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马来西亚记者闫术。
三月即将结束,对不少马来西亚人来说,算是松了一口气。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二三月份是马来西亚的雨季。这几个月,全国各地常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去年12月中旬,吉隆坡云顶山区的一处露营地就因为多日降雨,地下水位大幅升高而引发山体滑坡,大量露营人员被困,最终导致超过30人遇难。
2022年12月中旬,吉隆坡东北部云顶山区露营地发生山体滑坡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总台记者闫术在事故现场采访
不过,最让当地百姓头疼的,还是雨季引发的大面积洪灾。雨季的四个多月里,当地消防员、军警等部门都会严阵以待。这段时间经常能在当地看到各地水灾的新闻,很多城镇浸泡在水里,动辄数万人被迫逃离家园,转移到疏散中心,网络上可以看到不少触目惊心的照片和视频。在有些地处低洼的农村,洪水甚至可以到达屋顶的高度。
2023年3月初,马来西亚东南部柔佛州发生水灾,超过4万人被迫转移(闫术摄)
展开全文
大量洪水和泥沙冲入房屋。对于灾民来说,与抗洪相比,洪水退去后的灾后清理工作才是最困难的(闫术摄)
每逢雨季,马来西亚全国灾民数量往往达到数万人。例如,今年3月初,马来西亚柔佛州持续降雨引发的水灾,就导致该州超过4万人被迫转移到200多个临时疏散中心。虽然水灾导致了不小的财产损失,但近年来水灾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却并不是很高。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去年年底以来,各地水灾导致总计近10万人受灾,但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云顶露营地山体滑坡事件,并未看到其他直接由水灾引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疏散中心往往是地势较高的学校、体育馆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图为灾区一所学校的礼堂,在水灾期间成为居民避难的场所(闫术摄)
多年的抗洪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政府除了调动人员抗击洪灾外,气象部门也会在雨季密切关注降雨情况,提前发出预警让居民撤离低洼地区。洪灾发生后,各地政府部门会积极组织援助救援,响应迅速。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应对雨季的经验丰富,会采取积极的自救措施。
当地军人参与灾区救援(闫术摄)
今年3月马来西亚柔佛州发生洪灾后,我们第一时间探访了灾区。柔佛州一个叫岭嘉村的村子被洪水四面包围,陆上交通被完全切断,成为一座“孤岛”。岭嘉村是个华人村落,全村住的都是华人后裔。在我们乘船进入村庄的过程中,不断有民防部门和军队的船只进进出出,载运物资和巡逻。在广阔的水域,民防部门会用大量红白相间的标杆警示出安全的行船路线。在棕榈林里,树枝上规律地系着红色塑料袋,发挥着同样的引路作用,灾区救援行动井然有序。
水灾期间树枝上用于指引安全水上航道的红色塑料袋(闫术摄)
在过去20年间,仅马来西亚柔佛州就遭遇过7次规模较大的水灾。雨季水灾在该国的频繁出现,让居民们产生了较高的防范意识。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减少水灾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产损失。在一些灾害频繁的小城镇或农村地区,一些居民家里甚至准备了小船,做好在雨季“水上出行”的准备。
中学生升学考试当天,学生在成人带领下乘船出行,赶赴考场(闫术摄)
岭嘉村杂货店的老板娘,红色塑料袋里是她刚从城里进的货。洪灾袭来,杂货店的商品被抢购一空(闫术摄)
在我们探访的岭嘉村,村民们会在强降雨预警发生前,将家里的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贵重电器和家具转移到位于高处的疏散中心。个别条件富裕的家庭还在原来房屋的基础上,建起了有避洪作用,类似升高版高脚屋的第二层房间,专门用来在雨季储存家电等物品。洪灾发生以后,除了政府部门的援助,很多外界爱心人士也慷慨解囊,同时,居民们也会互帮互助,合力解决生活物资、药品供应等问题。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疏散中心避难的家用电器(闫术摄)
岭嘉村同当地很多村庄一样,存在“空心化”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去城里务工,村里一半以上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和不满18岁的青少年儿童,他们面对洪灾尤其脆弱。但村民们十分团结,少数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任劳任怨,主动担当起救援的重任,他们挨家挨户帮忙搬运贵重家电家具,并为老人和儿童派送生活物资。
岭嘉村的灾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图为疏散中心的女性村民一起准备的“大锅饭”(闫术摄)
我们在岭嘉村全天的拍摄过程中,很少听到抱怨。村民们以极强的韧性和乐观的精神,团结互助,攻克艰难。离开村子前,我们到一个没被水淹没的人家吃饭。餐后,主人说什么都不收饭钱,追出来拦住我们把钱塞回去,他说我们是中国来的客人,不能收钱。村民的朴实、坚韧和勤劳,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顽强地生存下来。
以上是总台驻马来西亚记者闫术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马来西亚记者闫术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