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药 蜜饯 抽检 上榜 染色

3·15食品抽检年度盘点:“染色”蜜饯、“增香”奶粉、“禁药”蜂蜜等多次上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4 06:29: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按:3·15“投诉曝光”专题是由消费者报道、时代周报共同推出的315特别专题,旨在以消费观察报告、行业数据报道、投诉监督报道等引导消费领域积极行动,让消费更放心。

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2023年纷至沓来,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在“食”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警示的食安问题?

2023年2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自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公布的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监督抽检信息,对不合格产品的种类、原因、来源、品牌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抽检发现不合格食品155批次,涉及27大类,其中水果制品不合格批次最多;从项目看,菌落总数、过氧化值、苋菜红、霉菌不合格情况最为突出。

抽检发现不合格食品的来源中,线下渠道高于线上渠道。品牌方面,嚼士山庄、上都王爷、茱莉斯、周公山、联新旺等上榜次数较多。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抽检8895批次,总体合格率98.3%

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抽检食品及其相关产品8895批次,不合格食品155批次,整体合格率高达98.3%。

与2021年对比,全年抽检总批次同比下降52.3%(2021年抽检18651批次,不合格394批次,合格率为97.9%)。

展开全文

根据抽检数据公布月份的不同,4月公布的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有47批次,而2月、3月、10月均未公布。

水果制品色素超标最常见

2022年,全年抽检涵盖了粮食加工品、食用农产品、食糖等32种不同类别的食品。当中以水果制品24批次占据不合格“榜首”,占比15.5%。其他“重灾区”包括方便食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水产制品等。

水果制品通常是指以水果和/或水果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过各种加工工艺和方法制成的如蜜饯、水果干制品和果酱等。

抽检数据显示,2022年最高频的不合格水果制品为“乌梅”“李果”,分别有7批次、4批次,两者约占不合格水果制品的一半,不合格最主要的原因是超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例如亮蓝、苋菜红、胭脂红等。

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均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如果长期摄入人工合成着色剂超标的食品,则存在健康隐患风险。其中,长期摄入亮蓝、苋菜红、胭脂红超标的食品,存在致畸、致癌的风险;如果长期摄入日落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风疹、荨麻疹、腹泻、小儿多动症;如果长期摄入柠檬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等造成损害。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等含量均作了限量规定,青凉果类蜜饯产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分别为0.025g/kg、0.1g/kg、0.1g/kg、0.05g/kg、0.05g/kg。

本刊整理数据发现,标称由“揭西县盛华园食品厂”生产的两批次乌梅“染色最狠”,单种色素最高超标十多倍,相同色泽着色剂混用时也远远超标。

其中一批次嚼士山庄天山乌梅(2021/10/7)不合格涉及6个项目,检出亮蓝0.22g/kg、苋菜红0.78g/kg、胭脂红0.11g/kg、日落黄0.18g/kg、柠檬黄0.11g/kg、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17.8(标准值≤1),另一批次天山乌梅(2021/11/9)不合格同样涉及多项,检出亮蓝0.11g/kg、苋菜红0.78g/kg、日落黄0.18g/kg、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红色)16.0(标准值≤1)、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黄色)2.20(标准值≤1)。

事实上,不仅是蜜饯凉果、水果罐头,颜色鲜艳的饮料、零食等都会使用色素,只要添加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就可以放心食用。需要提醒的是,经过加工后的水果制品,色泽不会过于鲜艳,要谨慎购买颜色过于鲜艳的产品。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蛋制品等5大类食品合格率达100%

在过去一年的抽检中,有5大类食品在抽检中的合格率为100%,未发现有不合格情况,包括蛋制品、速冻食品、糖果制品、特殊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不合格食品来自线下渠道较多

从抽检渠道来看,线下发现不合格食品的情况稍高于线上,其中线上有95批次不合格,线下有60批次不合格。

线下抽检到的不合格食品多来自超市、商店、百货及市场等,涉及沃尔玛、永辉超市、家乐福、华润万家、盒马鲜生、麦德龙等知名商超。线上则主要来自淘宝网、拼多多、天猫和京东。

