的阴影,真正为真理服务,而人们也能真正开启近代哲学和科学之门,而不是走中世纪的老路。

此外,“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所适用的范围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当培根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他乐观地相信只要人类采取新的思维和实验方法,就能实现科学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和控制大自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权力”从根本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乐观主义态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知识就是力量是谁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与实践,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知识有时候是超越力量的存在。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中文:知识就是力量

英文:Knowledge is power.

法文:Savoir, c’est pouvoir.

俄文:Знание-сила.

拉丁文: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

韩文:아는 것이 힘이다.

如果想每天学习英语知识,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就关注我的头条号吧!谢谢。

知识就是力量是谁说的你怎么理解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一度是以这样的励志方式进入我们的小学课本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

看来知识还真有力量。

言归正传,知识就是力量。说这句话的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相去近五百年,语境不同,着眼点也大不相同。那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首要任务是解放人的生产力,让人们走出中世纪的思想禁锢,所以,这句话在当时是最为紧要的。

但到了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知识依旧是一种力量,这不容置疑,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而且有比知识更重要的,比如眼光与见识。这一点给我们诸多知识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迷信知识的力量。

首先是知识本身的更新。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看来不仅是人,这知识也有七年之痒。

有关知识的再充电我就不赘述了。除了知识本身的变化,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也在经历着巨变,给我们最直观的冲击就是很多知识工作者将因此失去知识的力量。

先说说知识的存储。以前大学与图书馆是知识集中的地方,我上大学那阵,还有个图书馆专业呢。现在的知识存储已经去中心化了,一个USB就能把一个大英博物馆的藏书一网打尽了。

可是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做的一件事依旧是将知识从图书馆的书本里搬到大脑中,在需要应用的时候再从大脑中调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大学本科读的英语专业了,大学四年背了那么多的单词,却发现被一个叫做谷歌翻译的搜索引擎给替代了,像书面翻译电脑已经翻得很有谱了。

翻译的最高境界可能要数同声翻译了,计算机好像在语音识别上还欠精准,但这只是一个商业普及的经济成本问题,某些尖端领域已经用上了。我在以前的USA Today(美国日报)的一则新闻上读到已有一种最新的翻译器被美国军队带到非洲法语区使用了,这个翻译器能够识别九种不同口音的非洲法语。在知识存储方面,大脑还真不能死磕电脑。

除了知识的存贮,知识的传播也起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传播知识的最大载体要数老师了,传统的教室授课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也许可以将教室比作知识的批发集散地,学生就像赶集的人必须定时定点到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获取知识。

随着知识发起端的多元化与零散化,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就能将录制的节目上传到公共视频网站上去。打个比方,计划经济时代你只能去国营菜场去买菜(那时在菜场工作绝对比公务员牛掰),而到了大多数八零后一生下来就已改革过来的自由经济年代,每个农民都可以挑上自种的蔬菜到集市上去卖。

知识的这种自由市场必定会产生一种经济最优化的知识传播方式,比如网上大学。我在美国读大学的儿子跟我说,他遇到看不懂的数学概念时会上网访问可汗学院(Khan Academy),那里有天才数学家萨尔曼·可汗深入浅出的数学讲解,从小学最基本的十进制运算到大学的微积分原理。

可汗最与众不同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与个人独特经历的结合。可汗有段时间通过远程辅导教他表妹数学的经历启发了他将自己的辅导做成录像放到YouTube上去。几分钟的时间,你就可以凭着最简单的小学质数概念明白现代密码的数学原理。

我从这个案例看到的是一种知识加工的作业标准,知识体被切割成知识点细化完善,然后再贴上标贴上传。当有一个人能以最权威、最简明、最通俗的方式传授某门学科,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就形成了一种知识产品标准,其它同业者将面临一种被赢家通吃的尴尬。

就像我儿子与我分享的,他们数学老师有时就直接拿可汗的录像在课上放了。这就如同你家磨的豆腐口感最好,那所有的顾客都会挤到你的摊点上来,冷落其它摊位。

当然,赢家通吃只是一个概念,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严重,但方向和格局不会变。我们不能再活在常规意义的知识里了,我们要让我们的见识来引领。

说到这,我不得不再赞一下零点咨询搞的未来商学院,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引领未来思想。未来一定是见识支配知识,我们知识工作者的出路也得到未来的趋势中去找。我不是未来学家,但从趋势看,未来每个个体都将是知识的双重角色结合体:既是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让我借用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提出的Prosumer这个概念,即Producer(生产者)与Consumer(消费者)的结合体。

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必将是具有交换价值的个性化知识产品,比如一个有相当乐理功底的软件工程师,可以用编程的方法为客户提供各种场景的现场作曲。又比如精通中医的医师可以通过研究食材,成为普通大众的私家御厨,为阴阳五行各不相同的客户在不同节气量身定制独家健康膳食。再比如一个喜欢打羽毛球的数据分析师,可以制作一个学习软件卖给那些希望提升自己专项技术的业余爱好者。

总之,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取的固化知识已经不足以成为谋生资本了,将来要靠知识的知识,这个知识的二次方也将是知识的2.0时代,即知识加工增值的一系列方法和运用。这种创新改造过了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