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新觉罗 京城 三轮车 火车站 不仅

真正的爱新觉罗氏,不仅没闹火车站,还在京城蹬了35年三轮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3 13:53:0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老北京胡同里,有一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王爷”的老伯,如大家所称呼的一般,他果真是王爷,名为爱新觉罗·安林,祖上是清朝王爷,满族镶黄旗后人。如今,他不靠留着辫子在火车站大闹,自称王爷博取关注,他选择在胡同蹬三轮,给大家普及老北京的文化。

蹬三轮的老爷子

在北京南锣鼓巷,每天早上九点钟都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穿白色褂子,黑色束口裤的老大爷瞪着三轮然后穿梭于各胡同小巷。

这位老大爷是地道的北京人,打小住在锣鼓巷里,除了穿衣打扮,他跟胡同里的其他三轮车夫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是皇室贵族的后人。曾经,胡同里的街坊邻居看见他出车,都会亲切地问候一句:“王爷,出车啦?”

后来,大家都叫他“安爷”,再后来他过了六十,大家又都改口叫“老爷子”。安老爷子住在南铜锣巷的自南口入,左手边第一条胡同福祥胡同,他每天从福祥胡同起来,去到右边的第一条胡同炒豆胡同接客。安老爷子停车等客时会把三轮车停在胡同口,炒豆胡同里敢这么做的只有两位,安老爷子和他都有营业执照,能光明正大地接客。

炒豆胡同共有八位三轮车车夫,没有营业执照的六位平日里只能躲在胡同深处待客。安老爷子过了七十岁了,年纪大了的他不跟其他年轻车夫抢生意,他每天都只在胡同口等客,从不拉客,都是客人愿意上就开工。

展开全文

安老爷子蹬三轮已经瞪了三十多年,他瞪得最远的一次是从北京去天津,客人是一位国民党老兵,从前是一位通讯员,时常要从天津骑马到北京送信,后来年纪大了想重新感受一下那段路程,便出了五百美金让安老爷子把他从北京拉到天津去,安老爷子蹬了整整十二个小时。

安老爷子的三轮车是他的宝贝,他的三轮车在全国都有名,被称作“京城第一车”。安老爷子现在用的三轮车是1985年时置办的,那时不锈钢还很稀少,安老爷子一口气置办了北京第一辆不锈钢三轮车,花了三千五百块钱。后来,安老爷子又把车装修了一下。

别的车夫都用红顶蓬,他用杏黄色的,他的三轮车车把上共五个铃铛,铃铛中间有个龙,寓意五福捧寿。据安老爷子介绍,那五个铃铛还是文革时期破四旧时,从快要被烧完的舞狮嘴里抢出来的。安老爷子的车座是全牛皮的,脚蹬是枣木的,还刻上了格纹。

车尾有一块八卦,安老爷子用它来辟邪。车斗两侧各一个貔貅,安老爷子把它们装上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太贪婪了。安老爷子有个习惯,出完车必须拿红绒布把车盖上,平时还会定期保养。

相比其他三轮车,安老爷子的这辆三轮车更阔气更美观一点,装修过的车也为安林带来了更多的客人。

一边蹬三轮一边讲文化

安老爷子不吆喝,但总有客人找他。他说,很多客人都是经口口相传而来的,很多还是回头客。客人喜欢坐安老爷子的三轮,不仅是因为他的车漂亮舒适,更是因为坐安老爷子的车能听到很多有关老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平时胡同里撞见热情的大妈,她们还会提醒后座的客人:“好好听老爷子讲,能学好多东西。”安老爷子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一般的车夫把客人拉到胡同里的景点,就只能在大门前看看,但安老爷子带来的客人却能进去参观。安老爷子说,他打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小时候听胡同里的老大爷讲历史,讲故事,耳濡目染之下就记下了许多文化知识。

后来自己长大了一些,也会看一些书,也能学到东西。日子久了,那些老北京的事他都信手拈来。安老爷子讲文化是认真的。

每每接到客人,他首先就说:“锣鼓巷其实叫罗锅巷,中间高、两头低像一个罗锅,罗锅不好听,改叫锣鼓巷,元朝建成,七百多年历史了。”然后随着车的行进,他一路讲,到了地方还会停下来让客人一边看一边听。提起他祖上,安老爷子也特别愿意说。

在他的三轮车上,有一牌子写着他的名字,游客见到一问,他就回答说自己是满族镶黄旗的后人。说到自己的名字,他介绍:“我们这个名字,是按辈分来的,溥字辈,启字辈,洪字辈,丁字辈。我是属于启字辈的,搁在过去,不是个王爷也得是个贝勒。”安老爷子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对胡同有感情。

他也是亲眼看着北京变化的,他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他蹬三轮给人家讲文化就是为了给更多人普及老北京的文化知识。安老爷子尤其喜欢跟年轻人讲,他说自己希望那些文化能够像老房子一样留下来。胡同里的人都说,从安老爷子嘴里出来的都是正史。

除了自己讲,他也教胡同里其他年轻的车夫讲。他发现有些车夫把历史讲错了,便主动指点对方。大家爱听安老爷子讲史,安老爷子自己出车也有一个原则—不讲价。

连逛带讲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安老爷子收一百五十块钱,不多不少,从不议价。客人如果要讲价,他就会让客人再去找别的车夫,因为他觉得自己值这个价。安老爷子只拉讲诚信,不有心听历史只为了过瘾的客人他也不拉,年纪大了他不缺这个钱。

蹬三轮是他的念想

安老爷子有一儿一女,都是在北京胡同里出生的。两个孩子毕业后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意大利。安老爷子原本可在家享清福了,家里人也早就劝过安老爷子,让他别再出车了,他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他想想还是要出车,因为蹬三轮是他的念想。

一方面,他想要传播北京的历史文化。他看着北京一点点繁荣起来,地名也跟着变,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以前的地名了,更别说历史了,他对胡同有感情,就想把胡同文化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这是他干了三十多年的事业,他有感情。

以前他都是自己踩脚踏板,近几年他老了,腿脚没从前那么有力,便给三轮车装上了电瓶,继续当车夫。安老爷子原本是为了生计而蹬三轮的。受父亲影响,他年轻时当了木匠,八十年代时成了家有了孩子,但母亲却得了食道癌。

那时他一个月才挣72块钱,要负担治疗费用远远不够。安老爷子听说蹬三轮挣钱,便花了一百四十块钱买了辆二手车,自己喷了漆,拾掇了一下。1982年是他成为三轮车夫的第一年,他现在说起第一次出车那天还感慨万分,当时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一大早就瞪着三轮出去拉客,第一单挣了十五块。

那一天他出去了十二小时,挣了75块钱,街坊就给他起了个外号“七张半儿”,“八十年代啊,这比一个月工资还多呢!”安老爷子说起那天时这样感叹。第一次出车,就挣了这么一笔钱,他觉得蹬三轮值得干,安老爷子就是从那开始专职蹬三轮的,一蹬就蹬到了现在。现在他出车不是为生活了,他早上九点准时出车,下午五点收车,有没有客人来他不在乎,只要能说上话他就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