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 过于 乐观 市场 2023

2023年,不应对市场过于乐观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6 06:43:0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受限于中国经济修复进程、国际经济衰退趋势等因素,2023年的市场难有趋势性机会,个别风险可能更胜2022年,投资者对2023年市场行情的过分期待则会放大市场波动。

本刊特约作者 朱泓 杨柳/文

在很多投资者心中,2022年A股市场波动极大,但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主要股票指数振幅只处于近10年居中水平(如表1)。

2022年A股市场波动较大的“假象”,或与各大指数全年走出极为罕见的近“W”型有关。

2022年年初以来,以新能源板块为代表的赛道股显著回调,带动多数板块下跌。至4月26日,上证综指下跌20.70%、沪深300下跌23.40%、创业板指下跌35.28%,跌速之快、跌幅之大令人震惊。

4月底至7月5日,主要赛道股带动各大板块又出现一波迅猛反弹,在不到50个交易日的时间里,上证综指上涨17.93%、沪深300上涨18.64%、创业板指上涨31.37%,一时间“牛市回归”的说法不绝于耳。

然而,就在广大投资者对下半年市场充满期待之际,A股市场却掉头下跌,至10月末,上证综指下跌15.00%,沪深300下跌21.85%、创业板指下跌19.82%。市场情绪再次跌入冰点之际,以TMT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及医药板块却展现出强势的抗跌属性,而后随着国内经济政策调整,食品饮料、房地产等相关板块出现显著上扬,主要指数走出阴霾,一路上涨至2023年春节前后。

虽然2022年牛熊反复切换,但也并非没有投资机会。上半年全球经济步入滞胀期,A股的煤炭板块、海外的油气板块出现了超30%的上涨幅度。5-7月的A股反弹期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赛道板块同样涨幅显著。

2022年A股市场W型走势主要源于预期和现实的激烈碰撞:

(1) 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如何,是鹰是鸽?同时美国的经济衰退程度如何,强劲的就业数据如何解释?

展开全文

(2) 国内的防疫政策是否有所改变?是加强力度还是酌情放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3) 地缘政治变动剧烈:从俄乌年初是否开战,开战后是否和谈;美伊协定是否顺利通过,台海形势是否升级等。

投资者并不能有效预测上述问题的答案,从而直接导致了市场情绪起伏。

2023年更需关注市场风险

2023年,A股市场或许面临同样的问题,国内复苏遭遇国外经济衰退,国内的货币宽松面对美联储的坚定加息,投资情绪亦会在亢奋和失望中轮换,2023年的A股市场或许又会走出波动行情。

2023年春节前后,全球股市共振上涨,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国内经济政策、防疫政策的积极调整叠加了“春节效应”,同时美联储通胀率不断下降,全球投资者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充满期待。但随着美国宏观数据中失业率降低到50年来新低后,美联储重要官员连续发表鹰派言论,全球风险资产出现下跌。这两个月的一升一降或是全年走势的缩影。

诚然,在中国积极坚持经济底线并出台相应政策的前提下,2023年的A股市场应有结构性机会,但在“春节效应”淡出后,或许更应该关注市场风险。

随着美联储激进的加息进程,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已出现1980年代以来最显著的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3个月国债利率超过10年期长期利率)。

1980年代至今,美国共发生5次长短期国债利率倒挂(如表2)。

1989年四季度后期,美国国债利率倒挂近40个交易日,期间倒挂最大值0.22%。此后美股出现下跌,日本遭遇经济危机,经济倒退30年。

1999年年初,美债利率第二次倒挂,亚洲经济遭遇重创。2000年伊始,美债利率倒挂幅度创出新高,倒挂最大值近1%,随后美股出现趋势性下跌,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跌幅近80%,互联网泡沫彻底破灭。

2006年下半年,美债利率第三次倒挂,长达233个交易日,倒挂最大值0.64%。随后2008年次贷危机开始爆发、蔓延,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主要各国股市显著下跌。

2019年二季度,美债利率第四次倒挂,延续104个交易日,倒挂最大值0.52%,约3个月后新冠疫情爆发,同时沙特、俄罗斯积极抢占石油市场,全球股市共振下跌,美股频繁熔断,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50%。

历史上,美债长短期利率出现倒挂,都伴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跌浪。背后的逻辑是,短期利率可视作资金的投资成本,而长期利率则是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表现,亦是投资的长期预期收益率。一旦短期成本超过长期收益,那么拥抱现金则是最优选择。2022年年底至今,美债利率倒挂最为严重,应当关注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准备。

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倒挂对应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跌浪,也意味着美国经济同期陷入衰退。从目前披露的经济数据看,今年美国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

美国制造业PMI数据自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八连降,且自2022年11月起持续位于荣枯线以下。根据历史数据,目前美国制造业PMI数据已是2000年以来,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20年年初全球疫情的最低水平。

从PMI分项看,此次美国制造业PMI大幅走低的原因是美国国内需求大幅萎缩,新订单分项指数下滑2.6个百分点,为2020年5月来新低,若剔除疫情扰动,此项数值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若非中国放松疫情管控,催生经济复苏,直接拉动美国外需增长,美国年初制造业PMI指数将出现更大幅度下滑。

