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方将一座岛屿租借给了越方,但没想到的是,此地从此被对方强占,始终要不回来,让人无比愤怒!
那么,这座岛屿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它是如何落入越方手中的?中方为何要不回来呢?
其实,早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中国人就是第一批开发南海的人,也理所当然拥有这里,但一直以来,富饶的南海都被各方觊觎,只是碍于中国的强大,于是不敢妄动。
然而近代以来,清政府的懦弱无能,让各国看到了机会,纷纷出手蚕食中方领土。
位于南海北部湾地区的白龙尾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原本它在中方还有更好听的名字:浮水洲。
这座面积2.5平方千米的海岛,身份极为特殊,它不像南海上星罗棋布的大多数岛屿,都是由珊瑚礁形成。
这座岛本质上,是板块撕裂时留下的一小块大陆岛,所以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岛上还有森林溪流,居住环境良好,周边海域又盛产鲍鱼、海参、石斑等海中奇珍,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展开全文
(石斑鱼)
而且该岛位于北部湾中心地区,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岛上还有淡水,是来往商船进行补给的必经之地,也是作为避风港的不二之选。
所以早在明清时期,岛上就有中方老百姓定居于此,他们世代以打鱼为生,虽然工具简陋,但好在海产丰富,光是靠裸体潜水,就能采到足够的鲍鱼、海参,再简单加工一下,就能作为商品卖到内地。
因此,海上天气的好坏,就成了岛民们唯一担心的事情,为此他们在岛上修建庙宇,供奉海神妈祖和伏波将军马援,祈求出入平安。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至于该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里的浅海盛产鲍鱼,来自两广和海南的渔民们就经常前来,并据此取名“海鲍岛”,久而久之又被误传为“海宝岛”。
但当地人却不用这个名字,他们认为这里地势低平,又常年不起风波,因此将其称为“浮水洲”。
另外,在岛上一共有大小两个村子,大村子就叫“浮水洲村”,但小村子的名字却颇为有趣,叫“公司村”。
关于村名的来历也颇为有趣,原来当地人毕竟是炎黄血脉,所以就算是以打鱼为主,也没落下基本技能:种庄稼。
在多年的努力下,岛上一共被开发出了500亩良田,不仅种植了稻谷,还有红薯大豆和蔬菜。
甚至岛上还盛产一种水果:西瓜。
于是一些有心人就发现了这里的商机。
1931年,从该岛所属的海南儋县,来了几位当地著名的实业家,他们在岛上集资成立公司,打算大规模种植西瓜,“公司村”由此得名。
本来,这是一个多么与世无争的好地方,然而这份平静的生活,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从18世纪开始,法国势力逐渐侵入东南亚,越南一步步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而身为宗主国的清朝,面对西方列强,早就自身难保,只能眼看着悲剧发生。
但法国殖民者的野心可不止于此,“浮水洲”所在的北部湾海域,成为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趁着当时清朝的国力日益衰落,1883年到1885年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携带着西方列强的威势,最终夺取了宗主国地位,彻底控制越南以及周边海域,中国西南门户从此大开。
至于“浮水洲”岛,也被划入法属越南的领地,并更名为夜莺岛。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屈辱的历史,致使这座原本完全属于中国的岛屿,从此变得“身世模糊”麻烦不断。
二战爆发后,大批日军侵入东南亚,当地的法军根本抵抗不住,很快就丢失了殖民地,夜莺岛也被日军占领,然后作为军事补给站使用。
不过随着二战局势的逐渐逆转,日军节节败退,直到1945年终于无条件投降。
而按照战区的划分,东南亚地区的日军理应由中方派人受降,“浮水洲”也终于重归中国的怀抱。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老蒋为了争取法国对自己的支持,竟然干出了一件遗臭万年的错事。
在双方明确划界时,老蒋暗中授意中方代表默许了法国对夜莺岛的占领权。
结果就导致,越方在赶走法国殖民者后,也按照继承的法理,大言不惭地宣称:夜莺岛属于他们。
只不过,当越方满心欢喜地打算派人前去接收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岛上除了一些原住民,几年前还来了一批不速之客,他们大约有40多人,还携带武器,自从逃到这里后,就以此为基地,四处打家劫舍,危害附近的沿海渔村。
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溃逃的蒋军。
1950年海南岛即将解放之际,岛上的蒋军树倒猢狲散,其中儋县县长王焕眼见情势不妙,就带着手下逃到夜莺岛,继续为祸一方。
碍于法国的关系,解放军虽然明知这些残敌的藏身之处,却无法直接出兵清剿,以免引起国际纠纷。
于是只能放任岛上的蒋军继续嚣张,不过他们也快活不了多久。
虽然缺乏坚船利炮,但解放军一鼓作气,硬是驾驶着小木船乘风破浪,和装备精良的蒋系海军交锋。
最终大获全胜,趁势收复了大小一众岛屿。
夜莺岛自然也不例外,1955年解放军终于来到这里,将残敌一扫而光,岛上深受其害的老百姓们,无不载歌载舞,感谢解放军来拯救他们。
