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 观点 核心 2023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1月30日 –2月5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5 10:33:03 浏览3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 本周要点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反转之年

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总体上看,2023年国内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从资产配置角度,2023年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1. 股票:A股或迎来结构性牛市,年中或有回调,全年将呈现“N”型走势,消费板块整体占优。但反复感染的负面冲击、疤痕效应制约消费恢复节奏、地产销售难回疫情前水平等均可能造成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需警惕年中回调的可能。此外,全面注册制实施,虽增强长期信心,但短期内快速扩容会形成客观上的下行压力。风格上或呈现“先价值后成长”特征,宜关注三条主线。2、债券:利率温和反弹,短久期信用债存在机会。3、商品: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缺乏系统性机会。4、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步升值。5、房地产:一二线城市好于三四线,量力而行、现房优先。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主线逻辑

展望2023年的制造业投资,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冲击是来自于外需回落,库存高位以及产能利用率领先下降。我们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投资终端需求的来源,从 2021年2022年,我们制造业投资的新增需求里6成是来自于出口的拉动,2成来自于地产的拉动。对制造业投资来说,冲击最大的是终端需求萎缩。第二个冲击是企业“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的现金流、抑制投资了意愿;第三,目前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偏低,也可能会抑制2023年上半年的制造业投资需求; 第四,其实我们觉得政策不确定性高启,影响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制造业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技改和新动能行业具备投资潜力,尤其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自主可控及汽车产业链。整体来看,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外循环”下了一个档位,“内循环”的重要性就更强。2023年二季度是降息更好的时间窗口. 我们预计2023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有0.5-1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 首先是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动贷款利率较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更大幅度的下行。我们预计今年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将有助于贷款利率下行10-15个bp ;第二个办法是让利,促进银行净息差稳中有降。但这块我们觉得空间比较有限,今年有可能推动增量贷款利率下行5-10个bp左右。最后 降息,调降MLF利率是“降成本”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现在是不是降息的呼声开始有了,我们觉得可能2023年二季度是更好的时间窗口。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线逻辑首先是把握好消费作为“内循环”引擎的关键性作用。第二,准确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对优化供给的关键性作用。A股市场看法大家都普遍都很乐观,外资尤为乐观,我觉得很多逻辑都是对的。 如果说去年我们看到很多的黑天鹅共振,这些完全无法预测。那么到今年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利空出尽的感觉,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共振,所以我觉得对对中国资本市场可以更加乐观一点。

展开全文

二、 经济前瞻

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生育自由化”及其后果——生育取消婚姻登记的经济学分析

从“婚姻自由”到“生育自由”,或许可以看做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新自由主义视角下),但需要担心的是这种政策效果及以后的人口质量而非数量。毕竟选择不生也是一种自由,况且人不仅需要“生”,还需要“育” 。。如果“生育自由”只管生不管养,那么儿童教育问题,青少年问题就会成为社会的重大顽疾。这就是我的观点,“生育自由化”固然可能在短期内通过降低生育门槛来提高人口出生率(这只是可能),但 如果在婚姻家庭保障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在生育方面的保障跟不上,令人担忧的就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教育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国家的人口素质。另一种深层次的担心是,在男女数量不平衡和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生育自由会让本就结构性稀缺的“生育资源”过度向富人集中 ,造成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做从富人换取物质保障的单亲妈妈,也不愿意与贫穷的年轻小伙结婚。看看当前高的离谱的离婚率和富豪们的“三妻四妾”现象 ,通过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强制分配性资源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古老做法,在生育自由化和婚姻虚无化之后也可能会越来越难。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复苏进行时

第一,制造业需求端复苏快于生产端。第二,新出口订单小幅反弹,但外需或仍偏弱。第三,制造业两项价格指数小幅分化,PPI同比或保持低位。第四,制造业企业预期明显改善,小型企业信心增强最显著。第五,服务业“深蹲反弹”,时隔四个月重回扩张区间。第六,年初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地产纾困之下,建筑业景气水平全面改善。从国家统计局PMI数据来看,随着疫情的迅速过峰以及春节的到来,2023年开年中国经济景气明显改善,各行业、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均在好转,久久为功之下“三重压力”终得缓解。尽管中国经济已步入复苏阶段,但考虑到春节消费恢复“温而不暖”、服务业或受后续疫情反复影响、居民部门预期改善仍需时日等因素,我们认为目前政策仍需蓄力,助力“休养生息”,夯实增长动能,尤其是对消费领域的支持或仍需加码。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春节经济活动乍暖还寒:同比明显反弹,但仍弱于疫情前

春节假期前后的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动比较2022 年同期大幅反弹,不过部分指标仍远低于2019 年疫情之前的水平。这与我们在春节前的把脉调查结果一致。随着被抑制的需求释放,春节假期期间电影票房创下有史以来的第二高水平。另一方面,1 月房地产销售、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和汽车销售走弱,后者部分是由于汽车购置税减免到期和春节假期扰动的影响。对于即将公布的1 月经济数据,我们预计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或将推升CPI,企业债券发行量同比少增、拖累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估值收益或推高外汇储备。我们预计中国经济重启将带动春节假期后经济活动和消费反弹,尽管不确定性犹存。

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注册制的本质是什么

商品市场卖的是现在,股票市场卖是是未来。对未来的定价需要“信息+预期”。因此股票市场的第一要求是保证信息公平。从这个意义上,审批制是自上而下中心化的信息发现和监督过程(某会),注册制则是自下而上的分布式体系(交易所,各种中介,媒体,行业协会等)。我一直说,中国当前有两大市场需要“闯关”,一个事关 金融现代化,一个事关财政现代化,分别是股票市场的注册制与房地产市场的房产税。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应该做出改变,第一是放权,把审批的权利交给市场,也就是注册制并不意味着没人管了,随便一个公司就可以上市,而是管的“更多”更“民主”了。 第二是把精力放到法治建设上,对股票市场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让股市真正做到信息公平、交易公平的本质功能。这对于以散户为主的中国股票市场,对于保护中国人民的财富,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反转之年

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总体上看,2023年国内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从资产配置角度,2023年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1. 股票:A股或迎来结构性牛市,年中或有回调,全年将呈现“N”型走势,消费板块整体占优。但反复感染的负面冲击、疤痕效应制约消费恢复节奏、地产销售难回疫情前水平等均可能造成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需警惕年中回调的可能。此外,全面注册制实施,虽增强长期信心,但短期内快速扩容会形成客观上的下行压力。风格上或呈现“先价值后成长”特征,宜关注三条主线。2、债券:利率温和反弹,短久期信用债存在机会。3、商品: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缺乏系统性机会。4、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逐步升值。5、房地产:一二线城市好于三四线,量力而行、现房优先。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主线逻辑

