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海 盐城 助力 两会 高质量

【向两会报告】盐城:文化产业“向海而歌”助力高质量发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5 04:34:0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水清岸绿,文化璀璨,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共生共融;面朝大海,向海而歌,海洋文化与盐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文脉与河滨风光、湿地温情彼此赋能。

“外揽水绿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凭海御风的盐城,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盐城市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按照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发挥“天蓝地绿基因红”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入推进文产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产业支撑和文化支持。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长风破浪”

去年6月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15个文旅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116亿元,内容涵盖了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康养基地打造和文商旅城市综合体等方面。抓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有效组合各类资源要素,盐城市启动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迎接产业新风口,背靠长三角大市场,盐城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激励政策,明确提出“文产六个一”中“提升一批数字文化竞争力”的具体举措和激励政策,以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为全市文化产业注入持久动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水乡风情,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022年,全市510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8.98亿元,同比增长20.8%,增幅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势头良好。12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清单。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串场河,曾经是八方盐商聚集之地,七里青石长街至今还坐落着一大批明清大院,最为著名的鲍氏大楼为徽商鲍氏所开钱庄,建筑布局井然、营造精巧、雕饰质朴,是徽派建筑艺术与苏北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作。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来,“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长廊”“湿地盐城·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等30多个重大文产项目脱颖而出,“一廊一带”被纳入到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

展开全文

华灯初上,串场河上穿梭着画舫游船,两岸歌声悠长。作为文旅产业的特色项目,“夜游串场河”以沿岸“杨楼翠霭”“范堤烟雨”等盐城古八景为骨架,融入了淮剧、情景表演、乐队等演艺活动,让游客不仅能游水乡、赏美景,还能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利用串场河独特资源优势和深厚历史人文资源,盐城建设了荷兰花海、天仙缘、珠溪古镇等景区,集合盐镇水街、欧风花街、安丰古镇等20多个特色景点,优化沿岸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安排建设布局、环境提升、功能配套、特色产业。

盐城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683万亩的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去年11月,盐城市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

在“湿地盐城·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里,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栖息,生态美与人文美相得益彰。

“一业兴、百业旺”,周边村民发展农产品经营、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零售等旅游配套服务,不断增加经营性收益,书写产业富民、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湿地盐城·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

数字技术应用“勇立潮头”

走进世遗——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包含“世界濒危鸟类勺嘴鹬”“世界易危物种丹顶鹤”“野外灭绝物种麋鹿”的“吉祥三宝”数字化形象栩栩如生。

黄海湿地的数字化探索不仅是盐城世遗文化推广的有益尝试,更是盐城世遗文化传播迈入数字时代的开端,“盐小勺”IP形象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增强。

数字化应用,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

在去年11月份举行的南京融交会上,盐城文化企业组团参加,一批数字化产品格外引人注目。

由新四军纪念馆呈现的“红色基因库”,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部分之一,以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实现了红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将红色文化基因库数据通过专有网络连接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与全国红色文化数据互联互通,置于云端,实现红色信息人人共享,红色精神如影随形。

盐城大数据产业园是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园区以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大数据新型算力应用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3D打印科创园和数梦小镇D·A艺术街区五大组团建设为着力点,紧扣数据存储、加工、应用等核心环节,优质产业加速聚集,全力打造盐南高新区“数字科技谷”。

乘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的东风,盐城将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文化经济。

项目再突破。推动新四军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实现场馆实景漫游及数字化信息展示;实施“传统文化+数字化”工程,继续加强对淮剧资源的线上数字化整理保存和线下实景展示,上线“中华淮剧”APP、中华淮剧官网、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推动淮剧小镇成为网红打卡点;组织智能云网红集聚区深度融合项目、星迷宇宙盐城空间站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产业大集聚。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中的5G产业链,开展数字文化企业专题调研,摸排出106家数字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多次组织专家赴奥格视特、画你爱萌、锐景文化等数字文化企业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依托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西伏河科创走廊三大载体,进一步聚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示范类园区。

业态更丰富。坚持“文化+科技”“文化+数字”,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扩大5G、大数据、云计算、VR、A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展示、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实力,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方式转型升级。发放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新兴业态文化企业和项目。

特色文化街区“水到渠成”

今年春节,在盐城水街,文化韵味浓厚的民乐合奏、淮剧新唱、高跷巡演等特色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尽情展现原汁原味的盐城特色,场面十分火爆。

这里是盐城市区旅游网红之地,以海盐文化为主题的仿古建筑街区,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大宅门、天水广场、漂舟戏苑、翰墨阁、水上游船等特色景点,在文化的加持下,散发出迷人的特质。

今年春节,盐城21个特色文化街区以文化元素赋予新春别样风情,以“欢乐新禧‘街’有你”为主题的近360项文化活动,备受游客青睐。

特色文化街区是“城市会客厅”,也是“城市名片”。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对于加强城市更新升级,传承挖掘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等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盐城市用心用情用力在品牌打造、活动策划、业态创新、要素集聚、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对特色街区支持力度,将其作为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特色文化街区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越来越多的“老街巷”变为了“新地标”。

亭湖区建军路文商旅街区是盐城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主干道。区域内有宋曹故居、陆公祠等著名的历史遗址,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博物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泰山庙等,代表了盐城的地标性文化阵地。

“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在遵循保护现有资源理念指导下,盐城市对建军路商圈老城区“有机更新”、拓展“微空间”,固化瓢城城墙遗址,提升沿线生态环境。如今,竹林大饭店,已成为盐城文化新地标;盐城电影院1956星剧场再现了“曲山艺海”风采……新旧业态叠加,文商旅融合,辐射效应明显,带动了竹林大饭店、地下商业城等综合体的客流。

盐南高新区聚龙湖核心商圈的欧风花街,是一处紧随潮流、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客厅”。钟楼、广场、雕塑等文化元素点缀其中,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持续打造“欢乐‘街’有你”活动品牌,推进“街区+演艺”深入融合,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文化标识,注入时代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日渐成熟。

在文化街区赏风景、品文化、尝美食、追潮流,不仅涵养了城市的文化气质,也彰显了城市“各美其美”的包容性。

“盐渎传千载,城拓沐海风”,在1.7万平方公里的盐城大地上,镌刻着悠久的文化,流淌着多彩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管云林

通讯员 何瑞清 金龙飞

图片由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