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发改委将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
根据计划报告,主要指标安排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安排在4.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6.5%左右,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新京报记者梳理报告发现,2023年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关注以下10个关键词。
关键词1
——4.5%以上
针对2023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安排在4.5%以上,兼顾需要与可能,与“十四五”规划目标有机衔接。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万元/人左右,保持全国领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6.5%左右。
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统筹好人口、资源、环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6%,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左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国家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幅为1.5%左右。
民生保障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七有”“五性”监测评价综合指数在109左右,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8.5%,药品抽验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2人/百亿元以内。
关键词2
——疏解与提升
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减量发展,进一步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辩证关系,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坚定不移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其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落实总规实施第二阶段重点任务,有序启动分区规划修改维护工作,加快编制重点街区控规,启动实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行动计划。积极拓宽减量提质途径,城乡建设用地再减8平方公里左右。
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积极服务保障国家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安排。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推进大红门地区已关停市场转型升级,着力开展非法、小散乱物流整治。
治理违法建设2000万平方米以上,腾退土地2000公顷以上,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实现全市“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目标。完成183处城市道路、公路桥下空间的清理整治,完成100个“基本无群租房小区”创建任务。
展开全文
压茬推进留白增绿379公顷,推动朝阜路、古城南街等18条林荫道路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建设休闲公园、城市森林15处。
关键词3
——后冬奥
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
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充分用好物质、文化和人才遗产,提升城市四季活力。一方面,要加强后冬奥冰雪运动发展,实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南区训练及热身赛道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在冬奥场馆举办国际高端赛事,持续举办市民快乐冰雪季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
另一方面,出台“冰雪丝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冰雪丝路”北京-河北支撑带,协同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延庆海坨山奥运村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最美冬奥城和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拓展冬奥景区全季全时全民旅游,实现奥运场馆四季运营。
此外,完成北京奥运博物馆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东北部地区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完工。
关键词4
——教育优先发展
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
一方面,开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支持单位和社区办托,扩大幼儿园托班试点规模,新增托位6000个。拓展学前教育资源布局,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幼儿园,巩固普及普惠发展成果。
出台中小学学位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深化“双减”工作,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加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联动。
另一方面,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改革,促进基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加快沙河、良乡高教园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5
——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坚定迈进。要系统推进、分区施策,狠抓一揽子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引导重大项目和优质资源要素优先布局。
针对城南地区,深入实施城南行动计划,丰台火车站交通枢纽实现建设进度过半,加快建设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数字医院、北京第四实验学校等项目,推进大兴市场路片区城市更新,高标准建设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
针对回天地区,加快推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落地,投用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基本完工,持续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
针对京西地区,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深化新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打造首钢科幻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王平地中海酒店、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怡和合作项目、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
针对平原新城,持续推进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龙泽站微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活力,加速高精尖产业集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针对生态涵养区,以持续提升生态涵养品质、加快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为重点,促进生态涵养区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总值与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的联动挂钩机制。围绕承接中心城区部分专项功能的疏解转移,推进平谷马坊等新市镇和怀柔杨宋等重点发展小城镇功能区建设,打造城镇体系的关键节点,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
关键词6
——高校毕业生就业
报告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好社保、转移支付、慈善等收入的调节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方面,抓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确保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完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全年新增参保创业单位不少于4万户,带动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0万个,加强青年就业援助。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
另一方面,制定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入股,建立技能人才市场化等级工资制,实施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发挥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等的指导作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
关键词7
——保障性住房
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扣“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提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其中提出,要加快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万套。
此外,报告还强调要确保首都经济安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关键词8
——老城整体保护
报告提出,要不断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立足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推进万宁桥、太庙、先农坛、永定门等中轴线遗产点保护修缮任务。推进路县故城、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基本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和“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建立急需保护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录。
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提升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智能化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推进书香京城建设,评选推介一批示范书店,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举办1.6万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
培育文化产业新增量,推动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项目投入运营,推进国家区块链可信数字版权生态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深入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5G+8K、AR、VR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9
——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报告提出,要深化交通综合治理,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道路网等多网融合发展,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2023年,北京将实施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加快17号线北段、12号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霍营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市郊铁路新城联络线(T3航站楼-大兴新城段)、东北环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研究扩大微中心建设试点范围,推进通密线电气化改造,加快构建“一干多支”的市域(郊)铁路主骨架。
建成安宁庄北路,实现顺黄路、长双路等开工,完成20项市级疏堵工程,优化调整65条公交线路。推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推进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推进超高速移动通信系统综合业务承载网建设应用,开展智慧停车建设,推进全市公共停车场动静态数据与MaaS平台共享,老旧信号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800处。
关键词10
——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报告提出,要保障首都公共卫生安全,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科学开展疫情监测评估,有效维护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转。
一方面,要推动新型疫苗、新药等科研成果的有效应用,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着重做好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防疫保障。
另一方面,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医疗救治、生活保障、心理疏导等服务供给,做好设施、人员、物资等资源供给储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拓展互联网医疗应用。强化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推出相关健康指引,广泛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此外,北京将加快制定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完善疾控网络,提升首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提升医疗救护设施配备。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