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丰 年半 大钱 流通 铸造

咸丰三年,大钱的铸造流通仅一年半后出现滥铸,到底发生了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6 13:33: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引言

1851年,洪秀全发起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为镇压以太平军为代表的起义势力筹措军费,出现财政收支严重失衡,遂求助于铸造大钱,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市场混乱的局面。急剧贬值的大钱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抵制,最终清政府不得不停铸大钱和停发票钞。

开铸大钱之议

考察清代货币史,可以发现,早在皇太极天聪年间,便曾铸造大钱。不过自入关建立统治以后一直到咸丰初年,清朝一直没有开铸大钱。但是,开铸大钱之议的提出,却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当时有人上疏请铸大钱,主张铸大钱具体分当千、当五百、当二百、当百共四等;认为如以铜1斤铸大钱,扣去铜料、工料、运脚,可盈余纹银1两5钱。此议未获采纳。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铸造大钱之议再起,其理由亦有多种。如道光十八年广西巡抚梁章钜就以杜禁私铸和排逐洋钱为由,上书提议今日变通之计,莫如铸钱之有余,以补银之不足,而且认为铸造大钱即可代替洋钱使用,建议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和当千五种大钱,认为此法一行,将民间旧积之私钱并外国所来之洋钱皆当自废。

道光二十三年御史张修育建议仿新疆普尔当十钱例铸大钱,二十六年徽巡抚王植、二十八年给事中江鸿升等,亦上奏折请求铸大钱。但是,户部认为铸大钱根本达不到禁私铸之目标,大钱若行,私铸更易,论工本则轻而又轻,论利息则倍益加倍,并且强调圜法流通,原以便民生日用,官铸制钱不应以获利作为目的。当时道光帝也同意户部的意见,反对铸大钱,因而道光朝铸造大钱之议未能付诸实践。

到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之议又起。咸丰二年,四川学政何绍基上书请铸大钱,他分析了当前财用匮乏的原因,建议铸为大钱三品:曰当百,曰当五百,曰当一千,当千者重不过二两,俾与制钱相剂而行,凡支给俸、薪、养廉及河工、兵饷,皆银与大小钱兼放。赋税所入当收银者,皆准以银与大小钱搭配交纳。对此建议,咸丰帝虽未采纳,但也未坚决反对。

展开全文

大钱的铸造与流通

清朝的国库制度主要分为皇室经费和国家财政两部分。皇室经费归内务府广储司掌管,国家财政则由户部执掌。至于京局铸钱,清朝在京城内设立宝泉和宝源两局,前者归户部管理,后者归工部管理,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京城铸钱归京城之用,不准运往外省;而各省可随时奏准设局铸钱。

随着铸钱额数的大量增长,面值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开始铸发后,流通开始滞碍。为使大钱能够顺利流通,清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其重点就是在搭收搭放上。凡官员的薪饷、八旗的兵饷,及其他部库应拨款项,都有一定额数的搭放。而凡旗租、地丁、关税也准以大钱、制钱配匀交纳。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放收不能一致,民间淤滞不行,以致兵丁拒用,商人罢市。大钱纷纷贬值,物价腾贵,民不聊生。

正如王茂荫所预言,从咸丰三年底、四年始,清廷着力推行的大钱迅速走向失败。这种失败首先表现于私铸现象的大量出现。由于铸造大钱成本低而利润丰厚,因此自大钱发行以后,未及一年,盗铸如云雨起。私铸之案层见叠出,私铸之破案虽多,而愚民贪利之风仍未稍息。清政府为此虽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由于利之所在,人尽趋之,并不能奏效。其次,私铸现象大量出现,进一步加速了大钱的贬值。

据给事中张修育奏报,咸丰七年正月各商贾拒用铁大钱,所有米店及零卖食物铺户,大半关闭,几于罢市。虽然政府下令强制行使铁大钱,但也无济于事。咸丰九年,终因铁钱日贱,经费浩繁,民间行用铁钱仍形壅滞等原因,在惠亲王绵愉等建议下,铁钱局及户工铁钱炉座,一并裁撤,铁钱遂停止铸造。

据彭泽益统计,从1853年到1861年,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铸造的铜大钱约1100多万串,折合银两554万余两;铁钱局从1854年到1859年铸钱共合京钱数1500多万吊,折合银两375万余两,总计合银929万余两。而且这些只是清中央各局所铸铜铁大钱的数量,京外各省所铸大钱数量完全无法得到反映,实际所铸大钱数量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数量。

大钱滥铸的影响

大钱以及其他劣钱的滥铸滥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货币贬值,物价昂贵。大钱开始发行后,始则因铜当百、当五十大钱,物价为之增长,继则因铁当十大钱,物价又为之增长。物价不断上涨,人民深受其害。尤其是北京地区,自大钱行使以后,不到一年,即出现粮食短缺。

御史伍辅祥奏折中也指出:近因京外各处贩卖粮食来京者不肯使用大钱,致外来粮食日少,粮店纷纷歇业。咸丰八年时,物价甚至出现了逐日任意增长的态势,如食米,从前每石止卖十余吊文,今则每石二十余吊不止,猪肉每斤止卖二三百文,今则每斤六七百文不止。至于杂粮、杂货、零星食物,以及一切日用之类,无一不腾贵异常,计自去秋至今,增长几至一倍。

其中原因,正如御史陈庆松上奏中所说,发行大钱后,物价粮价愈形昂贵,总由大钱折耗太甚,故运货入京者愈稀,自行使大钱,而贫民之流为乞丐者不少,乞丐之至于倒毙者益多。至贫民负苦终日,所得数百文不能一饱,遑问妻子,倘使物价稍贱,亦复何至于此。

结语

综上所述,清廷对于铸大钱的态度由道光到咸丰产生了极大地变化。咸丰三年,清廷开始铸大钱,原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结果大钱发行后只有当五、当十能够顺利流通,当五百等大钱却因为贬值快速而无法流通,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清廷强制流通,但经过发展之后,还是停止铸大钱。不可避免的是,民间私铸也给大钱的流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