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的意义

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2 18:00:32 浏览1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那么北宋将会亡的更快,更彻底,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南宋。

看到我这个结论,肯定很多人来骂了,说我不懂历史,王安石变法明显是为了宋朝可以更好,明显可以改变宋朝一直以来的羸弱。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到底是谁不懂历史呢?

首先,我不否认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改变宋朝一直以来军事羸弱,更或者说王安石绝对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这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就是奸臣了么?当然也不是。

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实际应用,比如青苗法,如果在现在借贷体系完整的环境下当然是有利的,可以当时北宋的整个政治环境,却令百姓雪上加霜,以致于让司马光等人找到反对变法最大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说“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再者,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变法派是哪些大臣么?当时属于王安石变法党的人有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这些人都是北宋奸臣中的奸臣,特别是第三代变法派领袖蔡京,那都被骂了多少年了?

那反对变法的人呢?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再加上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都是千古流芳的人物。虽然之所以变法派大臣被骂,像蔡京一样被黑成奸臣是后来的反对变法的旧党故意抹黑的,但变法派的大臣确实个人人品有点问题。

换句话说,王安石变法,可不仅仅是变法,是牵涉北宋整个人事变动的,你们眼中的那些贤臣贤相都会下台,对北宋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实际上,王安石变法被否定在民国之前都是主流学术观点。后来之所以被肯定,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下需要变革。

历史的好坏,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我们讨论历史的好坏,应该放在历史环境中去讨论,而是不用现在的目的去评价历史中的历史。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谁的意义更大为什么

古往今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发展后,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或急或缓,或是根本性的或是表面性的。所以,进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而要弄清楚这2个相隔500年改革,必须认清下一事实才能理解当时他们面临的情况。

1.而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古代的历代王朝都是以农业为第一产业。

2.当时宋,明两个王朝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

宋的困境:政府没钱,当官的太多又腐败,当兵的多且弱也腐败。

吏治问题:澶渊之盟之后的北宋,外患威胁大减,于是帝国内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但凡是盛极而衰,由于其国策上对士大夫的优待,官僚群体本质上具有某些特性,到了王安石之前,朝廷各级出现了大量“冗员”,大量官员无事可做,尸位素餐,还假模假样装作每天很忙的样子,整体吏治非常不健康,行政效率地下,风气败坏。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与政治隐患。

土地,经济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小农失去土地成为社会隐患。大家族兼并土地后,朝廷的赋税的难度增加,所收的赋税减少。最重要的是富差距拉大。

军事上:北宋用钱养活了大量军队,但这些军队由于都是拿死工资,吃大锅饭,战斗力低下,士气低下,更有各式各样的腐败行为。

总体而言王安石的各种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达到富国强兵的理想。

失败的原因:

然而既得利益阶层实在太过强大,很难撼动,支持王安石的宋仁宗去世,导致变法不能继续,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而王安石为了完成改革,形成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势力,之后演变成了党派势力,与其对立的保守派相互攻杀陷害(朝廷上)。今天改革派当权就要清算你保守派,明天保守派当权又来反攻倒算,导致北宋晚期政治局面恶劣。一次又一次的党政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而张居正时的明朝差不多也是类似宋朝的问题。土地兼并,吏治腐败,政府没钱。他也做了许多方面的改革,但主要是经济上的“一条鞭法”最为成功,简单来说,在张居正之前,应该土地兼并,大明朝廷收不上来税了,而开支却越来越大。“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之前七七八八乱七八糟的各种赋税徭役改成为银两来直接征收。这样朝廷收税更方便,效率更高。

他的改革同样触犯了既得利益群体,他死后很多政策被推翻,个人形象遭到污蔑。从商鞅,到王安石到张居正,要改革就必然要得罪人,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常被污蔑的原因了。这两次变法的意义同样重大。本文版权归头条号:小黑屋里聊历史。转载请说明出处,欢迎批评指正。

请用最简短,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最简短、最通俗啊,我来试试看。

变法背景:

北宋别看号称有钱,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冗兵:上百万,每年花了朝廷财政预算的七八成。耗钱不说,还没战斗力。

  • 冗官:官员队伍急剧膨胀,宋仁宗时,官僚已经是原来的好多倍,官员工资负担重。

  • 冗费:这条简单,就是皇帝爱打赏,爱给冗官、冗兵打赏。

这样,钱不够花,怎么办?

