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区 治理 划片 义务教育

学区制治理=多校划片?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你读懂了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5 03:16:0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学区制治理=多校划片?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你读懂了吗?

28日,四川省教育厅、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正式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 “到2025年,学区教育资源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学区制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该《指导意见》一出,在朋友圈“炸”了。学区制是否就意味着未来多校划片、老师们是否会全部流动等问题,引起大家讨论。 (《指导意见》请点击→四川四部门: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

政策讲了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一起来看看吧。

“学区制治理”为何能引起

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关注”?

四川昨日发布的“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政策,在家长和老师群体里受到“共同关注”,讨论热烈。为什么?我们不妨仔细研读一下《指导意见》。

“综合考虑行政区划、适龄人口、学校布局、历史沿革等因素,依托片区合理划分学区范围。”这里面“片区”“学区”两个词让许多家长很敏感。因为平日一提到升学,我们常听到“多校划片”“单校划片”,这里的“片”就是“片区”的简称。所以说,政策里提到“依托片区合理划分学区范围”,让家长们“很警觉”:“难道升学政策会变化?”“若是重新划学区会影响娃娃未来读书吗?”此外, “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学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学生在学区内自主登记入学。”这一条也撩拨着家长们的神经,不少家长甚至笃定“将来必会有大变”。

展开全文

对老师来说,政策里许多“小细节”更让他们关注,比如 “打破校际壁垒”“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学区中心校统筹共同体成员学校教师资源”“对在学区内跨校任职任教并取得良好业绩的教师校长,评优时给予优先考虑”等。这些信息对于非领域内人士而言,只是单纯认为“以后老师也要流动”了。但在老师们眼中,这些内容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小影响,未来,老师们的职业发展规划或许将从“一路走到头”变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少一线教师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看到政策后纷纷表示:“政策内容丰富,力度有点大。”

“学区制”不是“新概念”

其他地方目前“进展”如何?

其实“学区制”并不是一个“新词”,在全国其他地方早有这个概念,甚至连续出台了学区制改革的政策,比如北京、上海、广东、辽宁、陕西和山西等地。

我们拿教育资源备受全国关注的北京为例进行分析。作为该市核心区,东城区自2003年起针对优质教育资源较多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提出学区化管理。2015年该市海淀区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公布将辖区内的122所小学和77所中学依据乡镇街道划分为17个学区。几乎与海淀区同步,朝阳区也正式对外发布新调整的15个义务教育学区。但彼时的“学区制”更有着“打破壁垒,以强带弱”的意味,都是“各干各的”。于是2018年,北京市教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统筹学区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干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等内容。几年过去,进展如何了?

据北京媒体分析报道,随着各区学区制的不断发展,在北京小升初过程中,孩子们入学受学区划分影响较大,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100%就近入学≠全民大派位”。这要求家长在给孩子小升初报名时要有一定的判断和灵活性。 (注:在北京参加小升初以学籍为主,就近一般是指学籍。如果家长感觉片区内中学不理想,也可按户籍就近入学,但需提前申请,否则默认按学籍。具体是否能据户籍跨片需提前咨询。)

“学区制管理”的初衷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内教育优质且均衡。按当地媒体报道, “学区制改革带来的变化明显,就是过去对学生的教育供给是由一所学校单独提供的,而学区制改革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自由选择的教育资源。”目前来看,弱势学校有所提升,每位学生相较此前也有更多机会享受到优质资源了。

学区制管理背景下,最值得关注的还有“北京教师的交流轮岗”。该工作于去年8月在该市全面铺开。据跟踪评估报告显示,超过9成参与交流轮岗的干部教师对交流轮岗整体认同度高、适应性强、与新工作单位的同事交流顺畅程度高;超过9成的骨干教师认为交流轮岗开始后,“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有了新的收获”“能促进教师职业更快的发展”“感受到更大的职业成就感”等。但也有教师表示,“轮岗”仍有问题急需解决,比如频繁流动是否利于“专业深耕”、弱校老师从“名校”取的“经”返校后“有用吗”……

此次面向全川的“指导意见”

落到成都会发生什么?

四川省发布的《指导意见》是面向全川,起到搭“框架”,画“范围”的作用。若政策要在成都铺开,会发生什么?需关注什么?

“学区”一词,成都早就有了,但要论“学区制”概念,2015年市教育局曾印发了《成都市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试点方案》,然后于2017年正式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提出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并要求各区(市)县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组建不同形式的学区,开展学区制建设。

4种学区包括: 一是相同学段学区。这种学区将按相对就近的原则,把几个相同学段的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缩小相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实现相邻学校协同发展,实现学区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其一般可分为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 二是教育主题学区。此种学区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来确立学区主题,并紧密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三是直对入学学区。结合区域内小学、初中布局,将小升初对应“单校划片”的小学和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学区单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四是其他形式学区。也就是说,除了以上学区形式,鼓励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学区划分形式,创造性开展学区制建设工作。

2022年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重点片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还提到,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重点片区发展规划,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学区,确保每个学区内都有优质学校。鼓励实行多校划片的学区,探索优质学校一体化管理学区内多所学校,实行“一校一学区”模式,缩小校际差距,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目前成都“学区制建设”更着重于“探寻”,鼓励各地探索合适方案。从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看,部分区(市)县已初步有了计划。 比如2020年天府新区由整区层面把学生升学等与“学区”挂钩探索;2021年高新区印发《关于实施学区化治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意在整合区域内学校、家庭、社区、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促各方教育责任共担,资源互联互享。两地最新情况看,天府新区的政策还在不断微调,高新区也在逐步规划更多的“学区”以达全覆盖。

因此,若是“学区制治理”政策要在成都全面铺开,学区的划分一定是大家需关注的重点。但是否会与升学挂钩,各区“因地制宜”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强带弱”的理念对于成都各校而言并不新鲜,若落实“学区制治理”,除了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外,对于“中等生”学校或许是利好消息。

此外,对于教师交流轮岗问题,老师们也不用过多担心,立马全面实施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而且对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成都早已建立,不是新事物,若出台相关政策也会参考此前经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赵子君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