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星镇 赶场 成都 实现 自由

去成都文星镇赶场,我实现了「购物自由」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3 18:14:04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去成都文星镇赶场,我实现了「购物自由」

在ChatGPT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赶场?

当我们来到集市上,问题就有了答案。

那种乡土的、生猛的、即将消失的集市唤起了久违的记忆,让高效的、简便的、活在算法里的人一秒还魂,感受到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和不可省略。

真正的日常生活总是道法自然,充满仪式感,让人感到踏实。不信去集市上看,这里没有人谈融资、谈战略、谈KPI,也没有人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甚至连每颗菜、每只鸡、每条鱼都是淡定的。

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每天忙碌于家和集市之间,却乐此不疲,因为那里有最鲜活的气息。如果有人忧郁了,或许去一趟集市就好了。

集市,是治愈“现代病”的一种手段。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集市在逐渐消失,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乡镇,

已融入城市的版图,变成一个个“落脚城市”

(加拿大记者道格·桑德斯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即外来人口迁徙到城市的第一站),

散发着“故事”的光泽与魅力。

因此,我们“赶场”的目的地,不仅是传统的乡镇,也包括那些变动不居、长满故事的地带。所以,

我们将推出一个新栏目《赶场》。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跟我们一起去赶场吧。

第 1 站

文星镇

走在文星镇的街上,我突然想起余华小说《活着》的第一句话:“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现在,我就因为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镇上赶场。

可成都周边的镇子那么多,为什么选择文星镇?因为之前看到一位师长在微博上写“起居注”,颇受欢迎,

他隔三差五去文星镇赶场,晒出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

“正月有糍粑,二月有醪糟,三月有香椿,四月有芦蒿,五月有苦笋,六月有凉糕,七月有冰粉,八月有蒲扇,九月有桂花,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可谓

展开全文

一派物阜民丰、岁月静好的景象。

·文星镇的菜市

起初,我以为他说的“赶场”是玩笑。毕竟2023年了,文星镇已经通了地铁,且坐拥双流机场,及川大、民大、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早就“城市化”了。

再一查,发现文星镇都成为历史了:2015年8月,文星镇与和白家镇合并,成立双流区西航港街道,文星镇正式撤销。不过,

行政区划虽然变了,但镇子依然在,三六九赶场的传统还保留着。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

·地铁8号线文星站下

果然,市声

是有魅力的

且后劲很大

一大早,我就来到位于文星正街的集市。老街早已拆除,现在的集市是2006年左右建的。

像大部分小镇的格局一样,这里是“菜市+街道的综合体”。

十点左右是最热闹的时候,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群妇女端着镜子在往脸上涂抹,一个男子戴着扩音器喊:“老年祛斑霜186元一套,搽三个月,早上一道晚上一道,三分钟见效。”

我围观了一会,感觉再过一些年,我也可以试试。想起小时候,老家小镇赶集,看到一个男子给人治“眼疾”,他用棉签在人的眼睑上一抹,就会出现白色的“虫子”。人们啧啧称奇,然后掏钱买药。

集市虽小,商户却来自五湖四海。一个胡建(福建)口音喊道:专卖店衣胡(服)清货,乔丹、特步、361、七匹狼,各大品牌断码清货,工抢(厂)正品,假一赔三。

也有泸州(或宜宾)口音的叫卖:纯棉内裤5元一条,袜子10元3条,收纳袋10元一个。

卖鱼的喊:草鱼9块,钳鱼13块,鲈鱼15块,鲫鱼9块,三角轰(峰)14块。顾客要了一条6斤的大鱼,捞起来时垂死挣扎,老板把鱼摔在地上,再敲它几棒,就不动了。动作麻利不输高启强。

尾货鞋店的音箱播放:最后一天,最后一天,我们就要撤走啦!广东、浙江多个档铺特委托周海泉在本店亏本回笼资金,真皮皮鞋全部40元,一律40元!今天你不买,下次打起灯笼也找不到……然后是一段劲爆的音乐。

发现叫卖声都很有节奏韵律。

最佳的一个,是卖锅碗瓢盆的:29、29、29,所有不锈钢产品只卖29!处理、处理,门面清仓,门面垮杆,所有商品全部亏本大处理。抓紧时间,抓紧机费(会),只卖29、29、29了!

正听得入神,一张传单递到我手里。是兴隆湖的房产广告,门面房,30万元买断。售房的小伙子问我去不去看一下,专车就在外面,免费接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说“算了,我还要去买菜。”“吃了午饭去看嘛?”“还是算了。”“明天有没有时间嘛?我们加个微信吧。”直到确信我没钱,他才放弃。

这集市也是够丰富,从几毛钱的菜到几十万的房都有卖。一个顾客抓起一把菜说,唉呀,叶叶有点老了。卖菜的嬢嬢回道:啥子老了,你才老了!

