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道 得名 热播 北京 同在

《情满九道弯》央视热播,九道弯胡同在北京哪里?又是因何得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4 15:28:03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央视八套正在热播《情满九道弯》,这是继《情满四合院》之后又一部关于老北京生活的热播剧。九道弯胡同在北京哪里?又是因何得名?其实这条胡同应该写作“九道湾”,电视剧做了艺术化处理,去掉了原有地名的三点水偏旁。这片区域就在北新桥路口的东南,其周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代这里还曾是一处重要的粮仓,被称为“新太仓”。近四十年前,九道湾被搬上过屏幕,成为北京胡同的“代言人”。

电视剧《情满九道弯》海报

1 纪录片中的九道湾

1984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35周年,由应小英担任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通过一位80岁的“老北京”的叙说,将他在这座古都里的所见所闻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这些“所见所闻,确系历史的真实,没有一丁点儿虚构”。九道湾在四十年前的样子,被这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下来。

“九道湾,听这个名儿就知道它不像一般胡同那样直直的。这儿小门小户大杂院多,住房拥挤,可是胡同里的事情却井井有条。”伴随着老人家的这段讲述,我们能够在画面中看到昔日胡同中排队买菜、打芝麻酱的居民,搭伴上下学的孩子,胡同里“遛娃”的家长,以及在自家院门前打扫卫生的大妈。“一清早儿,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老人们把家务管起来。退休的老人,各自在院里寻找自己的乐趣。”

彼时的北京城,还没有那么多私人小汽车,大家在胡同里的活动空间比较大,甚至在房前屋后还能看到小面积的绿化景观。笔者最近走访了九道湾周边的街巷,最为惊喜的一个发现,是这段近四十年前的影片中所拍摄的街巷格局,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街边绿化也得以保存到了今天。视频中四合院门口的小松树,如今已经有数米之高了,路北侧的几棵大杨树也依旧完好如初。笔者沿街遇到了聚在一起聊天儿的街坊,向他们问及这部纪录片以及片中的内容时,老街坊们都说知道,有的人还认出了片中卖菜的老大爷。

四十年的沧海桑田改变了很多,不过九道湾周边的格局没有太多变化,还是曲径通幽。笔者骑着车竟迷了路,不禁感慨这九道湾真的是像迷宫一般。“原先的四合院成了大杂院,原先的大杂院,东搭一个厨房,西搭一间小屋,院里只剩下走人的‘夹条儿’了。”片中所说的大杂院主要形成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那时很多居民开始在院子里搭建地震棚,后来有些就渐渐成了小房子。最终你盖一间,我也盖一间,住房紧张的问题稍微得到了缓解,但院子里的公共空间却几乎被占尽了,原本整洁的四合院变得满满当当,快到了没有地方下脚的境地。“九道湾,好多人家都这样,不缺钱花,有成套家具,有电器设备,就是缺房子!老街旧邻们说,如今这大杂院、这小胡同有点儿盛不下咱们咯!”片子的结尾讲出了胡同住房难的问题,也为后面讲述环境整治的内容做了一个铺垫。

展开全文

九道湾地区没有规模比较大的宅院,而以小门小户居多,这和它的发展历史有很大关系。

九道湾社区四十年今昔对比

2 昔日粮仓踪迹难觅

翻开明代北京城的平面图,是找不到九道湾这个地名的,相应的位置上标注着“新太仓”三个字。说起这个地名,住在周边的居民并不陌生,九道湾胡同向东不远,一条南北向、几乎贯穿了整个街区的胡同,至今还被称为新太仓胡同,在胡同的北口,前几年还修建了一座仿古式的牌楼,上书“新太仓”三个大字,喻示着其周边街区所承载的一段历史往事。

除此之外,在九道湾的西侧还有一条名为“西仓门”的胡同,再加上其南侧东四十四条曾经用过“新太仓南门”的地名,我们就能够在现代地图上隐约勾勒出这座昔日粮仓大致的范围:北至石雀胡同,南迄东四十四条,东到北沟沿胡同,西达板桥胡同(清代名为永宁寺胡同,以该胡同北口路西一座“古刹永宁禅林”而得名)。

单从一个“新”字我们就能看出这座粮仓的历史相对来讲没有那么悠久。与之相对的“旧太仓”,位于其东南方,朝阳门内大街路北,即元代的太庙旧址北侧。元大都时期这里即为粮仓,其功能多半和元太庙的祭祀有关联。新太仓建设完毕后,这座太仓便被冠以“旧太仓”的名字了。到了清代,旧太仓内修筑了三道墙,将一个大仓库基本平均划分为四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区域。其中最靠东和最靠西的两部分,分别被命名为南新仓和富新仓,并分别在围墙开有仓门。中间的两个部分,靠东的沿用了原有旧太仓的名称,仓门开在围墙的南侧,西边的则被命名为兴平仓,仓门开在了北侧。