但解放军来这里的任务,可不止是这些,他们不仅要解放老百姓,还要帮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首先,夜莺岛恢复“浮水洲”的本名,被划归广东省海南区儋县,并在岛上设立了办事处。
解放军还在岛上常驻了守备大队,以便保护当地百姓和祖国海疆。
其次,官方统计了当地居民数量,合计有249人,分为64户人家。
尽管人数不多,但为了促进岛上的现代化建设,官方还是按照严格的标准,在这里修建了学校、银行和供销社。
另外,岛上还成立了渔业生产合作社,渔民们互帮互助,不仅出海更安全,渔获也更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中国为支援越方反抗美军,于是在对方的一再恳求下,答应将“浮水洲”借给他们。
谁知这一借,却惹出了大麻烦。
当时,美军仗着在海空力量上的优势,整天都派出舰载机轰炸越军阵地,而且财大气粗的美军从不计较弹药的消耗。
为了消灭神出鬼没的越军,他们直接采用地毯式轰炸,几乎将战场给从头到尾地犁了一遍。
于是越方急需在北部湾海域中,建立一个安全的雷达站,以便提前侦测美机的动向,尽可能减小损失。
但沿海附近的岛屿,基本都在美军的控制范围内,要想在对方眼皮底下悄悄行动,难度可想而知。
当越方正为此发愁时,北部湾中心地区的一座小岛却让他们灵光一闪,这就是中国的“浮水洲”。
在几年前的朝鲜战争中,中方派遣的志愿军竟然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令全世界震撼,也让各国都看到了这个新国家对于捍卫疆土的坚定决心。
所以美军在和越方战斗中,虽然肆无忌惮,甚至不惜使用化学武器,但始终不敢将战火引到边境,生怕自己又重蹈覆辙。
因此,“浮水洲”即便距离战场很近,却一直没有遭到过美军的轰炸,于是受到越方的青睐。
为了获得这块战略要地,越方代表亲自赴京向伟人提出请求。
彼时两国之间的关系亲如兄弟,为了支持越军抵抗美军,中国此前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仅为越方提供了大量粮食、物资,还有足够的武器装备。
甚至中方还派出许多军事顾问,教导他们如何对抗美军,以及工程兵、铁道兵和高射炮兵,协助越方反击美机的轰炸。
为了援助越方,中方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对于这个请求,中方很痛快地就答应借给他们。
而且好人做到底,岛上的医疗设施和军事建筑也被一并移交给越方,具体事务由马白山少将全权负责。
不过,等少将晚年回忆起时,他却无比痛心地表示,自己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将这座岛交出去了。
在战争期间,越方不仅把这里作为物资中转站和雷达基地。
而且为了安抚岛上居民的不安情绪,他们别有用心地派许多越籍华侨,组成文工团前来演出。
内容也大都是一些宣传越方友好的故事。
此外,他们还悄悄将岛屿的名称从“浮水洲”改为“白龙尾岛”,以便和越南历史上的地名强行扯上关系,最终达成混淆视听的目的。
于是在美军被赶走后,越方不但不承认“借岛”一事,还打算厚颜无耻地宣称:白龙尾岛是“中国代为解放的越南领土”。
为什么一座小岛就毁掉中越双方多年的珍贵友谊?越南当然没有这么傻。
他们看中的可不是明面上的弹丸之地 ,而是以白龙尾岛为标准,重新划分北部湾海域,一旦成功,就可以将势力凭空扩大1700多平方海里,堪称血赚。
但中方又怎么会看不出这点小心思,况且双方在海洋问题上本来就有矛盾。
如果按照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那么中越两国都应该拥有两百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可北部湾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海域,因此这样一来,双方的专属经济区就相互重叠。
不过中方秉承大国风范,决定先搁置争议,大家一起开发。
却没想到对方竟然得寸进尺,以白龙尾岛为界,侵吞中国在北部湾的广阔领海,以及海面下丰富的渔场和油气资源。
甚至他们还企图故技重施,强行将越南历史上的“黄沙群岛”“长沙群岛”的名字,安在中方的“西沙”“南沙”群岛头上,一步步蚕食南海,与当年的法国殖民者如出一辙。
(美丽的西沙群岛)
对此,中国自然不会让步,在多次警告后,见对方依旧毫无悔意,中方对于越方的挑衅忍无可忍,在陆地上和海洋上都重拳出击,让对方被迫收敛。
可惜的是,中方海军由于起步太晚,又发展坎坷,必须选择以防御为主,至于“白龙尾岛”的问题,只好暂时搁置。
直到1991年后,随着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双方开始在军事、商业和渔业上都采取了广泛的合作,关于北部湾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重新启动谈判。
然而其他的都好说,但只要一谈到“白龙尾岛”,双方就僵持不下,在8年时间里,几乎每年都要为解决此事召开5轮会谈,但始终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
不过越方似乎已经将这座岛,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地盘,不仅在岛上修建办公楼,还有高档的法式餐厅和旅游景区。
至于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在这里修建的妈祖庙和马援雕像,则都被拆除了,而且一点痕迹也不留。
看来,关于这座岛屿的争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平息。
但也不必太过担心,随着相关法律和测绘技术的不断完善,类似的问题将不可能再出现。
至于那些尚未解决的,相信只要中国只要变得愈发强大,那么终有一天,对方或许将主动奉还。
参考资料:
《琼岛星火》
《白龙尾岛正名》
《中方曾将白龙尾岛租给越南》
《历年战守天涯:访原琼崖纵队副司令员马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