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拿破仑在同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仿佛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答复说。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犹太人坚定认为:父亲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而母亲决定一个民族的灵魂。
别说一个民族了,就对一个小家庭而言,只要细心的不难发现,母亲在家庭中地位、在孩子教育上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深刻。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岳母刺字——岳飞母亲请人在岳飞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表达母亲对孩子为国报效的决心。
而,在我们的身边,在百年前,有这样的女子,她一生怀孕14次,为夫家留下四女五男,个个学贯中西,尤其四姐妹,被称为合肥四姐妹的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贵族。
我们好奇的是,这些孩子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展开全文
陆英的9个孩子(第10个为他们继母所生)
1906年的中国不太安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在苟延残喘,这一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刚刚出生,革命党和君主立宪派展开论战,开启了干架模式;国外也是生灵涂炭,维苏威火山爆发、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造成千人丧生。
而对于扬州的陆家、合肥的张家,今年的大事就是张武龄娶媳妇陆英。
陆英的母亲为了这场婚礼的嫁妆准备了十多年时间,陆英的嫁妆从扬州沿着长江而下两百多公里,越过苏皖边界到达芜湖,从芜湖的之流再行走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水路和旱路,最终到了新娘家。
就在现在这么大阵势也属于大工程,更何况那时安徽界内抢劫成风、
土匪盛行。陆英和她的家人带着浩浩荡荡的嫁妆穿越芜湖,铤而走险,其中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最终在张家回合。
结婚那天,抬嫁妆的队伍从合肥的四牌楼一直到龙门巷,排了十条街。
当新娘子陆英的红盖头被掀起的一刹那,现场所有的人震惊于陆英眼睛的美丽,光芒四射的凤眼,而她的后人对她的印象是柳叶弯眉、眼睛聪亮、下巴坚挺、嘴型偏宽、下唇丰满。
这一年,陆英21岁,张武龄17岁。
女方要比男方大一些,这是合肥的风俗。
陆家人倾尽全力准备丰厚的嫁妆,比如“凡是人们能想象得出的物事一应俱全,连簸箕上也悬挂着银链”。这不仅是疼爱远行的女儿,更是想对女儿的庇佑,并告诉夫家,娘家人是有实力的。
这样,可以保证陆英在夫家的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事实上,陆英到了张家,不仅要照顾到才满17岁的新郎,还要照顾到家里的五位长辈寡妇,还要管理账房、保姆、厨子等佣人,主持家庭事务。
陆英在世时的家庭氛围是祥和、宁静、无人有任何怨言,所有的张家人都认为这是陆英的功劳。
很快的,21岁的陆英就成为家里的主心骨。
婚后第二年,1907年怀孕,并于年底,生下张元和,大孙女的到来,张家人特别开心,在他们看来,能生女孩就能生男孩子,陆英的婆婆去世前,一共有三个孙女、三个孙子,算是有福气老人家了。
大孙女张元和备受宠爱,五岁那一年断奶,就搬进奶奶的房间住了,每天,这一老一少自己开小灶,老奶奶在世,其他犯错的孩子要面壁思过、而元和享受免打免骂特权,担心惹老奶奶不高兴。
1909年7月,陆英剩下了二女儿张允和,允和出生后脐带在脖子上绕了三圈,接生婆用尽办法仍不能抢救过来,屋里的女人们准备放弃了,但是奶奶端坐圈椅上,“像一尊佛”,“老太太眼里满是泪水,伤心的说,再喷她八烟袋,我就去休息”