展望2023年的制造业投资,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冲击是来自于外需回落,库存高位以及产能利用率领先下降。我们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投资终端需求的来源,从 2021年2022年,我们制造业投资的新增需求里6成是来自于出口的拉动,2成来自于地产的拉动。对制造业投资来说,冲击最大的是终端需求萎缩。第二个冲击是企业“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的现金流、抑制投资了意愿;第三,目前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偏低,也可能会抑制2023年上半年的制造业投资需求; 第四,其实我们觉得政策不确定性高启,影响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制造业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技改和新动能行业具备投资潜力,尤其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自主可控及汽车产业链。整体来看,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外循环”下了一个档位,“内循环”的重要性就更强。2023年二季度是降息更好的时间窗口. 我们预计2023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有0.5-1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 首先是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动贷款利率较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更大幅度的下行。我们预计今年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将有助于贷款利率下行10-15个bp ;第二个办法是让利,促进银行净息差稳中有降。但这块我们觉得空间比较有限,今年有可能推动增量贷款利率下行5-10个bp左右。最后 降息,调降MLF利率是“降成本”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现在是不是降息的呼声开始有了,我们觉得可能2023年二季度是更好的时间窗口。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线逻辑首先是把握好消费作为“内循环”引擎的关键性作用。第二,准确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对优化供给的关键性作用。A股市场看法大家都普遍都很乐观,外资尤为乐观,我觉得很多逻辑都是对的。 如果说去年我们看到很多的黑天鹅共振,这些完全无法预测。那么到今年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利空出尽的感觉,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共振,所以我觉得对对中国资本市场可以更加乐观一点。

三、 投资策略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坚持做对的事情坚持买伟大的公司

今天是2月份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延续了震荡反弹的走势,整个1月份行情已经收官,1月份沪深股市均出现大幅上涨,呈现出十年来最强的开年行情。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在1月份大量流入到A股市场进行抢筹,据统计整个1月份北向资金流入A股高达1412亿, 充分说明外资入场抢筹的意愿非常强烈。现在市场的反转趋势已经逐步确立,大家更重要的是要布局正确的方向。从全年来看,白酒、食品饮料、医药以及旅游免税等行业具备长期的配置价值。

王军(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全球资管机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以企业背景论,全球资管机构前十名的巨头既有独立机构,也有银行系、保险系机构。目前,在成熟国家,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模式主要存在精品店资管、综合性资管和多元精品店三种发展定位。一是精品店资管。二是多元精品店资管。三是综合性资管。就商业模式而言,传统资管机构的主要收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基本管理费,二是业绩报酬,三是技术服务费,四是渠道分销费,五是顾问业务和其他。从主流资产管理机构的费用成本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员工薪酬,二是运营费用,三是销售费用。过去十年,自上而下投资整个资管行业的结果是跑输大盘。尽管行业整体回报较弱,但资管行业里也跑出了很多大牛股,整体而言,能够给股东带来超额回报的均是以头部另类资管机构为主。近年来,全球资管行业呈现如下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资管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头部集中趋势愈加明显。第二,行业内生增长受阻,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第三,通过并购扩张实现做大规模、做强企业、领先同业。第四,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创新,深挖客户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第五,被动投资和另类投资日渐成为主流业务模式。第六,第三方业务逐步成为规模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引擎。第七,提高全球化配置能力,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第八,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升维竞争优势。第九,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以积极正面和长期共赢的价值观凝聚共识。第十,采取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坚决不犯颠覆性错误。未来中国资产管理机构不要再奢望时代红利给的“贝塔”,而需要全力转向自己奋斗而来的“阿尔法”,锻长板,补短板,找跳板,不犯错,在过去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上,寻找第二发展曲线,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寻求内生性增长。二是抓住外延式扩张的机遇。三是创造条件实现升维式晋级。四是加强风险控制。五是主动打造并强化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山雨欲止”——2023年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解读

1、会议声明:加息放缓至25BP,保留“持续加息”措辞。2、鲍威尔讲话:承认通胀比预期回落更快,漠视金融条件放松。3、政策逻辑:“山雨欲止”。未来一段时间,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 4、市场展望:积极延续,风险未散。由于本次美联储会议的定调十分“鸽派”,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可能保持积极。具体来看:1)美股“金发女孩”行情或难持续。2)10年美债利率易下难上。3)美元指数下跌空间有限。

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加息近尾声,美股能乐观吗?

美联储如期加息25bp,鲍威尔首次提及“反通胀”(disinflation),对通胀回落更加乐观,整体基调偏鸽。会议过后,美股大涨、美债收益率下行,降息预期小幅升温。目前市场预期3月加息25bp,之后大概率停止加息,最早从9月开始降息,年底前降息50bp的概率达到100%。重申前提观点:美联储大概率3月再加25bp后停止加息,最早从年中(6月或7月)开始降息,年底前降息幅度可能达100bp。鉴于衰退即将发生,未来3个月仍需警惕美股再度调整的风险,但对下半年美股表现可以偏乐观。

一周新闻热点20221003-1009

最新疫情追踪

全球方面,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7日18时28分(北京时间8日零时28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469892例,达到617597680例;死亡病例增加1492例,达到6532705例。

国内方面,10月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03例。其中本土病例441例(内蒙古207例,新疆53例,广东34例,四川22例,山西20例,陕西20例,重庆19例,云南14例,河南8例,海南8例,北京6例,江苏5例,辽宁4例,浙江4例,西藏4例,湖南3例,宁夏3例,黑龙江2例,上海2例,贵州2例,安徽1例),含10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71例,广东7例,重庆7例,四川5例,浙江4例,云南3例,山西1例,辽宁1例,江苏1例,河南1例,湖南1例,陕西1例)。 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央视新闻)

房地产新闻一览

山东临沂中心城区首次买新房最高补贴35万 近日,临沂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个人首次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人才住房政策、调整公积金贷款额度等。在落实人才住房政策方面,对新到临沂“两新”组织就业或创办企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在临沂市首次购房,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所需资金由受益财政按比例承担。对符合有关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2022年9月29日至2023年3月29日期间,个人首次购买中心城区范围内新建商品住房的,同时享受“支持刚需住房消费”条款提及的购房补贴。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的购房补贴可以达到35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澎湃新闻)

洛阳孟津商品房契税缴纳补贴办法:按缴纳契税额的20%补贴 10月5日,澎湃新闻从官方微信公众号“孟津发布”获悉,河南洛阳孟津区出台商品房契税缴纳补贴办法,对符合要求的购房者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按照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洛阳市孟津区(含原孟津县和原洛阳市吉利区)范围购买新建商品房(以购房合同签订日期为准,不含二手房),在房管部门取得网签合同(含备案合同),但尚未缴纳契税的购房者。且在2022年9月27日至12月31日期间缴纳契税(具体时间以契税完税凭证填发日期为准),可认定为本次符合申领范围的对象。按照补贴标准,对符合申领范围 的对象,经审核无误,按照缴纳契税总额20%的比例给予补贴。契税补贴采取“先征后补”的方式,每套住房只能享受一次补贴。 (澎湃新闻)

郑州“保交楼”专项行动 30天期满:145个楼盘实质性复工在郑州市印发《“大干30天,确保全市停工楼盘全面复工”保交楼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整30天的时间节点,郑州公布了“保交楼”最新进展。10月6日,“郑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发文称,郑州强力攻坚“保交楼”专项行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147个已售停工、半停工商品住宅项目已实现145个全面、实质性复工,2个未复工的项目预计11月底前可实现复工。 (每日经济新闻)

济宁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降至4%以下济宁市按照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求,在山东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配合下,2022年底前,对于10月5日(含)后完成房屋交易主管部门网签备案的借款人,阶段性下调全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贷款利率下限15个BP,由LPR减20BP调整为LPR减35BP。中国人民银行9月20日公布的五年期以上LPR为4.3%,根据以上政策,调整前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为4.1%,调整后为3.95%。以30年期100万元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等额本息还款为例,调整后将为购房者节省利息3.12万元,每月节省利息支 出86.61元。 (济宁新闻客户端)

