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挟 触发 效应 父母 苹果

父母3种要挟行为,易触发“坏苹果”效应,常做真会“毁”了孩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3 20:23:03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家好,我是CiCi妈妈说育儿

教育孩子,有一招“出奇见效”:“你要是不XX,明天就别想XX”。多数孩子在父母的威胁下,会选择听从指令,但这种方法用久了,你会发现一件事,孩子越来越不听你的话,而且对于自己本来感兴趣的事都不想做了。

也就是我们父母常吐槽孩子的那句话“这孩子怎么越大越叛逆、不听话了!”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我的“要挟”差点毁了她

大概从茜茜2岁多开始,为了锻炼她的独立性,我用过不少方法:

“茜茜,要是你今天不自己穿鞋子,妈妈下午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茜茜,你要是不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妈妈等下就不给你小零食吃了;”

“茜茜,你再不睡觉的话,妈妈明天最后一个去幼儿园接你”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的见效快、效果好,孩子一下就按着我的要求各种学习做事了。但是随着茜茜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后,这一招就开始不好使了。比如昨天我看到她书包一团糟,我就说:“你书包今晚不收拾好,明天早上赶不及去学校迟到了咋办?”

展开全文

结果茜茜气哄哄地回答我:“迟到就迟到!”然后跟我生起了闷气。不光如此,以前她感兴趣的事,现在也不爱做了,我只要一让她干什么,她就不开心、一副很烦躁、不想做的样子,即便是我让她自己整理下书桌这样的小事也开始不耐烦了。

值得庆幸的是:茜茜比较勇敢,终于有次在我的耐心追问下,她告诉了我不听话的原因。因为我总是喜欢要挟他,让她觉得很难受、心里很抵触。后面当我学会换一种方式跟她说话后,这种情况终于改善了很多,很多事我不说她也终于自己主动去完成了。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威逼利诱是我们家长惯用的手段。看似见效快的背后,实则也引发了巨大的副作用,只是这些危害我们都不知道而已。今天就以心理学上的“坏苹果”效应为例,来剖析,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被威胁得不听话、厌烦父母的。

什么是“坏苹果”效应?

关于“坏苹果”效应的解释:坏苹果是坏苹果、好苹果是好苹果,两者之间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你把好苹果和坏苹果放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很快这个好苹果就会被坏苹果感染,也变坏了。

就像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或是达到某种家长想要的目的,就利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作为“条件”,以此来威胁、要挟孩子,孩子在小的时候,屈服于大人给的诱惑威胁,妥协了。

随着孩子长大,当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主见、独立性,会越来越讨厌家长这种行为,很多时候虽然表面服从了,但是满心不悦和反感,最后孩子连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不想做了,丧失了对生活的动力,更是伤害了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家长3种“要挟”行为,容易触发“坏苹果”效应,常做真的会毁了孩子

大人都不喜欢被要挟,孩子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孩子被要挟,家长只感受到当下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背后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副作用。

第一种“要挟”行为:直接要挟

举个例子:你和孩子已经约定好了明天去游乐园玩,孩子非常高兴。但是转头看到一地玩具、孩子只顾看电视,于是你气愤地告诉他:“你再不把这些玩具收拾好,明天去游乐园的活动取消!”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有2种反应:

①:他乖乖收拾了玩具,但内心已经没有了明天要去公园的愉悦;

②:“不去就不去,我也没想去”,然后玩具也不会收拾。

一味地要挟,不仅会让孩子对你要求他做的事产生抵触,而且还会连带着让他对自己喜欢地事也失去兴趣,最后也影响了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怎么改?很简单,你可以跟孩子说:“家里太乱了,你可以帮妈妈一起收拾玩具吗?这样我们等下做游戏就有空间啦!”记住,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就拿这件事来说,不要扯其它事。

第二种“要挟”行为:间接威胁

举个例子:孩子说他不想看科普书了,太累了。你爽快地答应孩子,不想就不看了。结果接下来你继续来一句:“不想看书,那就去做作业吧!”

乍一看你好像答应了孩子地诉求,但其实你不过是让孩子避开这种累,再去做另外一件让他感觉疲惫地事罢了!孩子的负面情绪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有效理解,反而你的建议还加大他对看书做作业的厌倦

怎么改?

很简单,孩子说不想看书,你可以给他提供选择:“宝贝,你是太累了吗?那你要不要休息十分钟再看?或是你想吃点点心再看?还是你想去画画?妈妈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也给予了他们选择权,孩子内心不仅会感谢妈妈理解自己,而且还会在自己选择后,高效地看书或完成作业。

第三种“要挟”行为:给孩子的问题添油加醋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因为粗心大意没有考到满意的分数。你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该失误的,于是劈头盖脸对这孩子一顿指责。只要考试就不停地用各种威胁语言,强调这次考试不能再犯这种低级错。

结果孩子变得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做什么事都变得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也就是我们家长常见的一种情况:“这孩子怎么胆儿这么小!”其实不是孩子胆小,是他被你的语言吓的!

怎么改?孩子身上出现了问题,第一步先用同理心理解孩子,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更何况是个孩子;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第三步一起探讨,如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关注@CiCi妈妈说育儿,专注于育儿&家庭教育知识分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要给CiCi妈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关注并私信我,看到都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