菌落总数、过氧化值超标居多

此次抽检不合格项目涉及54项。从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看,不合格因素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重金属污染、检出非食用物质等6类问题。

其中,在不合格项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菌落总数”,有36次,其次为“过氧化值”,有14次,再为“苋菜红”,也有11次。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标称由重庆市尹华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尹华冷吃鸡翅香辣味(辐照食品)(2022/6/7)菌落总数超标较严重,同一批次产品菌落总数的5次检测结果分别为,2100000、1900000、1800000、2000000、1700000(单位:CFU/g),标准要求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高于100000CFU/g,且最多允许2次高于10000CFU/g。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用于说明产品是否已被氧化而变质。一般来说,过氧化值越高,其酸败程度越厉害。

标称由新疆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联新旺大黄油饼干过氧化值检出值为1.9g/100g,标准要求不得高于0.25g/100g,该批次饼干的过氧化值超标7.6倍。

不合格食品中比较典型的几种情况

在155批次不合格食品中,本刊梳理了违规添加中比较典型的几种情况。

1、1段奶粉中添加香兰素

香兰素是一种食用香料,由于香兰豆的香气有浓郁的牛奶香气,添加香兰素可以让奶粉闻起来更香,被指是为了抢夺孩子的“第一口奶”。对于0-6个月大的婴儿,如果适量饮用含有香兰素的奶粉,可能会导致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如果过量饮用含有香兰素的奶粉,甚至会对孩子的肾脏造成伤害。

因此,此阶段不建议饮用含有香兰素的奶粉。国家也明令禁止在0至6个月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添加任何食用香料。抽检发现,Nutribén、宝贝与我、澳优均有在1段奶粉中添加香兰素的情况,巧合的都是进口产品。

2、白酒中的甜味剂

由于添加的甜味剂属于人工合成非自身发酵物质,各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中均有规定“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实际上,按传统工艺酿出的酒本身就有甜味,这是因为酒中含有一定量的甜味物质,如高级醇、多元醇、氨基酸等。在生产过程中,酒中适度的甜味可以遮盖酒类发酵过程中的苦涩等杂味,而且能使得酒的口感保持醇厚、绵柔。

抽检数据显示,白酒中检出甜蜜素、糖精钠的现象不是偶然。其中2批次是小作坊生产的高粱酒,1批次是标称由江西省上饶全良液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良液酒(兼香型白酒)。

3、蜂蜜中检出非法兽药残留

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是常见的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引起蜜蜂传染性疾病也能起到杀灭细菌的效果。蜂蜜中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很大可能是蜂农为了防控蜜蜂疾病,在养殖中违规对蜜蜂使用了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实际上,《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250号)中规定,呋喃类药物为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食用了含有硝基呋喃类残留的食品,这些代谢物就可以在人体胃液的酸性条件下从蛋白质中释放出来,被人体吸收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此次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的蜂蜜涉及甄蜂源、花馨、伸友。

4、保健食品掺“西地那非”

西地那非是一种血管扩张剂,俗称“伟哥”,作为一种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过量服用西地那非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方面的严重疾患,不当服用也可能会伤害消化系统、血液和淋巴系统、神经系统等,其已被列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禁止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使用。

抽检数据显示,标称由西藏尼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锁精丸(2021/6/20)宣称的功能类别为“提高免疫力”,检出西地那非40.6mg/g。

此外,还有一部分不合格产品表现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例如罐头中不得使用苋菜红、果蔬汁中不允许添加安赛蜜、铝在绿色食品淀粉制品中不得检出等。

嚼士山庄、上都王爷等多次“上榜”

2022年度抽检中,标称揭西县盛华园食品厂生产的食品不合格次数高居榜首,包括伊犁蓝莓干、蓝莓李果和2批次天山乌梅,不合格原因均为超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

其次是正蓝旗玉纯食品厂生产的3批次月饼,包括奶酪月饼(奶皮子味)、奶酪月饼(奶豆腐味)、奶酪月饼(芝士奶酪味),不合格原因是防腐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

【特别声明】:本篇内容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源自国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官方网站,数据客观真实。如相关抽检结果数据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实及认定后确认有变更事实的,请及时联系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