吉林省吉林市商转公贷款征求意见10月4日,澎湃新闻从吉林省吉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吉林市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9月29日至10月19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关于商转公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意见稿显示,商转公贷款额度不得高于商业贷款结清本金余额,取千元以上整数;贷款额度不得高于该房屋评估总价的70%;贷款额度不得高于吉林市最高贷款限额:单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40万元,双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60万元,且贷款额度不得高于借款人及其配偶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的10倍;贷款额度不得高于按照还款能力确定的贷款限额,即月还款限额≤借款人及配偶月收入之和×60%。申请额度以上述计算的最低额度为准。 (澎湃新闻)

山东日照: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最低三成10月4日,澎湃新闻从官方微信公众号“日照住房公积金”获悉,山东省日照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等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自2022年10月1日起,缴存职工第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由不低于40%调整为不低于30%。同时,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缴存职工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因月还款能力不足影响计算可贷额度的,可追加其父母或子女的住房公积金月缴存基数计入家庭月收入,合并计算可贷额度。 (澎湃新闻)

杭州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据钱江晚报,杭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通知要求,从10月1日起,杭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不低于3.025%和3.575%。(钱江晚报)

安徽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15个百分点安徽省省直住房公积金网站8日发布《关于调整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即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不低于3.025%和3.575%。(中新财经)

超30城支持一人购房全家帮,全家公积金分担买房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公积金新政,明确直系亲属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助力购房者支付购房款或者偿还房贷,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包括湖南邵阳、广东潮州、河北秦皇岛、广东珠海、江西赣州、河北沧州、安徽池州、云南楚雄、河北唐山、湖北咸宁、福建泉州、天津、安徽马鞍山、广东深圳、海南、河南信阳、宁夏吴忠市、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浙江台州、甘肃定西、四川遂宁、安徽滁州、广东汕尾、宁夏银川、四川资阳、四川绵阳、辽宁沈阳、浙江绍兴、山东聊城等超30个城市发布公积金贷款新政,多地在政策中提到,子女购房可提取 父母公积金,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澎湃新闻)

基金新闻一览

截至8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4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276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3.7万只,管理基金规模20.41万亿元。该规模较上月增加193.62亿元,环比增长0.09%。具体看,截至2022年8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6877只,存续规模5.98万亿元,环比增长0.06%;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628只,存续规模10.97万亿元,环比增长0.02%;存续创业投资基金17604只,存续规模2.72万亿元,环比增长0.74%。(新华社)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交班:达利欧放弃控制权移交董事会桥水基金当地时间10月4日宣布,该公司的控制权已经从达利欧转移到运营董事会。彭博的报道显示,达利欧在9月30日将所有投票权转让给董事会,并辞去桥水基金三位联席首席投资官之一的职务。桥水基金表示,达利欧未来将担任首席投资官导师、运营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级投资者。(澎湃新闻)

9月以来基金分红活跃 580只基金分红超200亿9月以来基金分红活跃,共有580只基金分红,分红金额达200.51亿元,较上月提升近150%。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分红数量超500只,占总数近90%,合计分红超165亿元,均大幅领先其他类型基金。整体来看,前三季度,债券型基金分红数量达1790只,累计分红1066.48亿元,分红次数累计3439次。 (中证报)

逾百只新基正待进场“消费”等超跌赛道迎重点布局据数据统计,10月10日起,10月排上发行档期的基金就有44只。具体看,10月首个交易周(10月10日至10月14日)和首个交易日,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25只和16只。此外,若加上目前正在发行中的70多只基金,当前新发基金数量就超过了110只。“消费”等超跌赛道也成为了公募布局对象。公募基金人士分析称,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整体转好,股市估值水平趋于合理,四季度有望迎来更多新基金发行。(证券时报)

一周新闻热点20230130-0205

最新疫情追踪

2月6日零时起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据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微信公众号消息,2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给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提供更大便利,根据《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4号)有关精神,决定进一步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措施,自2023年2月6日零时起实施。关于全面恢复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方面,通知称,取消经粤港陆路口岸出入境预约通关安排,不设通关人员限额。恢复内地居民与香港、澳门团队旅游经营活动 。(中国新闻网)

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短期内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发文指出,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导致突破感染和再感染风险增加,但我国大部分人群体内已存在高水平中和抗体,对CH.1.1存在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CH.1.1短期内不会引起本土大规模流行。 目前,未见CH.1.1变异株的致病性增强,仍需进一步关注。一般新毒株出现后,感染病例需达到一定规模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初步判断新毒株的致病力是否变化。 (光明日报)

房地产新闻一览

央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提升2月3日,央行发布《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2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上年末增速低6.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7213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4%。2022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9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三季度末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低10个百分点。(每日经济新闻)

洛阳个人首套房首付两成,年内买新房最高可补贴1万元 2月2日,据微信公众号“洛阳发布”,近日《洛阳市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正式下发,明确3方面20条举措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旨在正确引导住房消费,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金融支持确保市场稳定方面,措施提及,实行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推动房贷利率进一步下降,个人首套房首付比例按照20%执行,并鼓励银行逐步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同时,落实个人最高贷款金额55万元,夫妻双方、青年人才最高贷款金额65万元政策,优化首套房贷款条件,提升服务效率。支持开展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洛阳发布)

南京:公积金可提取支付首付个税、契税将减免南京发布《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三大举措:第一,促进合理住房需求释放。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城施策用足有关支持政策,促进市场良性循环。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允许分区实施阶段性住房购买契税补贴优惠。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减轻居民首付资金周转压力。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基础上,适当拓宽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渠道。第二,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用好用足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配套贷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关股权融资政策,开展再融资、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第三,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央广网)

厦门: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放的有关贷款不纳入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优惠政策申领事项的通知》。在金融方面,商业银行面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发放的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对商业地产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项目,银行发放贷款的期限、利率适用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相关政策;住房租赁企业发行信用债券和担保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专项用于租赁住房建设和经营支持政策;商业银行发行支持住房租赁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增加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和经营性贷款投放政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政策。(澎湃新闻)

长沙:公积金可贷款额度提高为余额的16倍据长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消息,长沙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30日发布《关于明确2023年个贷倍数的通知》。《通知》明确,2022年长沙市住房公积金“个贷率”为79.08% 。个贷率介于75%和80%之间,长沙市缴存职工(含省直分中心)可贷额度按照借款人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之和的16倍计算。《通知》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中新财经)

多地首套房贷利率迈入3时代广东肇庆、韶关、湛江等六市日前宣布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据了解,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调低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首套房贷利率普遍低于4%,最低降至3.7%。近日,郑州、天津等地银行的商业贷款利率也作出调整,郑州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降至3.8%,天津部分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至3.9%。业内指出,在先行城市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的基础上,预计大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后续都会跟进,降至3.8%、3.9%甚至以下都有可能。(北京青年报)

江苏盐城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调至100万元1月31日,据江苏省盐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盐城市将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具体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调高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家庭成员均符合贷款条件的,在城区(亭湖区、盐都区、盐南高新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购建自住住房的,贷款最高限额由60万元调整至100万元;其余各地购建自住住房的,贷款最高限额由60万元调整至8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限由最长不超过20年延长至30年。(每日经济新闻)

沈阳父母住房加装电梯子女可提取公积金记者从日前举行的沈阳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为进一步减轻老旧小区家庭加装电梯的经济压力,助力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扩大惠民政策的受益面,沈阳市扩大既有住宅增设电梯住房公积金提取人范围。沈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新政,扩大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提取人范围,除符合沈阳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范围实际支付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费用的职工本人及其配偶,其子女及夫妻双方父母也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分摊费用。(上证报)