我忍不住笑了。

张爱玲说,有人喜欢听松涛,有人喜欢听海啸,而她喜欢听市声。果然,

市声是有魅力的,且后劲很大,让人感到踏实。

只有认真听过市声、赶过集市的人,才明白日子是一天天油盐柴米过出来的。

或许可以成为

新手打工人的

“落脚城市”

我想,我必须买点东西,消费一下。让我喜出望外的是,

这里的物价,比市区便宜三分之一

,瞬间感觉购买力大增。

走进一家理发店,老板正在吃饭,看到顾客进来,立即放下碗筷。我选择了一个“豪华套餐”:洗剪吹+头部按摩,25元。老板趁机给我推销防脱药水,洗一次再加10元,我拒绝了。

临近中午,天热起来,太阳晃眼。我看中一顶渔夫帽,标价15元。讲了半天价,还是以原价成交。逛完出来,看到一个摊位写着“帽子,全部十元”。看来,赶场砍价,我还得学习。

·文星镇的物价便宜

但真不忍心砍。

这里的三角粑,5元8个,吃不完,只能当第二天的早餐;菠萝3元半个;烤鱿鱼仔、鱿鱼须、鱿鱼肉统统3元,而且味道不错;定制蚕丝被180元/斤(想起我妈参加老年旅游团买的3800元一张的蚕丝被……)

午餐是二两内江牛肉面,11元,老板说比内江还便宜1元。“我们的面是从内江带来的水叶子面。成都的面,不行。”

好像每个川南人都对自己家乡的面很自信。

不过真是物美价廉。

曾经和朋友逛过北京的皮村(就是一夜爆红的农民工作家范雨素那个皮村)。那里的物价也极其便宜,大家开玩笑说,拿北京CBD的工资,在皮村生活岂不是很赚?可惜没人尝试。

·北京皮村

因为皮村太远,靠近首都机场,没有地铁,飞机贴着房顶飞过,感觉用晾衣杆都可以夺下来。但文星镇不一样,

它很便捷,和市区无缝衔接,或许可以成为新手打工人的“落脚城市”

(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第一站)

在地铁口,发现一家鸭血粉丝汤。鸭血粉丝是南京的美食。汤是白的,总觉得少点什么,所以南京人的一句口头禅是“啊要辣油啊?”很好奇,这种清汤白味的食物在成都如何立足?

·鸭血粉丝汤

但实际上它的生意不错。老板来自江苏徐州,他说,在这里做生意的淮安人就有好几百。果然,附近还有一家“皮肚面”(南京风味面)。可是,有那么多淮安人在文星镇,为什么没有一家淮扬菜?(也许是我没发现。)

遗憾的是,想找家咖啡馆,地图上显示500米内有两家,但都没有找到(可能关门了)。其他咖啡馆不是很远,就是在川大校园内。

更遗憾的是,我已经没法冒充学生混进去了。

曾经的人事

都风流云散

但记忆还在

文星正街的尽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四川齿轮厂。

这个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子,曾经红极一时,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

据官方资料介绍,“上世纪60年代,天津内燃机齿轮厂200多名干部职工来到遥远的文星场,同原成都拖拉机厂组建四川齿轮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83年,岷江齿轮厂并入川齿厂,国外生产线引进,厂子发展步入了巅峰期。占地28万平米,建成10个车间,员工2200多人,年产齿轮配件上百万件,变速箱6000多台,可生产轮船、飞机等大型转动设备。

那时的国营工厂好比今天的互联网大厂,人人向往。

职工有各种让人羡慕的福利:可以吃到冰糕、肉包子,有免费的淋浴票,过节会发劳保手套、雨靴,有工人俱乐部、电影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操着天南地北的“厂区普通话”,走在街头也是一道“有力量”的风景线,甚至谈恋爱也更吃香。人们都想通过各种方式进厂,不论是招工还是婚配。

然而那是40年前的事了。2005年,工厂破产。现在,厂区已成为菜地和共享单车“坟场”。宿舍区依稀有当年的影子,小区的文化墙上,还能看到昔日的辉煌。

2018年,厂里的防空洞被改造成一个博物馆,用1000多件老物件展示那段历史,成为双流版的“东郊记忆”。

目前,这个防空洞已经进入“成都市第十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川齿记忆”博物馆,图/双流发布

·“川齿记忆”博物馆,图/双流文体旅

在宿舍区,我问一个餐馆老板,这是当年的职工宿舍吗?他说,早就重新修了,(厂子)都垮了20年了。想遇到川齿厂的原住民很难了。

曾经的

人事都已风流云散,但记忆还在。

文星镇往东几公里,就是天府N街、天府软件园,这里被称为南门的“宇宙中心”,成都的最有活力的街区之一。一批批年轻人出入写字楼、创业公司、互联网大厂,

当年的繁盛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西航港街道唯一一段未拆掉老街,叫观音阁街。走进去,倏然寂静,街头小桥流水,繁花盛开,仿佛到了江南。

那大概是一百年前文星镇的模样。

·西航港街道观音阁街

(YOU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