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造”的世界级企业已经不是梦。2017年的世界财富500强,中国占115席。财富50强,中国占12席,仅次于美国的21席,它们分别是:国家电网(2)、中石化(3)、中石油(4)、中国工商银行(22)、中国建筑(24)、鸿海(27)、中国建设银行(28)、中国农业银行(38)、中国平安(39)、上海汽车(42)、中国银行(42)、中国移动(47)。这些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舞台的竞争。
位居财富50强的这12家中国企业,从创立到今天,企业创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国平安的马明哲和鸿海的郭台铭。
1988年,马明哲作为最早的倡议者和主要创办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同年郭台铭在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任正非在蛇口创立了华为,2017年华为位居财富500强第83位。如果说1984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那么1988年可以说是中国世界级企业的元年。
从1988年到2018年,这些世界级企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诀?以中国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平安及其创始人马明哲为例,中国平安这家诞生在蛇口、最初只在一个区域经营单一产险的金融保险企业,如何能在创立30年后,市值和品牌位居全球同业前列?
展开全文
深圳,1988年5月。
由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亲手批复,时任蛇口社保公司经理助理马明哲从深圳到中南海跑了整整两年多,费尽周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
马明哲生在“抗美援朝”后,长在自然灾害年代,读书时正值“文革”,下乡当过知青和水电工人,身上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
社会上有个传言,说马明哲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所以磨砺了坚强的性格。其实,马明哲父亲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去世。马明哲虽然经历曲折,但幼年时期的家境是不错的,算是“红二代”。他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干部,吉林蛟河人,祖籍山东龙口,随“四野”征战一路南下,直至打下海南岛后,转业到广东省公安厅,再到湛江地区公安系统担任领导职务。
马明哲的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汕头澄海,早年移居海外经商,在东南亚一带打拼数十年。据汕头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开始,这位商业成功后的老人家一直捐资家乡修学,架桥修路,被誉为乐善好施的潮商侨领之一。所以,马明哲是不折不扣的“澄海外甥”。
马明哲的母亲早年曾在南洋大学接受教育,在她父亲的鼓励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身上有浓厚的传统潮汕人持家教子的气质。
马明哲继承了父亲坚毅不服输的军人性格,和母亲热爱学习、善于内省的性格,这一方面奠定了他日后敢闯敢干、引领潮流的企业家风格,一方面也使他后来面对巨额平安股份诱惑时,选择和团队及全体员工共同分享。
时间回到1998年。在国人目不识“险”的年代,马明哲和12个员工每天骑自行车到处推销,客户一脸懵地问:你们卖的保险柜什么尺寸?
没市场,没特权,没人信。
在天津,平安还没开张就被泼上“非法经营、皮包公司”的脏水,被防贼一样轰出办公大院,业务员“假装患者儿子”潜入当地发展计划委员会老主任的病房里说明情况,才把营业执照办下来;在长三角,有同业拍着桌子说“一定要把平安赶出去”。
襁褓时代的平安,以总经理带着全员走街串巷赔笑脸的“厚脸皮”,铆足劲儿钻出了一片天。
1991年,平安保费第一次突破亿元。萌发中的中国保险市场在北京中国人保、上海太平洋保险之外,在深圳蛇口炸响一记春雷。
两年后,平安迎来第一个五年节点,以财产保险为突破口,这支轻卒锐兵五年内在全国20余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从香港到美国,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公交车身上突然出现的“中国平安”标志,让乘客们纷纷打听这是一家什么公司。
1993~1997年,从无到有的平安进入第二个五年大考:主打团体险的产险业务增长放慢,而面向个人的寿险业务,在当时人均年消费一千多的中国十几亿人中尚无群众基础。
是油田还是穷涸?探一脚再说。
产、寿分设,开启个人寿险营销革命,初登潮头的平安借鉴友邦等外资保险公司运作经验,率先在中国寿险市场打响发令枪。
▲1994年,中国平安诞生了国内寿险第一单
在素来奉行“绝不先开第一枪”的国内同业观望之际,平安头一个踩中了寿险富矿。1995、1996两年,平安寿险如入无人之境,激增的营业数字一度引发内部业绩竞赛。
上海营销员暴增2000多人,北京分部两个月收回2亿保费,五个月后,平安拿下全北京51%的寿险市场,“首都半壁江山被打下。”
1996年,平安公司平均每个月涌入7000名新员工,一批具有猎豹般开拓热情的年轻人们推动寿险保费一年后猛增至50亿。
1998年,平安成立第十年,寿险业务规模突破百亿,员工总数12万。从产险到寿险的大胆跨越为第二个五年结业交出惊艳答卷。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十年,全国保险看平安。
然而内外庆功之际,也是在这一年,日益臃肿的分支机构带来的大企业倦怠病,以及多年迅猛发展留下的业务透支,成为阻滞平安继续前行的两大暗疾。
改革,改革,改革。进入第三个五年的平安再次遭遇初生时的窒息感。
1998年平安寿险突破百亿大关、保费大增,看似繁荣的背后,前两年盲目增员的平安在扣除人力与运营费用后,居然爆出亏损!
“老保险公司纷纷改革创新,新公司都野心勃勃以平安为超越目标,还有国外那些虎视眈眈的保险巨擘……”一次内部会议上,马明哲对所有干部发出警示:
满足于现状是平安最大的危机!