贝壳研究院:50城二手房价17个月来首次环比止跌贝壳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这是自2021年8月连续17个月环比下跌以来首次止跌。分城市看,50城中约六成城市二手房价格1月止跌,止跌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在监测的103个城市中,首套利率低于4.1%的城市共30个,1月16日统计为19个。其中二线城市8个,其余均为三四线城市。(证券时报)

基金新闻一览

上投摩根基金51%股权转让成交 摩根大通实现全资控股1月31日,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上投摩根基金2%、49%股权转让成交,成交价格分别为2.41亿元、70亿元,成交日期为2023年1月31日。此前,证监会核准了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主要股东;核准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上投摩根基金实际控制人;对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依法受让上投摩根基金2.5亿元出资无异议。意味着,摩根资产管理控股公司将全资控股上投摩根基金,且以72.41亿元的价格拍得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权。(智通财经)

1月基金发行收官 “股热债冷”格局渐显1月基金发行市场落下帷幕。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1月31日记者发稿时,1月以来新发基金共58只,发行总份额为401.14亿份。在A股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1月基金发行呈现“股热债冷”格局。数据显示,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1月的发行份额分别为54.29亿份、122.27亿份、208.88亿份,占比分别为13.53%、30.48%、52.07%。尽管债券型基金的份额占比依然超过半数,但与去年11月81.37%、12月78.92%的占比相比,出现明显下降。混合型基金的占比则从去年11月、12月的7.22%、4.96%上升至30%以上。(经济参考报)

超700只公募基金年内收益率超10% 计算机、电子等科技成长类基金业绩领先 截至1月30日收盘,2023年年内,上证综指累计上涨5.83%,深证成指累计上涨9.82%,创业板指累计上涨11.38%。受指数持续上扬影响,权益类基金净值也明显回血,代表科技赛道的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概念基金成为佼佼者,开年以来收获了可观的超额收益,年内最高收益率已超16%,赚钱效应明显。据记者梳理统计, 2023年以来收益率超过10%的公募基金逾700只。(证券日报)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度仓位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 公募基金2022年四季报日前披露完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的仓位出现明显变化:一是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仓位有所提升,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88.9%;二是与价值股相比,主动权益基金更加偏爱科技成长股,但调仓方向上有向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倾斜的迹象;三是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医药行业仍是主动权益基金重点配置的对象。(证券日报)

八成有色金属主题基金开年收益率超15% 新年首月,金价持续走高,有色金属板块热度也随之上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收盘,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年内涨幅达17.15%。从行业个股的表现来看,截至2月2日,多只个股涨超20%。此外,还有4只个股涨超30%。在有色金属板块涨势的带动下,相关主题基金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多只产品霸榜公募业绩榜前十。有观点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已近尾声等因素均会带动金价上涨,有色金属板块的上涨与上述因素也不无关系。展望后市,有色金属板块或将得到短期提振,但中长期上涨趋势并不确定。(北京商报)

经济新闻一览

李克强考察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30日到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宏观经济稳定作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经济增速回升向好,金融系统要继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这关系市场预期,稳定的预期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金融对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优化结构的支持,改善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华网)

证监会: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2月2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聚焦支持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统筹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股市和债市协同发展,统筹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推动提升估值定价科学性有效性。深刻把握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体制机制特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推动各相关方加强研究和成果运用,逐步完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各类金融风险的关联性、系统性,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防范化解,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证监会网站)

银保监会:将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地方中小银行应坚守服务当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坚持资金源于当地、用于当地的原则,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规范互联网存款业务,严禁吸收异地大额个人存款。银保监会将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包括互联网渠道)。各级监管部门要高度关注辖内中小银行存款业务变化,加大监管检查力度,采取强有力监管措施,坚决纠正地方中小银行存款业务中的违规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21世纪经济报道)

商务部:2023年要稳住出口贸易 合理扩大进口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2023年,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稳定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要精心服务好外贸企业主体,优化出台新的贸易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解决问题,持续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重点要落实好四项举措:一是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应商和采购商对接,稳住出口贸易。要全面恢复举办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内出口展会线下展。同时,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各类专业展,从而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二是合理扩大进口。我们要密切同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各国优质产品进口,从而稳定全球贸易供应链。三是要深化贸易创新。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稳定外贸产业基础。要持续优化外贸产业结构,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升级发展。(中国网财经)

财政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据财政部1月30日消息,财政部召开202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网上新闻发布会表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 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三是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上海证券报)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为彰显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满足社会公众对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需求和期盼,推动风险减量服务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公司要扩展服务内容,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等风险减量工作;要拓宽服务范围,在责任险、车险、农险等各类财产险业务中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鼓励各公司丰富风险减量服务提供形式,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组建服务团队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做深做实做细服务内容;延伸至投保企业上下游产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意见》提出,各公司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研究制定风险减量服务总体规划,逐步探索推进。鼓励各公司加强内控管理、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创新科技应用,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意见》强调,各公司要依法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与投保企业协商一致,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得存在虚假宣传、违规承诺、强制捆绑销售、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套取费用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中国银保监会)

商务部:2023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近日,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做好2023年商务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守正创新,坚定信心,更好实现优化疫情防控与推动商务发展、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开放发展与维护安全的有机统一。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是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三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四是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五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六是提升维护经济安全能力。(证券时报)

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扩张区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31日公布了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重回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央视财经)

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0%国家统计局网站31日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38.5亿元,比上年下降4.0%(按可比口径计算)。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92.3亿元,比上年增长3.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610.9亿元,下降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039.6亿元,下降9.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38.4亿元,下降7.2%。(中新经纬)

财政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财政部网站1月30日公布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18亿元,比上年下降2.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9%。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比上年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非税收入37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新华财经)

2022年货物进出口突破40万亿元 2022年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2月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上通报,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好于预期。去年外贸受到多重因素冲击,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积极应对。经过努力,全年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进出口突破40万亿元,达42.1万亿元,增长7.7%。其中,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对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5.0%、5.6%、3.7%。(央视财经)

商务部:2022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4371亿元 同比增长14.2% 2月2日,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谈2022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时表示,2022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和发展活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4371亿元,执行额165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0.3%。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3177亿元,执行额89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4.1%。(中国证券报)

央行: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 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具体内容如下: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中国新闻网)

商务部:2022年我国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商务部30日对外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2.9%;其中服务出口28522.4亿元,增长12.1%;进口31279.5亿元,增长13.5%;逆差2757.1亿元。(商务部网站)

财政部:2022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25967.4亿元,同比增长8.3%据财政部网站1月30日消息,2022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称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保持增长,利润总额降幅较1-11月有所扩大。 1-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25967.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43148.2亿元,同比下降5.1%;应交税费59315.7亿元,同比增长8.4%;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4%,上升0.4个百分点。(证券时报网)

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5%。(央广网)

国家税务总局:2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我国税收运行的总体情况。去年,我国全年组织税费收入31.7万亿元,税务部门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介绍,这4.2万亿元,主要包括三部分:①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累计达2.46万亿元;②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③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央视财经)