正因为奶奶的坚持,救下了允和一条小性命。
老大、老二,是女孩子,陆英心里着急,她希望生个男孩,给张家传宗接代。
1910年9月15日,老三张兆和出生,一看是女孩,他们的母亲陆英哭了,他们的奶奶也打不起精神了。
1911年,陆英生了一个男孩,可一出生就夭折了,家里愁云密布,张兆和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没有人特别像宠爱大姐那样宠爱,甚至“张兆和觉得自己就是个无足轻重的孩子”。
1913年前后,张武龄决定全家搬迁到上海,他们在法租界租下一栋两层楼的房子,这时陆英又怀孕了。
1914年,张充和出生,又是一个女孩,陆英,因为对于没有生儿子的失望,常常和张充和一起哭的一塌糊涂,张充和的叔祖母了解到这情况,就问陆英能不能把这孩子过继给她、带到合肥去,当成自己的亲孙女。
陆英同意了,每年她都会被从合肥带回苏州小住,张充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陆英是1920年,当时她六岁。
随后的五年,陆英生了四个孩子,第五个年头,陆英主张搬家到苏州。
第一次搬家是丈夫的主意,第二次搬家是陆英的想法,陆英认为上海不太安全,她希望到了苏州,为不断扩大的家找到一个更加宽敞、带大花园的房子。
刚生完孩子的陆英带着两个仆人去了苏州,在那里四处找房子,终于找到了最后定居的房子。
他们住上了苏州的房子,在那里继续成长。
在子女的回忆里,说到了母亲陆英和父亲张武龄的感情,他们认为父亲深爱母亲,她的个性很强,但是父亲在她的面前不局促,很自然,而在继母面前,张武龄显得烦躁。
愿意为一个男人生这么多孩子,如果说没有爱,也是怪了。
世界大战那段时间,寡妇们都要分家,他们需要现金,而家里大部分资产都是田地和房产,折算为现钱比较费时也难。
陆英把张家存在银行的金锭兑换为现钱,那时是黄金价格很高,几个月后金价暴跌,陆英和张兆和的保姆悄悄的把卖出的黄金买了回来,又悄悄的放回了银行。
陆英一个弱女子敢于决断和冒险,这些精神影响着自己的子女。
陆英对保姆好。
——她信任家中的所有的保姆,因为她需要他们的帮助,需要他们照顾好孩子。
——她对每个保姆的任用也是用得其所,比如朱保姆,认真严肃,守口如瓶,陆英安排她打扫自己的房间,帮自己梳妆打扮;高保姆善于数学,记性好,陆英安排她协助自己处理人情往来的事宜。
——保姆的亲戚上门,陆英总是表示欢迎,如果保姆需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她也没有意见。
——在陆英去世前三年陆英开始叫所有的保姆识字,开启了一场家庭扫盲运动。
陆英对孩子好。五岁前由陆英教他们读书识字,很少打骂孩子。
陆英在张家很忙,要照顾到一大家子,还要操劳一些大事,婆婆70大寿,儿媳妇陆英安排了隆重的寿宴,在寿宴几个月前就开始张罗从景德镇购买瓷器,送给参加寿宴的宾客。
小姑子出嫁,陆英希望给办的风风光光,花了几年时间给她筹备嫁妆。
忙碌的陆英迎来自己人生的终点。
陆英在上海拔牙后,感染恶化,毒素侵入血液,这时她即将生下第10个孩子,陆英哭泣,张武龄在一边安慰她,他们最终听从医生的建议,提前引产,剩下了第10个孩子,一个女婴。
这个孩子活了四五天,几天后,陆英随小女儿而去。
去世前,她对自己的后世进行安排。
第一件:从私房钱中拿出一部分分给九个孩子的保姆,每人200元大洋,让她们保证日后无论遇到什么难事,都一定要把孩子们带到18岁。她知道自己不在了,这些保姆会保护孩子们。
第二件:陆英要求把剩下的嫁妆运回扬州娘家,分给娘家亲人。她认为嫁妆不属于张家,更不能属于他们的孩子,怕孩子们年龄太小,不懂运用金钱而挥霍无度,反倒害了他们。
陆英去世时,张武龄浑身在颤抖,眼睛直瞪瞪的,他的眼睛无法离开陆英,当天他怎么都不让仆人盖上棺盖。
陆英出阁不久,她的母亲因操劳过度离开人世。
陆英的子女一直坚定认为,他们的母亲也是操劳过度而去世的,虽然,作为女主人,她或自得其乐、或认为这是她的应当,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从资料中可以看得到的是,她的孩子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和艺术家、出类拔萃,虽然与张武龄的开明、与张家资源有关,但是,如果没有陆英这样的母亲,也许历史真的可能改写。
-end
-原创作品,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