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曾是一种极其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一度濒临灭绝,好在后来人们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逐渐加大了保护力度。在生态环境逐渐向好,动物保护意识慢慢深入人心之后,雪豹的数量也开始上升。
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9月份时,雪豹的濒危等级成功地从原来的“濒危”下降到了“易危”,这在动物保护领域里面,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国对于雪豹的保护,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成功案例。
雪豹的数量见长,这点从越来越频繁的目击事件就能够看得出来。比如近日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巡山时,就偶遇了雪豹,而且还是4只同框的罕见场景。
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地处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交汇而成的帕米尔高原上,属于高山山区类型,由于气候环境原因,兽类种类虽然不多,但不乏珍稀镣危物种,比如北山羊、雪豹、岩羊、盘羊等,多为高原物种。
4只雪豹同框,场景罕见
在这些年里,遇见雪豹并不罕见,但是同时在视野里面发现4只雪豹,这种场景别说在生活中了,就是在巡山队员的工作当中也是罕见的一面。
展开全文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现代猫科动物里面,只有狮子是营群居生活的,包括雪豹在内的绝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是独居的。雪豹作为高原雪山生态系统下的顶级捕食者,自然也高度独居。
只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处于发情期时,配对的雌雄会短暂生活在一起,直到雌兽受孕之后,雄兽便会离开。二是母兽带仔的情况,巡山工作人员发现的这4种雪豹,从它们的体型来看,大概率是这第二种情况。
随着人们对猫科动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群居和独居之间的界限也没有原来认为的那么清晰,事实上是非常模糊的。群居的狮子也有独居的时光,独居的动物偶尔也会出现“短暂集群”现象,这点在老虎、猎豹、美洲狮等大量的猫科动物身上都有发现。
雪豹是传统意义上的独居动物,一般情况下,它们长大离开母亲之后就会过上独居的时光,但一些离家不久之后的青年个体,如果在野外偶尔遇上了,也是有可能一起行动的,当然这种现象是非常罕见的。
小豹随妈妈学习,母豹倾囊相授
野生雪豹的发情期多在冬末1-3月份,雌兽的发情期大概会持续5-8天,在这个阶段,会跟雄兽一起生活,交配之后便会分开。如果没有受孕,那么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雌兽会再次发情,重复以前的步骤。
雪豹的妊娠期一般是三个月左右,所以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初,是雪豹产仔的季节。它们一胎一般有2-3只幼崽,多数为2只,少数是一只或者4、5只。刚出生的小雪豹非常小,完全依赖母豹,直到2个月之后,才能随母豹外出活动。
对于小雪豹来说,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掌握各种捕食技巧和生存经验。
在出生的2个月之后,小雪豹能够外出活动时,母豹就会渐渐将一些捕食和打斗技巧传授给小雪豹。同时为了巩固这些技能,小雪豹兄弟或者姐妹之间会相互嬉闹打斗,在玩耍中锻炼扑食能力。
就这样又过了一两个月后,小雪豹就能跟随母豹参与捕食活动了,尤其是在12-18个月期间,小雪豹各项捕食能力已经熟练,体型也大涨,绝对算得上是母豹的得力助手。在这个阶段,母豹会带着小雪豹们在栖息地内巡视,漫山遍野寻找猎物的踪迹。直到18-22个月后,小雪豹才会离开妈妈,独立生活。
高山岩石地带,是雪豹的主场
雪豹是高原物种,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上,夏季活动海拔较高,冬季则会往较低海拔的地区转移。
它们喜欢待在干燥凉爽的环境里,尤其是高山多岩石的地带,是雪豹的主场,也是它们的主要猎食场所。大家都知道,海拔较高的地区也往往高寒缺氧,那么雪豹又是如何能够适应的呢?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包括雪豹在内的高原物种,身上都具备了一个被称为“EPAS1”的基因,在该基因的影响下,高原物种对氧气的变化十分敏感,具备超强的分配血液和调节呼吸的技能。
雪豹灰白加深色斑点的毛发,在雪山裸岩地带是很好的伪装,它们跟老虎一样,采取伏击的方式狩猎。
当发现岩羊、盘羊等猎物时,雪豹会先潜伏起来,等到猎物进入伏击圈,就迅速蹿出,扑向猎物,整个猎食过程很高效。雪豹作为高原雪山生态系统下的大型捕食者,其猎物主要为岩羊、盘羊、北山羊等中大型的有蹄类动物。
当然这些有蹄类动物也不是善茬,它们有着超强的行动能力,乱石地带健步如飞。为了更好地在裸岩地带上行动,雪豹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粗长的尾巴,在奔跑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雪豹分布于中亚12国里面,其中60%的栖息地位于我国境内,所以我国也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了全球数量的一半。
全世界的野生雪豹大约7500只,其中4500只左右生活在我国,所以毫不客气的说“世界雪豹保护看中国”,而我国在这方面交出了让世界都满意的答卷。未来随着生态进一步向好,雪豹的数量继续增多,相信人们偶遇它们的概率也会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