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疆域 富足 辽阔 盛世 古代

古代社会怎样才算盛世?疆域辽阔还是经济富足?其实标准只有一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4 16:48:03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一旦王朝建立,全国君民都会期待盛世的到来。可是五千年历史,真正能达到盛世的时期却不多,只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等,可以说寥寥无几。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国无战事,百姓富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臣子赢得身前身后名,百姓家中岁岁有余粮。这就是盛世的样子。

那么一个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确定是达到盛世呢?

其实标准只有一个:国家具备长期能够随时作战的军队。

看似只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要实现它,却没有那么简单,影响因素太多了,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就有不少。

第一个:英明的君主

俗话说得好,车无头不行。君王就是国家的车头,臣子是副手,只有明君贤臣存在,国家才能稳步发展,欣欣向荣。

看看宋朝就知道了,这是一个让人既惋惜又痛恨的朝代。

展开全文

惋惜的是,按照宋朝的实力,本该远迈汉唐才对,却因为君王无能成为了垫底的货色。

1.宋朝经济富裕,国家每年税收高达近亿两白银的价值,占当时全球GDP的二分之一,是世界魁首;

2.文化领域能人辈出,唐宋八大家,词人李清照等大才不计其数,文化昌盛;

3.吏治之上宰相寇准、开封府尹包拯都是流传千古的人物,还有其他忠义贤臣更是海量;

4.军队人数巅峰时期高达120万,远超历朝历代。

这样的实力,造就万国来朝的盛况并不难。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也是宋朝让人痛恨的原因:

宋朝君王太过无能,领先世界无数倍的财富没能强大国家,却购买大量的花鸟虫鱼,从千里之外运送,奢侈享受,劳民伤财。

也没有强化军队,却花费巨资给外敌大量战争赔款,屈膝求和;

清明的吏治被他弄得乌烟瘴气,一首摧毁。忠臣良将没有用武之地,大量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奸臣充斥朝堂。

君臣狼狈为奸,压榨百姓,肥了自己的腰包。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宋朝百姓起义的次数达到了四百多次,同样是前无古人的水准。

宋朝的百万军队这会儿就发挥作用了,充分表现出了什么叫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镇压国内百姓起义,他们百战百胜,摧枯拉朽,造就了不败的神话,广大民众只能在昏君奸臣的压榨下苟延残喘。

面对外敌入侵,宋朝的军队屡战屡败,所谓的百万军队就是一个笑话。

不过,根本原因没有出在军队本身上,他们的战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抗金名将岳飞北伐,军队作战勇猛,节节胜利,直捣黄龙就在眼前,奈何架不住昏君赵构和奸臣秦桧的掣肘。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眼看就能收复河山,就因为秦桧的挑拨和赵构阴暗心理的忌惮,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令箭将岳飞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自毁长城。北伐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宋朝的昏君奸臣们,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

大量的财富没能强国,用来给敌人赔款求和壮大对手;

蓬勃发展的文化没能树立宋朝应有的价值观,只能埋没于历史;

大量忠臣良将不能一展所长,成为了奸臣贪官上位的垫脚石;名将岳飞的冤杀就是最好的证明。想杀你都不需要理由,一句“莫须有”足够了。

君王昏庸无道,毫无强大国家誓死抗争的志向,一味的想着屈膝求和,朝政乌烟瘴气;

贪官污吏成为国家蛀虫,对军队后勤处处下手。

这样的君臣,直接造成了百万军队常败之君的局面。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宋朝被人任意欺凌,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宋朝具备太多达到盛世的条件,唯独缺少了一个英明的君主,盛世这个东西,宋朝人就只能在梦里看见了。

一个英明的君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条件,但一个国家能否达到盛世,这一个条件还不够。比如说汉武帝刘彻。

第二个:富足的百姓

刘彻,放在历朝历代的君王当中,他的英明神武都是排在前几的。

刘彻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一生都在用汉朝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国力和匈奴作战。

他做到了,匈奴被打疼了,打怕了,只能远遁漠北。

汉朝打出了一个天朝上国该有的气魄,打出了汉家煌煌天威,打出了汉人军队和百姓骨子里的铁血之气,尚武之风。

哪怕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仍然以汉人自居,因为汉朝是华夏民族的骄傲。

历朝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汉朝的军队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哪怕到了汉末群雄逐鹿的时候,内地中原乱成了一锅粥,外敌胡人也不能入侵中原丝毫,任何一个只是太守起家的诸侯,都足以吊打异族。

这就是汉朝的强势!