财政部等三部门出台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公告》规定,对自本公告印发之日起1年内,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代码(1210、9610、9710、9810)项下申报出口,且自出口之日起6个月内因滞销、退货原因原状退运进境的商品(不含食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出口时已征收的出口关税准予退还;出口时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参照内销货物发生退货有关税收规定执行。已办理的出口退税按现行规定补缴。(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行:住户经营性贷款增速继续回升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回落央行发布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2年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4.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三季度末低1.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7.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3万亿元,同比少增4.09万亿元。2022年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5%,比三季度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793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三季度末低1.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755亿元,同比少增7646亿元。(证券时报)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GDP总量突破一万亿元 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2022年,海淀区GDP总量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据初步统计,2022年1—4季度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6.9亿元,占北京市经济总量比重达24.5%,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811.9亿元,同比下降2.9%;第三产业增加值9393.0亿元,同比增长4.1%。 (央视新闻)

央行: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958家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1日发布2022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958家。贷款余额9086亿元,全年减少337亿元。(中新财经)

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全部出炉 武汉超越杭州全国GDP排名前十城市均已公布了2022年经济成绩单。上述数据显示,武汉2022年GDP实现了对杭州的超越。根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按照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前五名排位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 (澎湃新闻)

2022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7万亿元近日,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保险业经营情况。据统计,2022年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46957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财产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12712亿元,同比增长8.9%;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4245亿元,同比增长3.1%。此外,2022年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质效进一步提升,保险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22年保险业承保保单件数约553.8亿件,同比增长13.3%;实现保险金额近136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中国网财经)

2022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30日介绍,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显示,2022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商务大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新华网)

IMF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升至 5.2%美国东部时间1月30日20:30(即北京时间31日上午9: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估计2022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4%;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9%,比 2022 年10 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值高 0.2 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升至3.1%。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 2022 年的 8.8%降至 2023 年的 6.6%和 2024 年的 4.3%,但仍高于疫情之前(2017-2019 年)约 3.5%平均水平。报告指出,随着防疫政策 优化调整,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提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升至 5.2%。(央视财经)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自去年3月美联储连续第八次加息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4.50%至4.75%之间,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自去年3月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连续第八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为450个基点。本次加息后,美国基准利率水平再次刷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峰值。本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出现历史上首度负增长的情况,为-1.3%,是自美联储1959年开始跟踪该指标以来的最低水平。分析指出,美国M2增速下行反映了经济持续降温的现实,货币供给 减少将意味着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提高,以及社会总需求增长放缓。对于美国经济前景,有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将在今年下半年集中显现。(央视财经)

欧洲央行宣布将三大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自去年7月#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大幅加息300个基点 当地时间2月2日,欧洲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决定将三大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以应对通胀。本次加息后,欧洲央行的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提高到3.00%、3.25%和2.50%。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五次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胀,共计加息300个基点。(央视财经)

英国央行决定加息50个基点,自21年12月来英国央行连续第十次加息 当地时间2月2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3.5%上调至4%。这是2021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十次加息,当前利率水平刷新2008年10月以来的峰值。尽管英国央行已连续多次大幅加息,但受到俄乌冲突、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英国的高通胀压力迟迟难以缓解。由于通胀压力犹存,英国央行加息进程仍未结束,英国国内外主要经济分析机构均对英国今年的增长前景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报告中,将英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增长预期,从增长0.3%下调至收缩0.6%。英国是该报告中唯一经济增速预期收缩的七国集团(G7)经济体。(央视财经)

欧元区经济去年增长3.5%欧盟统计局1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2022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5%,欧盟增长3.6%。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1.9%;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同比增长1.8%。(新华社)

黎巴嫩调整本币对美元官方固定汇率黎巴嫩镑贬值90% 当地时间1月31日,黎巴嫩央行行长里亚德·萨拉马宣布,黎巴嫩从2月1日起采用新的固定汇率,本币黎巴嫩镑对美元官方固定汇率从1507.5:1调整为15000:1。黎巴嫩自1997年起实施本币黎镑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官方汇率25年来一直保持在1507.5比1。按照新的官方固定汇率,黎镑将贬值90%。(央视财经)

2022年全球黄金需求大增 央行年度购金需求创55年来新高世界黄金协会31日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黄金需求同比增长18%,达到4741吨,创下自2011年以来最高年度总需求量。其中各国央行的大力度购金和持续走强的零售黄金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因素。2022年,央行年度购金需求达到1136吨,较2021年的450吨翻了一番还多,并创下55年来的新高。(央视财经)

澳大利亚新钞票不再印英王像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当地时间2月2日宣布,新版5澳元钞票图案将不再使用英联邦元首头像,改成更能反映澳大利亚本土历史文化的设计。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据美联社报道,5澳元钞票是澳大利亚唯一印有英联邦元首头像的钞票,目前使用的是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澳央行最新宣布的决定意味着,新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头像将不再出现在澳大利亚钞票上。(央视新闻)

亚马逊四季度净销售1492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 2月3日,亚马逊四季度净销售1492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458亿美元;四季度北美净销售933.6亿美元,分析师预期901亿美元;四季度线上商铺净销售645.3亿美元,分析师预期650.3亿美元;四季度实体商铺净销售49.6亿美元,分析师预期49.3亿美元;四季度订阅服务净销售91.9亿美元,分析师预期90.1亿美元;预计一季度净销售1210-1260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255.5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苹果2023第一财季营收达1171.5亿美元,同比下滑5.5% 2月3日,苹果发布该公司截至12月31日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据财报显示,苹果当季营收达到1171.54亿美元,同比下滑5.5%,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苹果季度营收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净利润达到299.98亿美元,同比下滑13.4%。(北京商报)

股债汇新闻一览

证监会: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为抓好《总体方案》的落实,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改革将总结试点注册制经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注册制安排:一是优化注册程序。二是统一注册制度。三是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这次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主要包括:完善发行承销制度,约束非理性定价;改进交易制度,优化融资融券和转融通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同时,支持全国股转系统探索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人民网)

国家发改委:一季度加快推动提前批次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张建民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发挥好各项投资政策“组合拳”效应,以高效有力举措推动投资跑出“加速度”。一季度,将加快推动提前批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专家预计,今年全年或发行专项债5.4万亿元,新增限额或在3.8万亿元左右。另据判断,今年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规模或超万亿元,较2022年进一步增加。(上证报)

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政府债券交易细则》1月30日,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细则》的公告。《政府债券交易细则》共五章、四十条,明确了交易债券范围、登记托管机构、参与主体、交易方式、其他交易事项等事项。一是明确交易债券范围。北交所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合作开展政府债券交易结算业务,托管在中央结算公司的政府债券及北交所认可的其他交易品种,可以通过北交所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二是明确参与主体。北交所不增设市场准入条件,已在中央结算公司开立债券账户的投资者,即可以参与北交所政府债券交易。投资者参与交易前,需向 北交所申请开通债券交易平台的交易权限。三是明确交易方式。考虑到债券交易具有机构主导、大额低频、协商成交为主等特点,按照分步推进市场建设的工作思路,北交所优先推出现券协商成交方式,后续再逐步进行完善和丰富。四是其他交易事项。明确了停复牌、除权处理、行情发布、交易费用等事宜。(证券时报)

北交所、新三板交出2022年市场成长“成绩单”1月31日晚,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连续发布《北交所、新三板2022年市场改革发展报告》《北交所、新三板2022年市场服务报告》《北交所、新三板2022年市场自律监管报告》三份报告。截至2022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162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3家,较开市时翻一番;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占比81%,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占比8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平均研发强度达4.18%。截至2022年末,新三板挂牌公司6580家,其中创新层公司1658家。在北交所的龙头撬动和示范引领下,新三板规 范和培育功能显著提升,2022年新增挂牌270家,同比增长197%。2022年,北交所、新三板市场累计发行融资399.28亿元,同比上升42%。(上海证券报)

