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驶向 赛道 新能源 黑马 机器人

充电机器人赛道冲出黑马:驶向新能源蓝海,更驶向无人驾驶未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5 11:54:06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春回大地,作为行业风向标的2023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是观察经济暖意和前沿技术的最佳窗口。4月13-15日,展会现场人气高涨,相较于其他工业垂直领域,新能源汽车电子应用当属人流量最大的展区。高人气背后是一种共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及产业链升级空间的长期看好。

快速扩容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催生的不仅仅是前景可观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市场,更是多样化、个性化的补能需求。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一台外形精巧、由能链智电(NASDAQ:NAAS)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初露锋芒”便成为明星展品,有望成为重塑补能生态体系的实力派选手。从车找油、车找电再到电找车,这是世界能源图景的演变轨迹,也是国补退出后新能源汽车下半场配套基础设施技术跃升的隐喻。

为未来无人驾驶场景而生的充电机器人,除了缓解充电难窘境之外,还释放出哪些想象空间?

充电机器人:新风口涌现

自动驾驶浪潮正奔涌而来,无人驾驶又被视作自动驾驶的星辰大海。随着国内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渐次落地,与汽车自动驾驶时代相匹配的充电新基建同步提速。

能链智电是中国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之一,2022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由其推出的充电机器人,首次线下亮相便足够吸睛,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咨询。

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介绍称,该充电机器人基于深度学习、5G、V2X、SLAM等底层技术,拥有多种电池容量和功率,具备一键下单、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等一系列功能。“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科技属性。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是所有主机厂大力发展的方向,无人能源补给也由此成为重要趋势。”

近年来,尽管充电安全和充电时长显著改善,但便利性仍无法超越加油体验。据笔者观察,充电机器人类似于打车或外卖服务,通过将原本处于静态环境下的储能电池和充电桩,集成到具备动态移动能力的设备中,当车主需要充电时,只需在APP或小程序一键下单,充电机器人就能进行上门充电服务。

这种“电主动找车”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车用户的里程焦虑及不确定性,日益成为备受业界青睐的新风口。国内外汽车整车厂商、机器人厂商、能源厂商纷纷展开探索,掀起一波投资热潮。

从能链智电发布的产品信息来看,其入局其中,看中的不光是充电机器人不容小觑的市场规模那么简单,更是瞄准了无人驾驶与充电机器人相结合后释放的广阔空间。

试想,传统充电桩通常是单向的,而充电机器人搭载的能源与数据网络将强化车与车互动、车与电网互动。一旦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商业化运营,无人充电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生态链中的标配和重要一环,与电动车产业形成战略互补。

据悉,能链智电的这款充电机器人可以与各大主机厂打通API,有能力打通协议实现全自动的充电体验。自动充电机器人平台可以通过API接口与车载系统实现底层数据全面打通,实时监测车辆的电量使用情况,当发现电量不足时,充电机器人会开启自动寻车功能,靠近车辆后,机械臂自动充电系统将精确检测充电口位置并完成充电枪的自动插拔,实现全过程无人化。

未来,在车机数据打通和机械臂自动拔插的技术储备之下,用户乘坐的无人驾驶汽车不仅可以通过充电机器人进行自动补能,机械臂自动充电技术还可以与充电桩进行融合,实现充电站服务的自动化和无人化,而用户可以在充电场站享受购物、休闲等丰富周边服务。能链智电将持续在核心算法、智能硬件、云端平台、场端系统等核心模块加大投入。

“充电桩和充电机器人互补性较强,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于翔认为,未来的充电形态一定是多元化、基于场景化需求的存在。多样化的充电形势叠加餐饮、娱乐、车后等服务,带来了新的商业增长模式。

“随用随充”的全自动充电服务的投用与铺开,将进一步完善能源供给生态,推动能源补给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助力自动驾驶产业化落地。

需求至上、场景为王,充电网络呈立体生态

于翔表示,传统的能源补给网络以油和气为主,充电网络则有着极大区别。“传统能源补给是一张平行网络,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座加油站和加气站,但充电是一个立体结构。”

他进一步解释说,充电网络自带“横纵交织”属性。在物理层面,地下、地面、立体停车库、停车楼都有各种充电设施。技术层面,从目的地充电场景的交流慢充、小直流充电,到单枪60千瓦、90千瓦的普通快充,再到大功率充电,不同充电技术构成立体结构。根据车型、用途的不同抑或经济性考量,不同的车主会有不同的选择。在这种立体技术结构中,移动式的充电机器人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中国和海外的新能源充电市场也大有不同。海外市场,由于居住环境,车主大多有私家车位,充电以私桩为主;而在中国,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缺少充足私人停车位,且大城市租房人群多,小区电网容量改造难度大,近80%的电动汽车充电量以公桩和专用桩为主。另一方面,充电场站建设受到场地、电力扩容等因素影响,各地参与者众多,因此中国充电桩市场非常分散。

截至2022年底,能链智电连接51.5万把充电枪,全年充电量达27.53亿度,同比2021年增长123%,占全国公用充电量的20%。

于翔判断,未来公共充电站将呈现规模性增长,但针对不同的车辆形式、不同的用户细分,不同充电站内的细分设备将有所区隔。

能源技术及商业模式革新正在深层赋能充电服务行业。近年来,能链智电在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智能运维等方面的技术储备持续落地。该公司旗下储能业务板块能仓科技,聚焦充电场站光储充、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及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打造“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储能云平台+智慧运维;项目投资及运营”一站式能源科技企业,优化能源效率,实现智慧能源互联网。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行业完成了由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的切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7.4万辆和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4.8%和34.8%,市场占有率达到26.6%。2023年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市场占有率达到26.1%。中汽协表示,去年车市亮点在今年一季度得以延续,新能源汽车在同期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电设施网络,但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仍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增加所带来的充电服务需求。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70万辆,全国充电桩累计数量为521万台,车桩比2.6∶1,车桩比相比2020年大幅改善。然而,公共充电设施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充电“一桩难求”和充电桩利用率低下问题并存。

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800万辆左右,按照1∶1车桩比计算,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此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为在2025年达到20%,该目标已以超预期速度达成。“在这种快速增长态势下,充电行业迎来了新一轮蓬勃发展时期。”于翔说。

他呼吁,充电行业要进一步走向成熟须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同时,越是行业发展黄金期越要冷静,避免盲目“大干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