笔者利用成图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拼凑出了这座仓库的样貌,并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对仓库的围墙以及内部的水道网做了勾勒。说起这些水道,其功能主要是负责雨季的排水。粮仓最怕的就是潮湿,因此在雨水充足甚至是过量的季节,及时排掉存蓄下来的积水,对于粮食的保管至关重要。不仅是旧太仓,位于其北侧的海运仓和北新仓(利用元大都的崇仁行用库改建而来)院内,也同样是沟渠遍布。明代的新太仓内也应该有类似的排水沟渠,甚至直到今天原新太仓旧址东墙附近的胡同还被命名为“北沟沿”胡同。

到了清代,新太仓不再作为仓库使用并对百姓开放,人们便纷纷进入到旧有的仓房,沿着这些沟渠,在空地上修盖住房。从乾隆时期保存完好的仓库平面图来看,可供人们搭盖住房的区域不是很宽裕,因此在这一区域里没有大型住宅院落出现。

这也就为我们解释了上文提到的九道湾街巷的布局特点。不仅这里,附近诸如新太仓二巷等胡同,也都是弯弯曲曲的造型。之所以拐弯比较多,极有可能是古仓房院落中排水沟渠走向造成的。沟渠虽然已经填平,但其原有的布局却以如今这些曲折的街巷得以体现。清初新太仓不再作为仓库使用,原有的粮仓外墙、仓房、沟渠、仓门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踪迹难觅了,但难得的是这一带的城市肌理仍然保存较好,原有仓库的四至尚比较清晰。

3 北新桥的桥在哪里

一提起北新桥,人们便会想到簋街、雍和宫、锁龙井……不过,一个重要问题是:北新桥的桥在哪里?

从北新桥地铁站C口出来,正对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石雀胡同。这条胡同的特别之处在于很多人容易把它的读音读错,只有长期生活在这一带的老北京,或是对北京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知道怎么读。这里面的“雀”字,发音是“巧”,而不是“确”。这和老北京称麻雀为“家雀(音巧)儿”是一个道理。这么解释,并不是说该胡同的得名和一只石头雕刻成的麻雀有关,实际上“石雀”其实是“石桥”的讹传,也就是说该胡同的本名应该是“石桥胡同”,这在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得到印证。而这里所说的石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新桥。笔者认为该胡同当年是正对着北新桥的,而且这座桥所呈的走向,应该是东西向的。

乾隆京城全图中北新桥周边已经没有任何河道或桥体的标注,这说明至少在乾隆年间,北新桥已经无存,而仅仅剩下地名了。据一些老人的口述回忆记载,清末北新桥东北把角儿的精忠庙前,还有一些桥墩构件遗存,但究竟是否为北新桥的遗存,有待考证。不过,从周边的地名如九道湾、板桥胡同等来看,这一区域的确存在过沟渠,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太仓的排水通道。

在石雀胡同的南侧,还有一条板桥胡同,这里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在北新桥南侧,曾经还有过一座木板桥,这座木板桥应该是架设在新太仓的排水渠上的。从新太仓东侧有“北沟沿”的名称来看,仓库东侧有一条排水渠,是否可以猜测当年在西墙附近也有一道南北向的水渠,然后先在上面架设了一座木板桥,随着使用频率日增,桥梁的磨损程度逐渐加大,于是在板桥的北面新建了一座石桥,于是“北面新建的石桥”,到后来也就成为了“北新桥”。

北新桥路口东北角精忠庙里的一口水井,总能成为老北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锁龙井。

传说在建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使得这里成为一片苦海。于是刘伯温设计擒获蛟龙,并把它锁在一座桥旁的海眼里。蛟龙问刘伯温什么时候可以把它放出来?刘伯温回答道:“你就盼着这座桥什么时候旧了,你就能出来了。”然后刘伯温将这座桥命名为北新桥,意味着这座桥永远都不会“旧”,蛟龙也就不能再出来兴风作浪了。实际上,牵头规划建设北京城的是刘秉忠,并不是刘伯温,不过后者名气大,民间故事附会一下。

北新桥一带的商业老字号引人关注,东侧的簋街是一处美食天堂,南侧路东吴裕泰、稻香村、天福号,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延续了几百年的繁华。当年作为粮仓使用的九道湾、新太仓,如今周边仍然充满着人间烟火气,这也算得上是历史的一个巧合吧。

这里峡谷“九道湾”

郭冠荣

除了北新桥的九道湾,北京还有多个叫九道湾的地方,在京城东北方向距离东直门88公里的密云区石城镇,就有一个九道湾。相同之处是地形都是弯弯曲曲的,不同的是,密云的这个九道湾是个峡谷,峡谷中有河,风光十分秀美。

说到九道湾峡谷,首先要提到云蒙山。云蒙山是北京地区的名山,呈南北走向,山体庞大且险峻异常,形成年代距今已有1.23亿年,跨越密云、怀柔两区,主峰“小西天”位于密云区西部的石城镇,海拔高1414.7米。因为众多景观与黄山非常相似,也称“北方小黄山”,是京北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鬼谷子曾在此山中修身养性,观天象、思天下,并传授兵法给孙膑、庞涓等徒弟,山上还有孙膑庙、鬼谷子山寨等遗址。