多家交易所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等交易所分别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深交所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后,深交所将坚决把好创业板定位关,进一步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支持优质创新创业企业发行上市。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尚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取消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上交所表示,将切实承担起注册制改革实施的主体责任,明确主板定位,优化主板发行上市条件;坚守科创板定位,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全力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全面实行注册制后,上交所将进一步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科创板“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核心目标,专注服务“硬科技”。在此过程中,上交所将进一步支持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优先到科创板上市。北交所表示,本次对审核相关的部分基本业务规则进行修订,主要是落实全面实行注册制要求,根据上位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适配调整。一是优化受理与中止审核要求;二是明确法律责任,完善相关罚则;三是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相关监管要求;四是对“试行”“试点注册”等文字表述同步进行了调整。(中国经济新闻网)

新股发行公告将不再强制在报刊披露网上披露可能占主导全面注册制方案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中,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显示,取消发行公告在报刊披露的要求,赋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此外,《管理办法》还优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对原《办法》中过细的信息披露要求进行精简,主要保留信息披露的原则性要求和发行过程中必要的公告内容,具体操作性要求由证券交易所规定。(每日经济新闻)

科创板做市备案股票达130只 6家券商服务均超10只 据上交所官网,截至今年2月2日,14家科创板做市商共完成130只股票备案,覆盖102只科创板股票,占科创板股票总体的20%。科创板做市规模持续扩容,一方面,中信、华泰、招商、银河、国金以及国泰君安等6家做市券商做市股票均超10只。随着做市股票备案数量不断增加,科创板做市规模效应持续扩大,流动性提升明显。从近期市场表现看,科创板做市股票的成交额明显放大,股均成交额最高一日达2.62亿。在做市商的参与下,做市股票流动性增强,做市效能发挥良好。(科创板日报)

交易所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债券做市业务据证监会消息,目前,债券做市业务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将于2月6日正式启动,首批共有12家证券公司参与做市。债券做市业务已成为国际市场普遍采用的交易机制。推出债券做市业务,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流动性溢价和债券发行成本,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定价效率,形成能更加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为市场定价提供基准参考。(每日经济新闻)

中期协:1月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同比下降10.18%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以单边计算,1月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为398020127手,成交额为300349.0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18%和18.04%,环比分别下降39.85%和37.43%。(中新经纬)

A股年报预告收官 超千家公司业绩预喜据Wind数据统计,A股已有逾2600家公司以业绩预告形式透底2022年全年业绩。从业绩预告类型看,预增657家、略增132家、续盈25家、扭亏229家,合计1043家公司预喜,占已披露业绩预告公司(剔除部分未明确业绩预告类型公司)的比例超四成。(证券时报)

投行、PE备战主板注册制:全面梳理在手项目 业务可能大增2月1日,从券商、PE、公募基金等了解到,多家机构正在“摩拳擦掌”迎战沪深主板IPO,对主板项目进行梳理,业务流程上也正在作出调整。有华南地区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团队正在梳理在手主板IPO项目,对项目进度、申报和审核进度等全面把握。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投行业务量面临增加。在全面注册制下,A股“新陈代谢”机制将趋于完善,新的优质公司将不断涌现,而大量劣质企业也将面临被清理退市的风险。 (第一财经)

A股半导体公司业绩预报分化据星矿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共有96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占行业公司总数的58.9%。其中,4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正增长,占总数的30.1%、已披露公司数量的51%。上述公司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96.5%-123%,扣非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95.4%-123.7%。设备和材料类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合计占预盈企业的一半,且多数预盈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客户拓展、产品突破等因素所致。47家半导体上市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总数的28.8%,净利润同比平均下降125.4%-150.3%,扣非净利润同比平均下降309.7%-383.1%。在预亏企业中,约85%为设计类半导体公司,且主要系客户需求减弱、存货减值计提、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业绩下滑较大。(科创板日报)

储能赛道增势强劲多家公司预计2022年业绩翻倍 近期,上市公司2022年度业绩预告密集发布,储能行业高增长势头让人眼前一亮。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储能公司净利润增速几乎均超100%。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69%。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储能赛道。(中证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30130-0205

房地产

华泰证券:

地产融资曙光已现,持续看好优质房企机遇

2022年房地产融资再现净偿还,金融资源仍在向央国企集中。11月以来融资政策“三箭齐发”,信用风险蔓延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2023年地产融资政策将以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结合需求端、保交付政策的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行业纾困和信用风险的消解。我们继续看好优质房企投资机遇,重点推荐1)A股开发:华发股份、万科A、招商蛇口、滨江集团、建发股份、新城控股、金地集团;2)具备资源整合空间的房企:城建发展、华联控股;3)港股开发:华润置地、中国海外发展、龙湖集团;4)物管公司:华润万象生活、中海物业、保利物业、万物云、招商积余、新大正。

2022年地产融资回顾:依然净偿还,但曙光已现

2022年由于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出险房企较2021年继续增多,金融机构预期进一步回落,使得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收缩,连续第二年出现净偿还。但在金融支持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净偿还规模已由2021年的5610亿元收缩至1370亿元,多渠道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其中:1、开发贷增量融资下滑但存量合理展期,净融资显著扩张至6600亿元;2、境内债到期规模收缩推动净偿还规模改善,Q4已实现净融资;3、股权融资虽然仍在收缩,但政策有望在2023年带来积极变化;4、房地产信托净偿还规模仍然较高,但监管表态已经出现边际变化;5、境外债到期进入高峰,净偿还规模显著放大。

结构分化:金融资源仍向央国企集中

由于信用水平的差异,央国企和民营房企在融资方面出现显著分化。根据Wind的数据,2022年央国企占到境内债发行规模的87%,同比提升13pct,发债规模超过100亿元的11家主流房企均为央国企或混合所有制企业,逆势迎接信用扩张。民营房企受信用风险拖累,不管是否出险,有息负债均出现收缩。由于“幸存者偏差”,以及金融支持的助力,境内债融资成本同比下降97bp至3.48%;境外债由于大量交换要约的存在,融资成本仍然较高。

房企信用:信用风险蔓延趋势有所缓解

2022年房企债券信用风险呈现加速蔓延的趋势,境外债出险频次超过境内债,且实质违约比例明显高于境内债(70% vs 10%)。12月以来,新增出险房企数量减少,已出险房企积极推进债务重组,信用风险蔓延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2023年房地产境内债到期规模继续收缩,境外债到期规模仍然较高,Q1到期压力最大。尤其需要关注未出险房企的到期节奏,从TOP30未出险房企来看,部分头部未出险房企仍然面临一定的到期压力,需要关注1-4月这一时间段。

2023年地产融资展望:供需协同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

2023年地产金融政策将以“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为核心,通过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结合需求端、保交付政策的协同发力,共同推动行业纾困和信用风险的消解。2022年11月以来,房地产融资政策“三箭齐发”,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政策框架的细化和地产销售的企稳,“三支箭”有望在2023年迎来更好的落地环境。

东北证券:

2023年春节返乡洛阳期间,地产广告较往年大幅减少,过年讨论话题对地产关注度亦有所降低,更多关注于疫情放开如何提升自身收入。历史商品房销售放松政策落地效果明显,主要是因为居民有收入提升预期和房价上涨预期,当前房价上涨预期不再,购房行为更多由居民个体的需求和收入预期决定。

