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第三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注重的是道德与品行,而小人希望得到的是土地和利益。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和刑罚,而小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实惠。
第五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大公无私,团结所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欺上瞒下,不徇私舞弊,不勾心斗角,以仁义之心对待朋友。小人互相利用,尔虞我诈而不讲仁义,相互勾结而不相互团结。
第十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日月之食的“食”即“蚀”。意思是说:君子犯的错,君子有过失,就像“日蚀”和“月蚀”一样,高高的挂在天空,天下人尽能看得见,毫无隐蔽之嫌。君子改正错误,人人都仰望他。也就是说:君子也会发生过失和改正过失,但他们都是正大光明的,因而人们不会减弱对他们的景仰和尊崇。
为什么把孔子的语录叫《论语》,《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论问答语录,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语》记录了孔夫子一生言论思想,文字简约含蓄,言简意赅,颇具形象又蕴含誓理,涉及各个层面,倍受摧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晓之以理,授之与道,交友处世,君子小人,天地心灵,…………娓娓道来,尽善尽美,直击心灵,开卷得益,不失为陶冶心胸,理家兴帮,治国平天下,学而治用,一部难得好书!
《论语》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是什么
《论语》的《里仁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曾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是孔门当中最有修为的弟子之一,也是最能够接受孔子的思想,所以这段话颇有一些禅宗传心法的意味。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有一条主线的。曾参说,我知道。可是其他的人不懂啊,就问曾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就说,夫子的「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思想,就是「忠」和「恕」这两个字而已啊。
所以论语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两个字,「忠」「恕」。
什么叫做「忠」?就是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
什么叫做「恕」?就是宽容自己能够宽容的。
通篇的《论语》,都在去说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到底应该对什么表达出宽容。用这个态度,去作为一把尺子,你就会发现,论语的每句话都充满了意义。
就像论语开篇的那几句,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那几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我们用「忠」「恕」这样的标准来作为一把尺子,你会发现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学习,坚持不断的去练习。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与人为善,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孔子希望我们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能够对别人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你看,这就是孔子的人生观。
那么到底要坚持什么?要宽容什么,要用整部《论语》才能够说得清,那不是一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的,但是他的人生观恰恰就在「忠恕」这两个字上,我们坚持所有我们应该坚持的,我们宽容所有我们能够宽容的,那么这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的标准,理想的人生的态度。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章鱼读书」,和100万人一起,做更聪明的读书人。
在公众号「章鱼读书」回复「100本」,获得每年精读100本书的高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