产寿险业务还在增收,但对轰鸣向前的平安而言已然不够。12万员工兵多将广,但对身大体虚的平安而言已然成累赘。
一张改革大网在平安内部收紧。
纵向上,产寿险之外,养老险健康险及投资、证券等多组合业务加快上马。对标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金融巨头做强路径,马明哲抱定了平安要走综合金融集团的发展战略;
横向上,集团内控、财务、人力、考核系统全面“消肿减肥”,总公司部门数从12个减为8个,由麦肯锡协助重订国际化KPI法则,减亏损产品,减长期亏损客户,减绩效低的业务员。
小到一张稿纸的正反面使用,大到后台升级与全员持股探索,那段时间平安公司的培训、内刊、领导讲话都是涉及变革的内容,以致部门和机构一把手们见面都是问:今天你变了没有?
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审计的保险企业、第一家大规模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第一家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开发、第一家走综合金融经营的道路、第一家引进外资股东的保险企业……
这场持续数年的转型,平安没有也无法模仿当时国内任何一家大企业经验。它自己就是中国三大保险公司之一、中国最大混合所有制保险企业,必须靠自我进化写出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金融创新孤本。
创新,这个今天已失去神迹的词,在当年改革环境下代表着太多步步为艰:
为吸收摩根、高盛两大“华尔街之狼”入股,平安与两方代表封锁在酒店24h昼夜不息谈判,高盛女银行家最后谈哭了;为收回分支机构股权、实现资产一体化,平安到了和当地政府拍桌子的地步,“吃饭时菜都上了,双方谁都没动筷子,直接都走人。”
为了坚持国际金融业验证成功、但在国内没有先例的综合金融模式,平安在国家要求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必须“分业经营”的政策下,顶住压力7年不拆,吞下的苦果是“新产品报上去,一个都不批,新机构报上去,也一个都不批。”
2002年,经过7年漫长的政策酝酿,国务院终于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
次年,平安完成分业重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正式更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形成了以保险、银行、投资为三驾马车,证券、信托、个人信贷、理财与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保险集团架构。
2004年6月,平安集团登陆港股,募资143亿港元,总市值800亿港元。
政策的放宽,资本的加持,让一直身缚“捆仙锁”的平安鼓翅腾飞。2004年后,平安一步步集齐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先后创新培育出:
中国最大信托公司,中国最大信用卡发放银行,中国最大年金规模养老金公司,中国保险业最大规模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A股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2007年)……
窄门已过,莽途在前。
2008年,平安诞生第20年,年营收1398亿,总市值突破千亿美元,一举挺进《财富》世界五百强。在是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平安排名第293位,名列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一。
2008年之后,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奔三”的平安大步走在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变革最前列,打造出陆金所、万里通、平安好车/好房/好医生等一批覆盖衣食住行玩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矩阵。
在逐步夯实综合金融集团的业务基本盘后,最近五年,平安再跨道,开启向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集团的4.0进化。
立足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个聚焦点,搭建金融、医疗、住房、汽车和智慧城市五大支柱,如果原来的平安是交叉联通的金融树,将来则会加速完善为一体多翼的科技生态圈。
2018年财报显示,平安全年实现净利润1204.52亿元,是第一家利润超千亿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 3.03 万亿元,总资产规模7.79万亿元。资产与营收规模位列国内前三、全球金融业第四。
从蛇口一方小小的创业试验田上生长出全球第四大金融巨擘,从深圳一家小型保险公司,发展成国内金融牌照最全、业务最广、控股关系最紧密的金融集团。
回顾平安31年,有人觉得很“神”,它几乎踩准了中国所有经济周期——
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的制度与人口红利,成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0年代外资涌入、产权改革,它在保险业第一个引入华尔街投行资本支持,引入国际管理法提高企业效率;
世纪之交,中国入世,它抓紧全球化趋势从保险向银行、投资扩张,沪港两地上市、跻身世界500强;最近十年又坐上互联网快车,开启金融和医疗科技创新,搭建五大生态……
袁庚曾说,平安是蛇口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最好的传承者之一。麦肯锡合伙人鲍达民评价,马明哲是他见过最具战略远见的商业领袖,“总能比别人看的更远”。
人们看到了平安的轨迹,但无法复制奇迹。人们看到了“矮破小”企业成长为金融巨头过程中的一次次时代洪流助推,却无法解释它总能抓住、利用时代拐点完成自我蝶变的“玄机”。
平安的基因里,涌动着每一步都追求更卓越的永恒“不安”。它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从1.0到4.0,自我突破是这家企业一种报时般存在的危机感,每次企业刚刚创下新奇迹、爬到新利润高地,引得同行跟进追随时,管理层就开始焦虑探求下一条增长赛道。
不知满足鞭策出它的N个赛道。从产险到寿险,从寿险到养老、健康,从保险跨足银行,从投资延伸到汽车、房产、AI、大数据和智慧城市。
没有人逼着它走,很多业务一骑绝尘,但总是自己跟自己打擂,“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越平坦的路管理层越不踏实,越崎岖的路越是斗志昂扬。
成长饥饿感让它总是抢着吃螃蟹。
率先成立股份制公司,全国开疆拓土、八年分业长跑,到引入投行资本、探索综合金融,跨入银行业、麦肯锡管理改革、H股A股上市、金融科技转型……
因为先锋业务开拓和不按套路出牌,常常摔跟头,被枪打出头鸟,但自我进化永不停。
与自己竞赛31年,平安像一支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足球队,跌倒爬起,实时调整阵型,任何时候不放弃射门的欲望;永远跑动、永远进攻,得分的下一秒开始谋划下一个进球,不管对手和比分,只要赢自己。
赢自己、危机感,这两种没什么玄机但充满力量的生长意志,是平安永续壮大的本能动力。
2018年5月27日,平安成立三十周年,马明哲在司庆日致辞上追问180万平安员工:平安的初心是什么?
“铭记拓荒岁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胜不骄败不馁、“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保险业得到全社会认同”……
“平安永远在创业。”马明哲很久以前就总结过平安之魂:
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这个平安就不“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