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伟、陈达飞、李欣越(赵 伟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
报告要点
继硅谷银行(SVB)之后,瑞信银行(CS)也步其后尘,走向终结。前者是美国第十六大银行,后者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两者相继破产,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还是各有其特殊性?市场关注的是:“谁是下一个”?
热点思考: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
瑞信破产的本质原因是战略转型的失败,表现为经营业绩的下滑和声誉受损。2022年,瑞信营收规模大幅下滑18%,净亏损73亿瑞郎。分业务来看,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瑞郎、1.0亿瑞郎、9.9亿瑞郎和0.3亿瑞郎。其中,投行业务是亏损的主要来源。
瑞信和硅谷银行破产都属于个体经营风险,是两个独立事件,但共性是:全球加息背景下的高融资成本和恐慌情绪的传染加剧了流动性冲击。瑞信和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差异较大。与瑞信不同的是,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是激进的资产策略和特殊的负债结构,其中,后者才是根本原因:未被保险的存款占比高达92%,这加剧了储户的挤兑。
近期金融风险事件暂未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硅谷银行和瑞信银行破产的原因在美国和欧洲都不具有代表性,现有处置方案使其外溢效应有限。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相较2008年之前明显抬升,财务数据依然稳健。市场恐慌情绪正在企稳。 后续重点关注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和资产端的“企业-商业地产-中小银行”风险链条。
本周报告精选
精选一:美国地产风险有多大?在哪里?
地产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地产下行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联储的12次加息周期都对应着地产景气的回落,其中8次经济都出现了“硬着陆”。2022年3月加息以来,美国地产销售、建设、房价等均显著下滑,短期内或仍有下行压力。但与2008年不同的是,本次脆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商业地产领域,而非住宅地产。
住宅地产供需紧平衡,居民债务违约风险较低。需求端,随着抵押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的上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已下降。供给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住宅地产投资开支长期不足,导致住宅库存下降,空置率低,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的格局。债务视角看,美国居民长期去杠杆,宏观杠杆率及家庭负债率均好于金融危机之前。
商业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关注企业按揭贷款风险对中小银行的传导。美国商业地产以办公、商场、酒店等为主,企业是商业地产的主要需求方。需求端,美国企业现金流、收入预期持续下降,杠杆率偏高,现场办公需求远未恢复,持续压制商业地产的新增需求。供给端,疫情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供给增速偏高,空置率上升。从债务视角来看,小型银行对商业地产的风险敞口更大,现金储备也明显回落。需关注商业地产违约风险对中小银行的冲击。
精选二: 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快速扩表,硅谷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资产端策略,约70%新增资产均投向以美债为主的AFS和以MBS为主的HTM。 货币政策的大反转使该类资产出现大幅的浮亏,其中,AFS亏约25亿,HTM亏约150亿。随着融资环境的收紧,硅谷银行客户企业纷纷提取存款。 准备金不足的硅谷银行被迫出售美债兑现浮亏,引发市场恐慌。
展开全文
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美联储加快紧缩的风险下降,但转向可能性较低。硅谷银行体量不大、同业业务少,溢出效应有限。 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 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通胀粘性下,前期过度下修的加息预期或有反复。
下一步,美联储需要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或加剧短端利率定价的波动,进一步抬升期限利差倒挂幅度。提示关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部分金融市场弱质环节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以及MBS资产重估风险、非银金融机构资产错配风险、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收益债违约风险等。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正文
继硅谷银行(SVB)之后,瑞信银行(CS)也步其后尘,走向终结。前者是美国第十六大银行,后者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两者相继破产,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还是各有其特殊性?市场关注的是:“谁是下一个”?
一、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
一问:瑞信事件的缘起、经过?硅谷银行破产是“催化剂”,财务造假是“临门一脚”
