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令/ 图文
这个盛夏炽热,明亮,我们一行自驾抵达喀什。眼前的喀什,就是以前的疏勒国,现在留下的是唯一的古城民居,珍贵保存着西域风貌的前世今生。
这处民居的存在,给了我们最直观的城南旧梦,朋友的朋友热情友好的陪同我们走进高台名居,维吾尔风情扑面而来,就像走进一个迷宫!
是什么力量,能使这座维吾尔古城保存至今,面对眼前这片错综复杂的古朴建筑,那几乎是寸土寸金般拥挤、由泥土堆积起来的民居,这种顽强的群居方式,曾经温暖过多少西域故人的前世今生。走进古城,你依然能够嗅到,那散发着庄重迷人的历史气息!
可惜的是,现代人的骄傲无知,让古老的城池、孤单地对抗着四周繁华的现代文明,独立峰顶,四顾茫然。
古城里也有砖混结构的名居,那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然而,上千年的积累面对数十年的东西,原始文明挑战现代工业,厚重与浅薄,已经相衬得淋漓尽致!
高台名居浑黄一片,但我相信她的过去,一定是波澜壮阔、高贵典雅的,只是岁月轮回,斗转星移,无情的风沙将她年年洗涤,就成了如今的样子!
走进高台名居,突然觉得这是“巷战”的理想场地,街巷的纵横交错,布局的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禅房花木,可以埋葬一切侵略者。
看着那每一处狭窄巷子,和那泥墙草顶的古屋,应该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虽然门窗、屋顶看起来似乎都有些古旧,但几乎家家的院落里都有着葡萄架,或种着无花果,随处可见,维吾尔族喜欢栽树种花,因为在这荒漠戈壁中,有绿色,就有生命,甚至那绿色,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走进古城,每行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处小小的清真寺,月牙尖顶鹤立鸡群,很有召唤的味道。在一个个狭窄的小巷里,见过无数中外游客的维族小孩,毫不陌生的表情,自然大方的摆着poss,然后围过来看自己的尊荣,哈哈一笑,四散而去。
据陪同游览的朋友介绍,高台名居共居住着近600户人家,人口有2000多人。名居里的人保持了中亚、南亚地区的原汁原味,民居多以“干打垒式”的泥坯堆砌而成,造型上保持了典型的穆斯林风格。
展开全文
远远望去,民居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一层不够住,往上第二层就以走廊相连,成为独特的过街楼,正因有建在高台上,就这样层层叠叠,撑起了阿拉丁神话里的“天上街市”。
我们在小巷里漫步,却很少看到青壮年居民,大多数都是老人、妇幼。据朋友说,参观老城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早晨或傍晚,早晨是开工的时间,傍晚则是回家的时候。而白天却是属于游人的时间,静静的巷内只有维族小孩在玩耍。
其实进门不远,就有一个家庭歌舞作坊,维吾尔族热情好客,有几个维族少妇,专门为游客表演维吾尔舞蹈,当然,你也可以“与娘共舞”,最多几十块钱就可以欣赏,物超所值!
走进古城,已经难以看到喀什美女,虽然这是倾国倾城的香妃故乡,据说喀什姑娘是全新疆最漂亮的女子。也许是因为在白天,美女都去了最繁华的场所上班,剩下的,腰身已不再挺拔。
维吾尔族女孩在年轻的时候,婀娜多姿,可一旦结婚,很多人都要发福,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找到了一个答案,她说维族女人没有私心杂念,思想简单,没有汉族女人考虑的复杂,心宽体胖才这样。为此,我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确信了此说法!
在这个原始甚至简陋的黄土天地里,因为很少下雨,所以泥土堆积的房屋,依然可以传承无数年。就是这样的土屋,却蕴藏着一个民族最具灵性的一面。走进古城,只有走进一个家里,才能目睹小巷民居的实质,那就是不追求表面繁荣,而注重内在品质。这好像和汉族相反。
居民家里的装饰布局,地毯、壁毯、挂毯,厅堂、花草、器具,每一处修饰都独具匠心。维吾尔族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打扮,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始终展现最美的一面。顽强耕耘、用心生活,这也许就是喀什民居的独特之处。不露声色、不事张扬,悄悄地干活!
我以为高台名居的韵味,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庄重,更多的,恐怕是生活在高台名居的人,是他们赋予了高台名居灵动的色彩,我们看到的高台名居,应该是一座活着的、简单幸福的、延续了千百年西域血脉的生命家园、故土绝唱!
高台名居,你好!心中,是穿越千年的问候!有些人,有些风景,惊鸿一瞥的那一刻就注定难忘。
喀什高台名居行走的这一天,已为你我、等待了千年!
感谢朋友的朋友陪同我们行走高台名居,全程下来,盛夏的高温让陪同的朋友都有点“中暑”。
到处可见传统的手工艺人。
他们制作作坊很简朴,实实在在。
居民家里的装饰布局,地毯、壁毯、挂毯,厅堂、花草、器具,每一处修饰都独具匠心。
维吾尔族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打扮,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始终展现最美的一面。顽强耕耘、用心生活,这也许就是喀什民居的独特之处。不露声色、不事张扬,悄悄地干活!
作者简介——汤令,笔名令子,资深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青年时大量写诗歌,中年改写散文,近年主要写游记,作品见诸各地报刊和网站,以优美文笔吸引读者和众多粉丝。
作者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