胸有大志的宋神宗继位了,然后他任用名声在外的王安石开始变法。

变法的目的有三:

  • 让朝廷有钱花;

  • 让士兵有战斗力;

  • 让冗官冗费简省。

王安石变法内容简述,极简

王安石,按说是当时千年一出的人才,他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一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

其实以现代经济学观点看,王安石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提高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将扩大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即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

但是,当时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则认为不可能,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财货万物,只有此数,不在民,便在官。”这种见识明显跟王安石不在一个档次。

下面概述一下变法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

  1. 青苗法: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国家资本向农民放贷、收息(低息),一举两得。原来农民有困难是向大地主、富商贷款,利息很高。

  2. 免役法:用缴钱的方法,代替亲自服差役。原来农民每年要亲自到州县所在地干杂活服役一段时间,影响农业生产。

  3. 方田均税法:解决豪强用身份帮助其他百姓隐匿户口和税负,使国家增收。原来有的农户把地藏到大户名下,给大户缴钱,以避免朝廷的各种税赋。

  4. 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出钱兴修水利,大型工程由国家投资,提高农业生产。

  5. 将兵法:裁汰老弱、加强训练,使兵将互知,实行精兵政策。

  6. 保甲法:让百姓农闲时军训,以提高全民尚武精神,为进一步实行征兵制奠定基础。

  7. 保马法:国家提供马匹,由民间各家饲养。

  8. 均输法:供应政府和军队所需,由税赋折钱,在全国范围内拣便宜、近的采购。原来是定额摊派,收上来的东西有的不够用,有的又放那朽坏了。

  9. 市易法:由政府设立机构,经营各种贸易,如粮食、茶、盐等。原来是放任市场自主,钱都被权贵富商赚去了。

  10. 改革科举:废除经科,废除考试诗赋和帖经、墨艺。改考经书的“大义“和殿试策(时论)。这样使考试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增收、强兵、使民尚武

增收:

王安石的变法,一方面是扩大了生产,政府不用加税,但是税收总额增加了。另一方面,市易法等从大地主、大商人手里把一部分收入夺归朝廷所有。

熙宁、元丰年间各路积存的钱谷,据说可支用二十年。到宋徽宗时,各地仓库也尚有余存。其中东南六路有七个仓库,其中常年有600万石的积储,但是很快被宋徽宗挥霍掉了。此时王安石已经去世30多年了。

强兵:

王安石将兵法,裁汰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禁军和厢军,使北宋军队总额减少到80万。

熙宁六年(1073年)春,宋军持续对西夏用兵,当年秋天,宋朝收复了洮州、河州、宕州(甘肃省宕昌县)、岷州(甘肃岷县)、叠州(甘肃省卓民县),一举拓地二千余里,这是宋太宗以后八十年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

后来宋哲宗对西夏用兵,也是在王安石军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和胜利。

使民尚武:

经过保甲法训练的民兵,最高峰时达到700余万。

保甲法培养出了经过训练的民兵(义勇、保甲),能补充正规军的不足。王安石计划进一步用征兵法与募兵法混合使用,以减少朝廷军费开支。

民兵还能负责地方治安,在各州县乡村逐步建立起严密的治安网,以稳定社会秩序。

后来北宋亡国后,黄河南北、太行山里、山东地区的人民,多受保甲训练流传下来的精神所鼓励,组织军队自发反抗金朝的统治,响应南宋对金的反攻。

结束语:

王安石变法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北宋摆脱“积贫积弱“的艰难局面,重振宋王朝的统治。

从经济上看,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新法实施之后,生产得到了发展,也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百姓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获得了明显增加。

从政治上看,王安石的新法使社会组织得到了统一和加强。

从军事上看,新法改革了军队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还扩展了北宋王朝的疆域。

总体上看,王安石变法是有效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它扭转了北宋进一步趋向贫弱的态势。

但是,变法触动了后党、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始终阻挠。

关键一点是,宋神宗这个皇帝也摇摆不定,缺乏坚持到底的决心,最终使改革功败垂成。

王安石变法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王安石试图重新唤起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改变五代、宋中前期中国人日渐颓弱的气质。这个目的一定程度上见效了。

但是,一切都随着守旧派的复辟而终止了。王安石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了。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赞评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