瑞信破产的核心是战略转型的失败。在投行业务接连暴雷后,瑞信声誉大幅受损,导致其经营持续亏损、客户资产快速流出。2022年瑞信营收规模大幅下滑18%,净亏损73亿瑞郎。分业务来看,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瑞郎、1.0亿瑞郎、9.9亿瑞郎和0.3亿瑞郎; 投行业务是其亏损的主要来源。2021年3月,瑞信投行接连遭遇Archegos爆仓、Greensill破产等事件冲击;2022年的客户信息暴露丑闻及暴露出的洗钱等违法活动更是“重创”其声誉。 声誉受损导致投行业务规模快速萎缩,财管等资金也大幅流出。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加剧了市场对瑞信风险的担忧,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财务造假则直接引爆了市场的恐慌。2023年1月,瑞士信贷发行50亿美元新债,同时获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注资41亿美元重组;市场对其担忧小幅缓解,瑞信股价窄幅震荡,而其信用违约互换价差则一度由2022年底的442.4bp走低至2023年3月8日的231.5bp。3月9日,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让市场再度聚焦银行业风险,瑞信CDS在3个交易日内大幅上行162bp。与此同时,3月14日瑞信表示21、22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3月15日沙特国家银行称“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直接引爆市场恐慌情绪,瑞信股价大幅走低、CDS飙升。
3月19日, 在瑞士央行和FINMA的主导下,UBS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信全部股份;收购方案公布后,市场恐慌情绪边际缓解。瑞士信贷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为避免其破产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瑞士监管方果断出手,主导了UBS对瑞信的收购。收购方案中,UBS出价30亿瑞郎收购全部瑞信股份,158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被全部减计。方案出台后,欧洲银行股指数阶段性企稳,欧洲斯托克600银行价格指数在随后2个交易日内大幅反弹5.11%;但债权资产先于股权资产“清零”引发市场担忧,AT1债券价格暴跌。
二问:瑞信与硅谷银行的异同?独立事件,加息周期下高融资成本和恐慌情绪均有助推
从背后原因来看,瑞信问题的本质经营失败和声誉受损,硅谷银行则是市场流动性持续收紧下流动性问题的暴露;二者并无内在联系。瑞信的问题由来已久,2020年以来,瑞信的股价即持续跑输欧洲银行板块;其问题的内核在于接连丑闻冲击下瑞信声誉遭遇了不可逆的损伤,流动性环境的收紧仅仅有所催化。而硅谷银行的问题则完全由当下流动性环境持续收紧所致。2022年Q1以来,硅谷银行客户资金不断流出,总存款大幅减少250亿美元,而其现金在大幅减少102亿美元后仅剩138亿美元,被迫抛售美债兑现浮亏。
从解决方案看,监管结构的处理方式也差异较大;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瑞信,瑞士监管方主导了重组方案使其被并购,而对于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美国监管方则任由其破产。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瑞信的总资产规模高达5764亿美元,远高于硅谷银行的2118亿美元;同时,瑞信大量52%的负债均为同业存单、债券等,向同业的溢出风险更是远高于负债端以存款为主的硅谷银行。 问题暴露后,瑞士央行与FINMA快速主导了瑞信的重组;相较3月17日收盘,瑞信股权投资者、AT1投资者分别承受了44亿瑞郎和158亿瑞郎的损失。 而对风险溢出效应较低的硅谷银行,美国监管方则并未任其破产、未直接救济。
虽然两起事件相对独立,但均显露了恐慌情绪与高利率环境下银行体系部分环节的脆弱性。截至2022年底,瑞信、硅谷银行一级普通股资本充足率分别高达14.1%和12.1%,均相对健康,但风险则突如其来。 一方面,市场信心的缺失往往会加速风险的暴露。在2022年10月三季报暴雷后,瑞信的银行存款大幅流失,单4季度即减少1244亿美元;硅谷银行在3月8日的资产出售与再融资公告同样引发了市场的挤兑。 另一方面,负债端融资成本的不断抬升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高利率环境也使得商业银行在面临风险时脆弱性更高。
三问:会否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系统性风险或相对可控,中小银行值得关注
欧洲系统性重要银行经营状况尚可,瑞信问题是个例、并不普遍。瑞信的溢出风险相对可控,直接损失主要由基金承担;AT1问题有其特殊性,情绪修复后传染或将结束。 1)2022年,仅瑞信ROE出现大幅下滑,其他欧洲系统性重要银行的ROE仍相对健康;存款流失下,瑞信流动性覆盖率由192%骤降至144%,而其他银行均相对稳健; 2)相对2022年末,瑞信事件的直接受损者主要有安联保险及先锋、黑石等资产公司, 其他机构对瑞信的风险敞口相对有限;3)AT1事件有其特殊性:i)其触发机制为永久减计;ii)其为系统性重要银行,FINMA主导重组时无需债权人同意;iii)瑞士监管方案中未标明清偿顺序。
当下欧美银行底层资产则相对健康、资本充足率有显著提升、金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目前系统性风险或相对可控。1)历史回溯来看,银行倒闭潮多为底层资产的风险暴露。如1933年的倒闭潮,问题资产多为用于加杠杆投资股市的居民贷款;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中,问题资产多为能源企业贷款;2008年金融危机中问题资产多为次级贷款;而当下欧美银行底层资产仍相对健康; 2)2008年以来,随着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趋严、《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进, 欧美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抬升; 3)风险事件发生后,从彭博金融市场条件指数、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压力指数等指标来看, 金融环境仍相对比较宽松。
但是,金融风险的传染往往是非线性的,恐慌情绪或将加速部分脆弱环节的风险暴露,中小银行或“首当其冲”。当下,货币市场的隔夜逆回购利率高达4.8%,对居民存款吸引力显著增强。部分中小型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存款快速下降的情况;罗素3000成分股的236家银行中,已有25家中小型银行存款较去年同比下滑超过10%,其中4家已超过20%。 资产端,小型银行现金及等价物的资产占比仅为6.1%,存款下滑一旦失速,较低的现金及超额准备金,或使这类银行被迫出售AFS与HTM兑现浮亏。当下,从FHLB债券发行量、美联储贴现窗口、BTFP使用量来看,已有不少中小银行在承受高融资成本下“苟延残喘”。
二、 风险提示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2.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总需求的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重启或继续推升全球大宗商品总需求。
3. 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性劳动短缺的情况下,美欧2023年仍面临超额工资通胀压力。
赵伟丨证伪“不衰退”:美国经济,这次不一样?
赵伟:美国超额储蓄还能支撑消费吗?
赵伟丨2023年两会精神学习:“新”周期“新”起点
赵伟:美联储会上调通胀目标吗?
赵伟:地方财政预算,透露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