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77期),原题为《珠江水正暖》。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当家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2月21日,广州琶洲CBD建筑群
广州番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埃安”)的智能化工厂内,研发人员正对一款跑车进行测试。这款自主研发的纯电超级跑车,百公里加速仅需1.9秒。
佛山顺德,赛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意信息”)展厅内的工业互联网示范线,信息流从销售接单直接传递到整个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十几道工序实现无人操作,仅用5分钟,一个精美的相框出炉。
岭南春早,潮涌珠江。《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广东的企业、工厂、商圈调研期间,到处都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蓬勃力量。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当家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再造一个新广东”
卢宇聪是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和”)董事长,1月28日他以企业家的身份参加了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确实备受鼓舞,第二天我们公司开工大会,我也对公司上下传达了信心。”卢宇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万和2023年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两位数增长。
兔年首个工作日,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是中国的制造业重镇,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实力强大,也是国内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22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2万亿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第一。
业内专家认为,过去40多年,广东在制造业数量积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正处于“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质的突破还处在酝酿期”的阶段。
“唯有通过质的提升、新的突破和发展突围,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质的大幅提升实现量的持续再增长,才能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导向的发展和赶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表示。
“我们每家企业领先多一点,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在全球价值链上有所攀升。”省领导的发言令卢宇聪印象深刻。2022年,受疫情以及消费需求缩减等影响,万和总体经营规模略有下滑,但通过夯实根基,强化内部管理,公司整体经营质量有所提高,利润和效率均得到大幅增长。
万和原有员工1500余人,在完成智能化改造后,员工减少到800人,但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30%。在机械臂的操控下,一个燃气热水器的外壳7秒就能生产完毕。
万和的发展是广东经营主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采访中,《瞭望东方周刊》注意到,苦练内功已成为众多广东企业的口头禅。
在佛山顺德格兰仕车间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正在忙碌,这家疫情期间产品出口迎来暴增的企业,其数智化生产设备几乎全部都是自主研发。
在广州市黄埔区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基创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规模化生产已经实现。作为组成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膜电极技术曾严重依赖国外。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努力攻关,使国产化替代取得较大进展。鸿基创能便是国内实现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根本出路,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改革、开放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王廷惠说。
数字化赋能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直是跑步前进,但作为制造业企业,不进则退。你可以是跑,也可以是快走,甚至是慢走,但方向就应该是往前。”粤海中粤(中山)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中粤”)董事长陈国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陈国基在公司成立的1989年加入粤海中粤,34年来历经了技术员、生产、销售等岗位,见证了被“卡脖子”、技术创新、产值突破、公司扩张,也经历了疫情影响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陈国基看来,过去的一年是“在艰难中做出成绩”的一年。“在成本增加,行业产能过剩、需求放缓和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实现营收16亿元,利润翻番。”陈国基介绍,2022年公司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投入研发费用5012万元,建成数字化示范车间。
粤海中粤是中山5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之一,但另一方面,“我们有近8万家工业企业,巨头、头部企业则相对较少”,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罗绮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截至2022年底,中山一共有2200多家企业完成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23年的目标是新推动5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当前,中国制造业开始从制造进入创造的历史新阶段。在对工厂进行智能化升级之外,万和正进行数字化的全面改造,并联合上下游供应链开展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训。”卢宇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世界首座精密金属加工“灯塔工厂”,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与众多传统制造企业相比,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量产爬坡速度提升50%、成本节省30%。
在深圳,像这样的智能制造企业还有很多。3月3日,深圳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举行。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的深圳,正瞄准制造业数字化新风向,全面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到2025年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
广东省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赛意信息副总裁刘伟超见证了过去近30年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刘伟超1998年加入美的集团,负责公司的信息化工作,2005年赛意信息成立,与华为、阿里、腾讯、西门子等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合作。“近几年,不论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大家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在赛意信息佛山顺德研发总部,刘伟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位于佛山顺德的小熊电器是赛意信息的客户之一,赛意信息为小熊电器打通了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财务等全链路管理,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闭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打造了家电行业数字化标杆。
据了解,目前赛意信息已面向通信、电子、家电、家居等23个重点行业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营销、大数据、供应链管理、财务共享、传感器等领域。
赛意信息顺德研发总部展厅内的数字化示范线(赛意信息供图)
刘伟超透露,为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2023年,赛意信息将在华南、华东地区,针对重点行业,帮扶10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落地数字化转型最优路径,帮助企业“更敢转,更好转”。同时,将重点开拓海外市场。“伴随着中国制造产品和服务出海,软件服务也必然跟着走出去,帮助全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刘伟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邹能基认为,智能化数字化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现在整个制造业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的更新换代也会越来越快,数智化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一环”。
“当前,广东现代轻工纺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均属于体量规模庞大、亟须转型升级的传统优势产业。这既是广东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路径。”工信部电子五所副所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特邀专家王勇说。
创新型经济
机械臂上下挥舞,手机“遥控”工厂定制化生产汽车、60秒下线一台电动汽车、工厂太阳能屋顶可满足工厂满负荷耗电量的25%……在广汽埃安智能生产车间里,产业图景十分清晰。
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透露,2022年公司实现27.1万辆销量,稳居行业前三。2023年,广汽埃安将加速国际化战略的规划,正式进军海外市场。并通过AION+Hyper双品牌矩阵的打造,力争完成50万辆的销量目标。
作为“链主”企业,在广汽埃安的带动下,番禺汽车产业链已形成超过40家的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项目,基本建立了“三电”齐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助推广州汽车全链企业协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9年投产,2020年就有10万片的膜电极出货,2021年更是出货超过了100万片。对于我们燃料电池行业来说,一年做到100万片,整个行业就有信心了”。鸿基创能公共关系总监胡匡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膜电极被誉为燃料电池的“芯片”,鸿基创能可以为国内外燃料电池厂商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膜电极核心组件,从而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目前,鸿基创能已和国内外超过100家燃料电池电堆客户建立了合作,配套的车型包括燃料电池客车、燃料电池厢式车、燃料电池重卡等。投产至今,鸿基创能膜电极已完成超过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装车并投入使用,总运行里程累计超过5000万公里。
何谓“高质”和“高量”?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林江认为,区别就在于附加价值上:“传统产业附加值不高,需要通过规模生产增加利润。而定制性、个性化的新兴产业则以质取胜。典型的例子就是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2022年卖出将近200万辆新能源车,小鹏汽车、广汽埃安在短短的时间就已经实现千亿元的估值,这些新产业是广东的未来产业,也是中国未来的创新型经济代表。
除此之外,广东的生物制药也涌现了一大批细分领域的核心龙头,而一些新的独角兽企业也将成长为未来新势力。
近日,“福布斯中国2022新晋独角兽榜单”公布,2022年中国共有368家企业入围,比上年新增74家。其中,广东省创造的独角兽占到了新增总数的1/4,超过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从广东入榜企业来看,包括广汽埃安、中芯种业、如祺出行、欣旺达汽车电池、广东高景等等,均处于新能源、清洁技术、医药、生命科学以及加密技术等新兴领域,体现了广东新兴技术产业的踊跃创新。
航拍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蝉联全球第二位,大湾区良好的创新生态已然形成。
“广东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加大科研投入、集聚创新人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优势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3月2日,广东省举行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助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发布首批政策“大礼包”,提出打好高质量发展第一波政策“组合拳”,激发1600万户经营主体“拼经济”活力。
“制造业当家”的珠三角,正加速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 贇
制作:郭赛玲、史佳庆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