九道湾峡谷是云蒙山自然形成的一处较大峡谷,为东西走向,东起密云水库,西至云蒙山主峰,北靠双石控山,南倚斑马山。四周群山耸立,九道湾河蜿蜒其间。峡谷内植被丰富,奇峰幽洞,苍松翠柏,潭深瀑急,尤其以怪石居多,如龟蛙石、脚印石、卧龙石、令箭石、夫妻石、锁溪石、福石、神石等等,有的惟妙惟肖,有的嶙峋起伏,有的孤傲独立,每个都如刀削斧凿一般,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作。

密云一带自古战乱频发。明代时为了加强京师北部的防御在此修筑长城。明长城穿越九道湾峡口而过,在其北侧有一个著名关口,叫鹿皮关,南侧则修建了五座敌楼。鹿皮关距离九道湾峡口处不足5公里,东西两侧为陡峭的山峰,长城依山势而建,从两山的顶部直插谷底,谷底为波涛汹涌的白河,是密云水库的两大水源之一。关口就建在白河西岸,河上架巨木为闸、岸边砌毛石为墙。关门较小,仅容一人一骑通过,易守难攻。这是古人巧妙利用地形以御敌的典型方法。远远望去,东西两侧悬崖峭壁上纹路纵横,色彩斑驳如鹿皮,因而得名“鹿皮关”。1971年,在鹿皮关外北侧的白河上,修建了一座东西长达百米的拱式大桥,因靠近鹿皮关而称“大关桥”。

南侧五座敌楼距离九道湾峡口处约两公里。五座敌楼建于山峰险峻之处,遥相呼应,因此得名“五座楼”。最高处的五号敌楼海拔九百余米,周边地势非常险峻,其靠外一侧均为悬崖绝壁。虽是长城,却不见敌楼之间有高大的城墙连接。原来这里根本不用建城墙,长城外侧陡峭的悬崖就像一道城墙,可以阻挡千军万马。五座楼也成了密云长城的独特风景。

九道湾所在地区还是平北著名的革命老区,附近分布着对家河、水川、小梁子、大涧、化水峪、莲花瓣、二道沟等十余个自然村。1938年冀东大暴动后,为开展冀热察区的抗日斗争,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华北”三位一体战略任务。八路军曾两次试图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根据地,均未成功。直到1940年春,八路军晋察军区第十团在团长白乙化率领下进入云蒙山,开辟丰滦密根据地,率先来到峡谷内的对家河村,抗日的烽火第一次在九道湾点燃。八路军与当地百姓一起,依靠山深林密的绝佳地形,迅速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

丰滦密三县联合政府办公场所也隐蔽于九道湾附近的山中。1941年冬天,伪满和华北日伪军在丰滦密根据地疯狂实施“三光”政策,制造了东西、南北各长约120里的“无人区”,九道湾就在核心地带,生存环境非常艰苦,斗争非常严酷。九道湾附近村庄的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与抗日队伍团结一心,广泛开展起了游击战、麻雀战,灵活有效地打击来犯之敌。

抗日队伍隐藏在深山里,没有房屋就住山洞和长城楼子,没有粮食就挖野菜、剥树皮,坚决执行党的“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指示。当地群众在山头插上“消息树”,白天情况紧急时,将消息树向敌人来的方向放倒,放哨的人远远就会看到。这些消息树被称为“树电话”,都设在又高又陡的山上,敌人恨透了但也无可奈何。

1942年4月,日伪军在云蒙山制造了震惊平北的臭水坑惨案,丰滦密联合政府沈爽县长壮烈牺牲,这令抗日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不久后,地雷的制造方法传入九道湾地区,当地军民广泛开展地雷战,在河岸边、土路上、石头下和院门边埋设地雷,效果奇佳。大家还根据山势地形,用上了踏雷、拉雷、串雷、子母雷、天女散花雷、水雷等各式各样的地雷,埋雷方法更是花样迭出、虚实莫测,使敌人吃尽了苦头。直到1948年底密云解放,九道湾地区的百姓才当家做了主人。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九道湾附近很多自然村搬离了深山区。

九道湾是云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地带,1995年被开发成为景区,即“九道湾大峡谷”,为国家AA级自然风景区,峡谷全长6.6公里,宽0.5公里,峡谷弯曲九道,包括月牙山、龟蛙石、叠水洞、奇凉界、王母浴池、清心瀑等78处天然景观。近些年,九道湾附近很多村民搞起了旅游,开起了农家乐,他们待人诚恳、厚道热情,再加上山水如画,备受京津市民青睐,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好去处。密云的“九道湾”与北京城的“九道湾”遥相呼应,前者坐拥山水清幽,后者地处繁华闹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原标题:九道湾的粮仓记忆)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杨征 郭冠荣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