同期,全球整体需求同样承压。韩国1月出口462.7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自2020年以来首次四连降,同时1月贸易逆差继续拉大,至126.9亿美元,创历史单月新高,为1997年以来首次连续11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这也从侧面印证全球需求的大幅下滑。

美国房价自2022年6月创出历史新高后,至今一直延续下行。美国CPI同比下降6.4%,PCE同比下降5.38。

连续下降的通胀数据让很多人对今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充满期待。但事实上,目前美国物价同比下降较大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过高。2022年上半年,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高涨,国际原油价格涨破130美元/桶,仅次于2007年的历史高点。在高基数的作用下,2023年上半年,美国通胀同比数据的小幅回落,只能说明美国目前通胀水平维持高位,而非美国通胀水平下降。

如果计算2020年以来美国通胀的复合年化增长率,美国CPI、PCE正处于历史高位,2023年1月CPI还创下新高,达5.07%。

根据美国1月制造业PMI的分项物价数据,目前美国通胀确有抬头重来之势。

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大概率仍会维持偏紧的货币政策,结合个别美联储官员讲话,加息仍是主旋律,但下半年政策是否转向尚存悬念,也不应过于乐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美国的通胀主要由核心商品、房租、薪资三大主要构成部分。目前美国薪资下降幅度延缓,后续有抬升可能,而美国房租价格一直延续上涨,近期已达同比8%,创90年代以来最高值。

另外,核心商品通胀中原油价格可视为一大隐患。俄乌冲突爆发后,油价大幅上涨,拜登政府为抑制油价,大量释放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不到半年,将美国原油储备降低至1980年代以来最低值。

2022年7月,拜登亲往中东,游说沙特增加石油产量,同年8月期间,美国政府又反复炒作“美伊协定”,以此打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时至今日,美国已难有类似去年大量释放原油储备的底气,而opec+成员国在2022年10月已用原油减产来积极表达捍卫油价底线的决心。

2022年下半年,考虑上述因素以及上年同期油价的低基数,美国的通胀水平易涨难跌,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放松,甚至逆转,届时必然压制风险资产估值水平。

中国经济复苏不宜过分高估

自2022年年末中国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开始,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春节期间,疫情并未二次大规模爆发,经济迅速恢复常态。

根据1月中国制造业PMI数据,1月PMI为50.1,较2022年年底大幅提升,时隔3个月重回扩张区间,其中生产分项提升5.2%,恢复至49.8,为较合理水平。新订单、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供货商配送等分项指标均大幅改善。

中国1月非制造业复苏更为显著。因服务业提振,非制造业PMI扩大12.8%,至54.4,扩张幅度为除2020年3月疫情期间外,有史以来最大值,同期建筑业景气度亦出现回升。

2023年1月的信贷数据,新增人民币贷款亦大幅高于预期,贷款结构大幅改善。具体表现为:1月贷款新增4.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98万亿元,分项中长期贷款新增3.72万亿元,为主要拉动项。新增中长期贷款中,企业贷款增长显著,体现出企业信心有所恢复。

得益于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及经济政策支持,2023年1月中国经济修复速度加快,但也存在不容忽视潜在的负面因素。

1月PMI虽表现亮眼,但其出口订单分项扩张幅度最小,不足2%,说明外需羸弱。

虽然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中的企业贷款有所增长,但居民端表现依然疲弱。具体表现为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新增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且远低于5年同期平均水平。

居民购房需求低迷侧面反映出居民信心持续弱势。根据房地产成交数据,2023年1月,中国30个大中型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为870.57万平方米,为过去5年最差水平,70个大中型城市二手房价格1月同比数据也延续下滑。

诚然,1月房地产数据低迷受疫情冲击影响,且从近期高频数据看,一线城市楼市有所回暖,但中国房地产的提振还需购房信心恢复及社会预期改善。

社融增速与M2增速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后者的增长源于居民储蓄上升,比如当下热议的提前还贷潮的出现,因此居民存款上升的同时并未有效向企业存款转化,整体经济修复仍需一定时间。

2月17日,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铺开。次交易日,市场沸腾,各大指数全部收红,其中证券板块大涨近4%,不少人认为这是A股新一轮大牛市的起点。

事实上,注册制只是一种股票发行机制,多为成熟市场所采用。相较于原先的核准制,注册制的发行流程效率更高,更能促进市场定价,提升市场有效性,有助于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产业现代化转型。因此当日股市的大幅上涨,可看作 “暖场”,而非牛市起点。

股票发行注册制推行前,A股企业估值普遍较高,目前恒生AH股溢价指数已超30%。注册制全面推行后,A股的高估值有修复趋势,会给市场造成负面压力。

综上所述,受限于中国经济修复进程、国际经济衰退趋势等因素,2023年的市场难有趋势性机会,个别风险可能更胜去年,投资者对2023年市场行情的过分期待则会放大市场波动。

(朱弘,CFA,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杨柳,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某金融机构风险合规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