我们观察到如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一方面因春节期间消费超预期复苏对未来更具信心,另一方面为了抢占疫情期间被动出清的主体留下的市场空间,有更强的扩产意愿,其从业人员对收入提升预期更为乐观。而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对未来收入预期提升信心稍弱。体制内人群对收入预期相对比较稳定。

一线城市改善性住房的置换需求依托于有充足购买力去支撑刚需住房,但今年返乡感受到最大一点的变化在于,过往有能力在一线城市买老破小的群体,当前更倾向于二线城市一步到位。当出售+置换的刚需改善链条难以为继,短期内一线城市商品房提振将更多依赖于高净值人群交易,而目前一线城市限购政策并无实质性放松,没有增量购房群体接盘刚需住房,一线城市房产销售增量有限,未来有待跟踪放松政策变化。二线城市和强三线城市一方面受益于疫情影响后一线城市外溢购买力,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放松后服务业的复苏更为明显,当地服务业占比高的城市,至少短期来看销售预期会更为乐观。以杭州-上海和东莞-深圳这类环一线城市销售数据为例,二者均在2022年12月以来推出放松限购政策,而杭州的销售改善幅度明显优于东莞,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当地经济结构有关:杭州的三产占比明显高于东莞。

三线城市无论从产业吸引人口的角度,还是从承接一线城市外溢购买力的角度,均不占优势,且多数城市产业结构服务业占比差距不大,当前购房群体主要来源于体制内及大型央国企从业人员,基于当前财政压力,短期内增量购房力量并不充裕,如商品房市场出现明显回落迹象,不排除政府/央国企回购商品房,以员工房形式抵扣优惠维持商品房市场相对稳定。

债市

华泰证券:

我们推出2023年十二大投资主题,并对可能性、重要性和预期差赋予权重。 2023年大背景是全球经济周期继续错位,新兴好于发达、中国相对占优,中国经济驱动力由外转内。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地缘扰动仍值得提防,理财赎回或仍有余波。美联储加息周期或即将结束,降息博弈开启,而国内货币财政更强调协调配合。海外资产相关性预计重新转负,做多中国的股、美国的债、日本的汇已有斩获,国内宏观环境对权益资产有利,债市大概率略偏弱势,信用评级间利差加大。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主题切换预计仍将频繁,投资“短视化”特征仍将明显。

宏观与政策主题:海外衰退阴影+加息结束,中国经济复苏+货币财政协调

全球经济周期继续错位,格局预计将是“新兴好于发达”:欧美主要经济体增速在高通胀+货币政策紧缩压力下增速进一步放缓,出现衰退风险概率不低,美联储加息周期来到尾声,年底不排除降息可能;国内疫情、地产等核心矛盾改善,货币和财政系协调共促高质量发展,各省“拼经济”迹象明显,“从提振信心着手”有利于风险偏好提升。全球来看中国基本面占优+通胀压力相对有限+估值合理,利好权益资产。“做多中国”可能不限于AH和中概股,权益方面还有在中国销售占比较高的国外公司、大宗方面包括国内定价的黑色系和全球定价的铜等、汇率方面包括人民币和澳元等。

产业链与通胀主题:全球产业重构,国内通胀隐忧、中游利润修复

全球进入复杂多变时期,底层逻辑上效率已经让位于安全。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中,中国的风险和机遇并存,依托点是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相对可靠的供应链能力+良好的资源调配能力。从全球三角分工角度看,产业链重构中,全球面临“滞胀基因”。不过不能用长期视角推断短期通胀走势,国内需求端可能存在一波脉冲式修复,但供给修复速度可能无法跟上,预计全年通胀呈现“前后高、中间低”的走势,下半年存在阶段性破3%的压力。去年上游板块占优,2023年利润有望从上游向中游回归。

市场主题:全球三大做多交易与股债相关性转负

2022年全球大类资产普跌,不过接近年底时空头交易已略显拥挤,三大做多交易正在浮出水面。第一、中国的股票,估值底、业绩底、情绪底先后看到,疫情+地产+稳增长政策取向等核心矛盾缓和;第二、美国的债券,不过短期赔率一般且扰动有所增加,暂且可能歇歇脚;第三、日本的货币,日本央行政策已开启回归正常化轨道。随着海外主要央行加息周期步入尾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类资产从更多受流动性驱动→基本面驱动,股债等资产间相关性或将由正转负,传统的股债60/40和风险平价等策略有望重新获得不错的收益风险比,不过要留意通胀长期化风险。

机构与信用主题:理财赎回或有余波,信用债评级间利差走阔

理财规模与投研支持、产品与资产流动性错配、净值化与客户风险偏好等矛盾仍在,理财赎回后续余波仍需警惕。未来数月部分定开型理财仍将陆续到期,债券走势大概率偏不利,叠加股市走强的资金分流效应,预计后续理财或仍有波折。理财是信用债最主要的配置机构,而城投面临“财政承压+强债务监管”压力,弱城投重组案例、非标舆情或增加,基本面问题和配置力量减弱都将推高评级间利差。我们建议配置以高等级信用债、二级资本债等低信用风险品种为主,关注地产及相关产业链修复机会。

中信证券:

不同于权益市场的“变幻莫测”,债券市场更多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对市场演变的学习将更具参考意义。对于2023年信用市场而言,其在利差位置、经济预期、到期分布等方面均与过往年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舆情影响、行业预期、市场流动性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之点。我们将从信用市场的异同点切入,探究2023年信用市场可能的运转脉络。

就相似点而言,预计2023年信用利差仍有较大压缩空间。 从经济预期的角度看,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继续延续,中国经济景气度回升预期较强,经济恢复主旋律望与2021年较为相似。从信用利差的角度看,2022年信用利差走势与2020年极为相似,全年呈现“升-降-升”的趋势,年末的利差抬升也均为次年布局打开了配置空间。2021年信用利差从年初的高位压缩至历史20%分位内,2023年初利差所处位置与2021年十分接近,信用利差具有较大的压缩空间。

2023年月度集中偿债压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化解。由于2020年信用债发行集中在3-4月,导致在2023年与2021年相似,均面临一定的集中到期压力。2023年3月和4月信用债总偿还规模分别为1.13万亿和1.04万亿,占全年之比分别为14.38%和13.43%。以2021年的情况参考,2023年信用债的集中到期或会对部分企业造成一定偿债压力,而发行人或更多的采用变相再融资、债务置换等方式缓解压力,减少实质性风险暴露,且稳增长的大背景下,风险外溢可能性更低,因此预计2023年集中偿债压力将得到更有效的化解。

舆情影响减弱,地产环境改善,出现大范围风险外溢可能性低。不同于2021年市场受舆情影响会有过激反应,2023年信用市场在经历了点状舆情的冲击后,变得更为成熟,舆情对市场的影响也在减弱。除此之外,随着地产端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预计2023年房企融资环境将明显改善,地产债板块风险外溢可能性较低,也难以“重现”2021年地产行业的集中“违约潮”。2023年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风险事件将会得到“有力根治”,出现大范围的风险外溢可能性较低,市场也不会轻易受舆情所扰动。

