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
微博同城热搜第1位!
登上全国实时热搜榜!
新华日报以及腾讯视频官方号、
B站官方号转发!
更有长江日报、厦门晚报、
十堰晚报等超过40+媒体转发!
短短24小时阅读量超500万!
用陨石陶出陶艺品?
当2000多年非遗技艺遇上80后年轻小伙
吸引央媒、省媒、市级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关注
万万没想到
“非遗”还能这么玩!
作为非遗传承人
陈家宝在赤江陶的传承上不断做出创新
不仅将陨石泥用作陶艺品原料
还将陶瓷艺术跟北海海洋文化融合
把贝类、中华鲎等图案展现在陶瓷上
使古老的赤江陶瓷日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图为获得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奖”银奖的赤江陶作品《鱼之乐》,由传承人朱芳、陈家宝创作。
*图为自治区级传承人陈家宝创作的赤江陶作品
说起“非遗”
以前大家总会联想起博物馆里的藏品
认为这些文化距离我们太远
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与非遗技艺相遇
就像是一场“穿越剧”
他们在时光隧道里
在不同时代的交流下相互碰撞
电光火石般地生出许多出乎意料的精彩
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
非遗,也可以好玩又新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赤江陶就以出口为主
是广西陶瓷出口创作大户
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沙煲和炻瓷
而陈家宝的作品
与老一辈赤江陶瓷人生产的
煲、盘、罐、缸不同
主要是一些茶具、茶杯
以及具有艺术性的摆件
在烟火气和时代美学的氛围中
换另外一种方式
让非遗渗透入人们的生活
“陶器工艺品比较复杂、要求高,而且效益见效又慢,目前在赤江没有多少个人会做。但我想,没人做我来做,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赤江不仅仅只有煲、盘、罐、缸,还有艺术陶瓷。尤其是融入陨石陶这个创新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希望经过我们年青一代的努力,为赤江的制陶业增添更多的亮色。”陈家宝信心十足地说。
正是因为有了一位又一位
“陈家宝”的坚持与努力
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鲜为人知的非遗文化
让古老的技艺重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有趣的“潮玩”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项未曾间断的事业
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用精湛的技艺
和满腔的热情守护着无数中华民族瑰宝
非遗需要被看见
进而才能被了解、被热爱
期待非遗在新的时代下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