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媒体报道,江苏一所公立初中,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交6500元培养费,这笔费用连带各类学杂费,全部转入班主任个人银行卡账户。很多人一看觉得不可思议,国家明明规定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不收取学费、杂费,可这所初中收的费用堪比大学学费,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抢钱吗?
但细看新闻,发现此事并没那么简单。新闻主角是江苏省连云港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是2022年由民办转为公办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3月以来,多名学生家长向媒体表示,今年学费再次涨价,“上学期年交了7000多元,这学期交了8500元。不开发票和收据,也没有说明费用名目。”对于收费名目、标准,以及为何要汇入班主任私人账户,学校均未作出解释。灌云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民转公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领导们还在协商。”对于向班主任私人账户缴纳培养费的情况,灌云县教育局和连云港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均表示不清楚,需以灌云县委、县政府回复为主。
此事让很多网友看得一头雾水。这边,多名家长称,2022年7月报名时,连云港市新生入学预报名系统中,该校已归属公办学校一栏。可那边,学校还维持着民办学校的高收费传统,至于为何这么做,学校缄口不言,教育局一问三不知,只表示“民转公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问题,让教育局对学校不合常理的收费支支吾吾?
资料图,图文无关
新闻底下,很多网友猜测,学校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政府钱没有给到位。众所周知,与民办学校自负盈亏不同,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进行拨款,学校本身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费用。按理说,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民转公之后,办学经费改由政府兜底,此后生计无忧,学校没有理由,也没有动力,冒着违规的风险,再走以前的老路子,向家长收取不菲的费用,还是以转到班主任私人账户这么“见不得人”的方式。除非学校实在揭不开锅,不向家长要钱,就活不下去了。
虽然以上只是网友的猜想,但结合地方透露的蛛丝马迹,加上这两年多地推动民转公的背景,网友这么想,也并非毫无道理。双减大背景下,不仅校外培训机构大受冲击,民办学校的办学也大受影响。连云港2021年12月公示的一份方案显示,到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这意味着,民办学校不能再像以前大规模招生,收入锐减。不论是政策的硬性要求,还是苦于经营艰难,接受改制,成了很多民办学校的求生之道。
展开全文
国家压缩民办学校的规模,初衷是为打破一些民办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减轻普通家庭的负担。如果改制顺利,自然不失为美事一桩。但民转公,不只是改个身份、改个名字那么简单,背后有赖于政府的巨额投入。怕就怕,地方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快速达标、一蹴而就,而不顾财政实际的承受能力。结果,民办学校名义上改为公办,实际上还是用民办模式收费,还是要由家庭来买单。
资料图,图文无关
本来民办学校转公办,就让很多家长感到担忧。他们愿意承受高昂的学费,让孩子上民办中学,就是看重民办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严格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教学风格。而改制之后,民办中学的教学优势能否得以保留,教师资源会不会流动到其他学校,这都不好说。如果所得收益不复当年,成本没有降低,还日益上涨,家长自然心生不满,害怕自己成了冤大头。
国家缩减民办学校的比例,除了促进教育公平,也是让地方政府肩负起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如果民转公改制的结果,只是改了一个名头,那就有点讽刺了。当然,学校高收费有没有内情,灌云县的民转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待当地的回复。据报道,该校初中部有1500名学生,按每人每学期收费8000元算,总费用达1200多万。如果真是因为办学经费未到位,当地财政真的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那就得反思,在推进学校民转公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是不是有必要结合实际,调整节奏,避免搞成形式主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