这种强势,正是汉武帝用一生当政,五十四年的时光,和匈奴浴血拼杀下,凝聚出的汉人风骨。

他的一生成就告诉了世人,什么叫做:

天朝上国,不受外辱!

可是强如汉武帝,也有他的悲伤和难过。

晚年的他,放眼望去,五十多年的战争,打空了国家数十年积攒的家底;国内青壮十不存一,剩下的全是眼神呆滞的老弱病残、孤儿寡母;

土地大片荒芜,饥荒席卷全国,百姓易子而食。

老百姓再次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叛乱起义此起彼伏。汉朝江山风雨飘摇,一个不慎就有倾覆之危。

面对此情此景,汉武帝对自己一生的功业也毫不后悔,哪怕人生再来一次,他还是会那么做。

匈奴不除,家国不安!

可是对于老百姓造成的创伤,也是实打实的,国力已经被彻底打空了,根本无法再次支撑战争。

百姓暴乱事小,可要是外敌在这个时候趁机再次攻来,如何抵挡?

国家虽有百战不殆的铁血战士,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哪怕再能打的军队,也得吃饭生存呀。

一旦交战,物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民生凋敝的现状,这些钱粮从哪里来?

没有粮饷,一旦开战,汉朝只会不战而败。

所以,为了国家安危,一向强势的汉武帝下了罪己诏,向全国百姓低头赔罪。

为了国家能够得到修养,作为英明的君主,这个低头,他心甘情愿。

只为富足百姓,恢复国力。

刘彻的决断是正确的,汉朝的衰败经历了汉武帝晚期、汉昭帝时期、汉宣帝前期三朝的修养,国力才能恢复。

要是在此修养期间,匈奴人攻来的话,汉朝的危险可想而知。

汉朝缺就缺在没有多余钱粮,百姓并不富足,所有的国力加起来,也只能打一场大型战争,根本没有后继之力。

如果汉朝有后世宋朝的那种经济实力,那么刘彻时期,汉朝的疆域,应该就能达到历史上的巅峰。可惜没有!

看起来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话题,可是细细分析下来,其实并不矛盾。

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得有英明的君主,自然就会有贤德的臣子,君臣一心治国,各行各业齐发展。

不管是朝中文武、军中将士,还是民间百姓,都能一展所长,国家定能快速发展,强盛壮大。

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让百姓富足起来,只有百姓富足了,家家有三五十年都消耗不完的钱粮,不愁吃喝,外敌入侵的时候,这些钱粮就是支持战争的军粮。

到时候君臣一心,三军将士用命,百姓支持,全国众志成城,自然无惧一切。

军队在外作战,百姓国内继续发展民生,哪怕战争打上三五十年,国力也会源源不断,不会出现枯竭的状况。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整个国家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国家有英明的君王,百姓有吃不完的粮,将士能够在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毫无顾忌,贤德的臣子能够一展所长。

做到这一切,国家才会具备长期随时能够作战的军队,达到这个标准,说明国家真正已经完全强盛起来,达到了盛世。

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每个盛世都达到了这个程度。

李世民和李隆基足够英明,所以手底下聚集了一帮能臣,君臣齐心达到了盛世;

朱棣更像是一个将军,不擅长治国理政,但他也足够英明,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听得进去话。

所以让擅长理政的儿子朱高炽长期监国,聚集了很多人才,国内百姓民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朱棣一心北征,抵御外敌,父子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国家很快强盛起来,成就了永乐盛世。

这三个盛世的到来,第一是有英明的君主治国,第二就是国家有较长一段时间发展富裕百姓,所以达到了盛世。

需要清醒谨慎的是,盛世的到来不容易,但是要毁灭却轻而易举,一个观念的偏差就有可能毁掉盛世,比如唐玄宗李隆基。

一手将唐朝带向巅峰,国家吏治清明,走马任姚崇更是人间佳话。也因为晚年的昏庸,将唐朝拉下了神坛:

1.偏听偏信不纳忠言,因为谗言一日诛杀三子,太过狠辣无情;

2.霸占儿媳杨玉环败坏伦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秀恩爱,降低了君主威严形象;

3.朝内任用杨国忠,导致朝堂乌烟瘴气,忠良死伤无数;

4.朝外重启节度使制度,重用安禄山、史思明等外地镇守的胡人将领,为唐朝埋下了诸侯割据的祸患,把国家带向了死路。真的是可悲又可叹!

盛世得来不易,应该时刻谨慎,这是责任也是态度,对于盛世,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加倍珍惜,国家才不至于行差踏错,我们的国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