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花 从来不 植物 只是

香、雅、清、正、和、静:兰花从来不只是一种植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3 22:50:0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编者按:

盛世花开迎大运,雅兰幽香满蓉城。

正在杜甫草堂举行的兰花展于上周开启,连日来,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赏析、拍照、分享。

国人爱兰,历史悠久。执薰握兰,立身比德,已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文化符号,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再度走进兰花的世界。

集香、雅、清、正、和、静于一身

如空谷佳人,高洁出尘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向来是君子修道立德、立身持正的品格象征

展开全文

(明)文徵明 《漪兰竹石图》(局部)

兰之由来

源远流长

兰之香

上古时期之兰

与今日所见的兰花并不完全相同

但馥郁的香气却无二致

春秋时期的《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郑文公的妾室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枝兰,说:

“兰花的香气举国第一(“兰有国香”),

佩戴着它,人就会像爱它一样爱你。”

不久郑文公就召她侍寝,还送她一枝兰作见证

燕姞后来生的儿子便取名为“兰”,就是郑穆公

《诗经·郑风》中也有一篇《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溱”(zhēn)与“洧”(wěi)是郑国境内的两条河,在城外绕山而下

“蕳”(jiān),即是兰草

蕳,西晋的陆机注 :“香草也”。

春暖花开三月之际,男男女女手执兰草在岸边欢乐聚会、以结情好

兰之清香,古人用以去除不祥

他们早有论断:

“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

只有兰

有叶、有花、又有香

一盆在室,满屋皆香

清香浓郁而持久者,方为上品

兰之雅

郑国三月水边的祓禊,本是民间自发的风俗

但到了魏晋时期,却因为士人的重视

而成为了文采风流的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的渚山

汉朝此地曾建有驻亭

后来即有了“兰亭”的雅称

(明)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局部)

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和朋友们在兰亭修禊祈福

流觞曲水之间,酣然欲醉之际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昭然问世

兰亭

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此不朽

(唐)冯承素 摹《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二字

兰亭之外

“兰”亦为汉语中高雅美好之代称

隽永的诗文称“兰章”

清丽的语言称“兰藻”

品德高尚的朋友称“兰客”

聪颖灵动的心智称“兰心”

(明)文徵明 《兰竹石图》

兰之雅致

千载犹然

兰之清

“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节操

忧国忧民却遭放逐的屈原

时时以兰自比

兰之清,即是君子之清

(现代)傅抱石 《屈子行吟图》

仅仅在《离骚》和《九歌》里

提到“兰”就多达二十四处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步余马于兰臯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即便从雅文学发展到俗文学,

兰之清

仍然一脉相承。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写到黄蓉的“兰花拂穴手”:

讲究的是“快、准、奇、清”。

快、准、奇,这还罢了,

那个“清”字,务须出手优雅,气度闲逸,轻描淡写,行若无事,才算得到家。

要是出招紧迫狠辣,不免落了下乘,配不上“兰花”的高雅之名了。

四字之中,倒是这“清”字诀最难。

兰花指已成中国戏曲中独有的手势之美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是清

气度闲雅、不怨天尤人亦是清

兰之雅隽

香远益清

兰之正

清与正,往往并称不离

兰之正,与兰之清本无大异

《荀子·宥坐》中记载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吃不上热食

弟子子路问:夫子你积德怀美,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

孔子答他: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

“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自其质,长而愈明”

君子一如芷兰,无论外界境遇如何,始终持身不疑、守志不变

宋末元初的赵孟坚,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孙,堂弟便是大书画家赵孟頫

赵孟坚本有济世安邦之志,奈何江山飘摇、沦于胡尘

他隐居乡野,以画兰遣怀

(宋)赵孟坚 《墨兰图》

而同时代的郑思肖画兰不画土,称为露根兰

兰花所在无土,犹如士人故土无存

唯有持身清正,一如兰花

(宋)郑思肖《墨兰图》

兰之和

兰之和,渊源可追溯至上古之《周易》

在《同人》一卦中,有如下的文辞: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如兰”

“金兰”之齐心和同意,由此而生

南朝的《世说新语》记载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山涛与嵇康和阮籍一见面就投缘同心,和如金兰

“金兰”从此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也作为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

《说苑·杂言》中,孔子亦有言: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兰之潜移默化,一如圣人以身教而不以言传

兰之和

是以为证

兰之静

兰花常生于深山野谷、悬崖绝壁之僻静处

不求闻达,宁静淡泊

(清)石涛 《兰花图》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音译亦以“兰”命名

称为“兰若”

寺庙梵文原意的 “寂静处”,与兰之静可谓交融无痕

(宋)巨然 《溪山兰若图》(局部)

到了唐代,如今所见的兰花已开始种植

李白有诗咏兰:

“幽兰香风远, 蕙草流芳根”

一茎一花称为兰,一茎多花称为蕙

(明)仇英 《双钩兰花图》

到了宋代,兰花已经广为人知

苏轼有诗咏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正是赞叹兰花之静:

不躁不嚣,不务张扬

(明)马守真 《幽兰图》

1233年,南宋赵时庚写成《金漳兰谱》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兰花专著

而从文徵明到徐渭、从石涛到郑板桥

明清的画家存世兰花丹青至少超过130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明)王穀祥 《四季花卉图卷》之兰

(明)徐渭《兰花图》

(明)马守真《素竹幽兰》

(清)郑板桥 《幽兰图》

清 诸昇 兰竹图册

(现代)齐白石 《兰花》

(现代)张大千 兰花

常言“静待花开”,兰花尤其如此

1921年3月,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送给胡适一盆兰花草

胡适高兴地带回家

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

但直到秋天也未开花

有感而发的胡适写下一首小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1978年,陈贤德、张弼在《希望》的基础上改编并谱曲

便成为至今广为传唱的《兰花草》

因此在中国文化里

兰,远不仅仅只是一种植物

它是一种寄托、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更是一种希望

古人将养兰称为“艺兰”,

今人观兰、闻兰、赏兰,与兰朝夕相处

正是希望从兰的香、雅、清、正、和、静中

陶冶性情,自赋品性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第31届世界大运会的活动内容

“盛世花开迎大运,雅兰幽香满蓉城:杜甫草堂兰花展”

近日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兰园开展

执薰握兰,立身比德

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文化符号

至今仍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蜀庭院、古典园林、花鸟竹石

香雅清正、和静有容、不忧不躁

“花中君子”

舍兰其谁?

启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