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鲁班是中国最早的木匠,也是最巧的木匠,现在的木匠都把鲁班当祖师爷来敬奉。
当时有个国君要盖一座大宫殿,听说鲁班是天下闻名的能工巧匠,就下了一道命令叫鲁班来主持建造。鲁班带着他的三十六个大徒弟、七十二个小徒弟来到都城。大家一口气干了九九八十一天,各方面都基本做好了,定于八月初八黄道吉日竖柱上梁。
八月初七搭架时,鲁班发现一个粗心的小徒弟把一根柱子做短了一尺三。第二天就要上梁庆贺,重做已经来不及了,鲁班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愁得饭也吃不下。
展开全文
鲁班怎能不急呢,谁不知道木匠怕短。绳子短了可以接成长的,钉子短了可以再打长一点,木头短了一寸两寸,你怎么接呀?盖房子竖柱上梁,特别忌讳一个“短”字。梁头短了,就说“天宽”;柱子短了,就说“下欠”。而这“下欠”的事偏偏出在鲁班自己身上,时间又紧,真是火烧眉毛。
于是,鲁班回来找娘子,说:“娘子,你平时点子最多,这件事能想想办法么?”
鲁娘子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来,两个人商量了好长时间,愁得一夜都没睡好。
大殿里响了三通鼓,已到五更的时候,国君要上朝了。鲁娘子听到鼓声,一下子开了窍,她急忙推了一下身边的鲁班说:“有了,有了!桌子不稳可以用小石头垫着;柱子短了,就不能拿大石头热着么?何不将错就错,把整排柱子都锯短就不能拿天石头型看么?何不将错就错,把整排柱子都锯短一尺三,打上些大小一样的石墩垫着,又好看,又牢实。”
鲁班听了,高兴得一骨碌翻下床,赶紧叫起一帮徒弟,锯柱子,打石墩,忙成一片。等到午时立柱上梁的时刻,统一尺寸的柱子、石墩都准备妥当了。
大殿建好后,国君跑来一看,见柱子下的石墩非常好看,很高兴地问鲁班:“这些石墩叫什么?”鲁班顺口说:这叫‘石鼓’。’
后来再盖大殿时,就是柱子不短,人们也要故意锯短一尺三,下面放石鼓。
石鼓的事后来广为流传,百姓盖房时也要在柱子下垫上打磨好的石头,百姓们把这些垫在柱子下的石头叫作“柱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