2023年信用市场更易受理财市场波动影响。早在2021年,银行理财子的资金池业务对信用债起到一定“兜底”作用,理财市场的波动不会轻易传递至信用市场。在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后,资金面是否稳定这个因素将成为2023年不同于过往年份的差异,在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短期内彻底避免赎回的可能性较低,理财市场的波动也将进一步放大,从而有望对信用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信用展望:短期市场多空博弈持续,重点关注稳定区域的避险品类,且久期控制在2年以内,而长期可适当下沉资质以挖掘收益;预计2023年地产板块仍将面临友善的政策环境,地产企业表现分化仍存,所受政策支持也有所差异,关注优质房企地产债将是核心投资逻辑;预计2023年煤炭行业的高景气度仍将持续,可重点关注煤炭资源禀赋较优地区的煤炭债投资价值;钢铁行业基本面恢复仍需时间,应合理运用前瞻性指标把握钢铁债的配置时机,并关注高资质的钢铁央国企布局性价比。

股市

光大证券:

1月A股主要指数普遍上涨,成长板块相对占优。1月(截至1月20日),A股主要指数普遍上涨,创业板指涨幅居前,累计上涨了10.2%,而上证综指涨幅最小,累计上涨了5.7%,其他主要指数中,沪深300、中证500及科创50分别上涨了8.0%、6.6%和7.2%。行业方面,1月各行业也普遍上涨,其中,有色金属、计算机及非银金融涨幅居前,而社会服务、综合及商贸零售等行业的表现相对较差。

基本面复苏叠加海外风险缓和,港股新年首月迎来“开门红”行情。 2022年12月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维持筑底,但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已边际缓和。截至1月27日,1月恒生科技、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综指、恒生指数、恒生香港35涨跌幅分别为16.58%、15.94%、15.01%、14.7%和8.89%。

A股观点:春节后行情或仍将持续

经济数据同比的修复将是下一阶段支撑市场的核心动力。类比上两轮疫情之后的表现,当前市场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疫情之后经济数据环比修复的利好。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市场,经济数据同比修复将会是更加重要的动力。

春节后行情或仍将持续。伴随着疫情之后经济的持续修复,春节后我们或许将观察到经济数据同比修复的开始,经济数据的筑底回升将会是市场中期表现的基础,之后企业盈利的修复也将逐步得到验证,市场将会迎来中期震荡上行的区间。

消费复苏预期下,消费医药或成为今年“春季躁动”的主旋律。 由于“春季躁动”行情中,板块表现主要与景气的预期有关,在防控政策优化的背景下,投资者普遍预期消费医药板块景气度未来会出现显著修复,因此我们认为消费医药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春季躁动”的主旋律。长期来看,医药消费板块也有望成为2023年的主线。

港股观点:市场将持续复苏

节后港股强势复苏,短期行情受益于疫后复苏的阶段性红利,中长期走势仍立足于经济基本面的实际向暖。目前市场对美国通胀和经济衰退的路径较为乐观,海外风险对港股的影响将逐渐收束。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向暖复苏和海外加息放缓,短期内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积极预期将主导市场情绪,港股市场一季度有望持续收复2022年以来的超跌。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和“宽信用”政策的持续推进,财政与货币政策将逐步发挥增长效力,进入二季度后港股企业盈利可能迎来实际的突破,届时港股市场复苏上行将迎来更充分的业绩支撑。

港股配置方向上建议关注:1)受益于经济稳健修复同时估值处于低位的医药行业及互联网科技行业。 2)受益于房地产相关政策的持续刺激与发力的建筑材料、房地产及建筑装饰等地产相关行业。

中信证券:

本期股票供给月报着重回顾和梳理2022年占用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融资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潜在收益和投资机会。 2022年,IPO呈现明显的东升西落,欧美IPO市场在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股票市场下行和经济衰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极大冲击,科创企业占比明显回落,而国内IPO规模基本和2021年持平,且科创企业成为A股IPO主力。从A股市场看,IPO打新收益已经达到了历史低位水平,市场整体行情的疲软叠加询价新规的优化规范,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新股上市涨幅显著下降。定增上市节奏小幅放缓,上半年拖累明显。定价定增的折价率超过了竞价定增,带来了更宽的安全边际和更高的收益。可转债上市涨幅稳定,对于原股东配售而言参与配售的收益可观。配股主力为券商,预案公布后的股价均表现不佳。在IPO打新收益不稳定的背景下,收益相对稳定可观的REITs打新虹吸了大量资金,累计占用资金超万亿元。

IPO东升西落,且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科创企业。在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股票市场下行和经济衰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欧美IPO市场受到极大冲击。以美股为例,IPO整体规模大幅下降,成长型科技企业上市受阻,SPAC相对遇冷。2022年,美股有192家公司通过IPO募集了222.7亿美元,为2017年以来最差水平。其中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企业融资规模分别为17.8亿美元和26.7亿美元,占总融资金额比重分别为8.0%和12.0%,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和2021年,美股市场一半以上的IPO是以SPAC的形式完成的,而2022年这一比例降至44.8%。反观国内,IPO规模基本和2021年持平,同时科创企业成为IPO主力。2022年A股有345家公司通过IPO募集了5704亿元,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共计上市274家,占比79.4%,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34家,占比38.8%。

打新收益并不乐观,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新股上市涨幅明显缩水。尽管A股IPO规模没有出现类似欧美市场的大规模缩水,但打新收益已经达到了历史低位水平,2022Q1-Q4,2亿元规模的A类账户的打新年化收益分别为2.69%、4.37%、3.59%和2.87%,甚至低于市场行情更差的2018年。2022年市场整体行情疲软,叠加询价新规对定价机制和报价行为的优化和规范,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新股定价趋向合理,上市涨幅显著下降(上市涨幅按开板日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计算,下同)。打新收益可以拆解为新股上市涨幅、投资者中签率和有效报价比例三个主要因素,2022年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叠加询价新规的优化规范作用,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新股上市涨幅显著下降,均值从2021年的223.5%降至29.4%,有效报价比例的均值也显著下降至不足7成。对于主板而言,影响打新收益的几个因素相较往年的变化并不显著。

定增节奏小幅放缓,定价定增折价更多、收益更高。2022年定增上市节奏小幅放缓,共有352家企业的定增股份上市,同比减少32.2%,募集金额7226亿元,同比减少20.4%。具体来看,上半年拖累明显,家数和募集金额相较2021年同期均减少接近一半,7月后定增上市明显加快。2020年以来,定价定增的折价率始终超过竞价定增,更高的折价率为定价定增带来了更宽的安全边际,也带来了相比竞价定增更高的收益。

其他股票供给数据2022年回顾:

1)解禁与减持:2022年的解禁高峰在8月,241家公司共计解禁6084.9亿元,10月为解禁低谷,176家公司共计解禁2022.7亿元。按公告变动截止日期计算,2022年发生股东减持5172.2亿元,其中6月减持最多,为707.1亿元,10月减持最少,为163.6亿元。从节奏上看,减持和解禁存在一定相关性,特别是一季度和四季度的相关性比较明显。

2)回购:2022年,1124家公司发生回购1026.3亿元,回购金额前三的行业为医药、石油石化、计算机,其中石油石化行业由少数公司的大额回购带动。

3)股权激励:按首次实施公告日计算,2022年有745家公司实施了844次股权激励,其中第一类限制性股票343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322次,期权179次。电子、机械、医药股权激励次数最多,但激励数量占总股本比例并不突出。

4)一级市场投资:2022年股权投资市场热度下降,投资案例数10650个,投资金额9076.8亿元,相比2021年分别下降了13.6%和36.2%,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为热门投资赛道,合计案例数占比64.6%,金额占比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