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好在哪
莎士比亚实现了文学与戏剧交融跨界的融合,他的四大悲剧如同一个强大的包孕体,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经典母题。
一、经典与常态的灵活置换
比如哈姆雷特对应了原罪的母题,《李尔王》则显现出宽恕的主题,《麦克白》透着审判的母题,而《奥赛罗》则完美诠释了谎言的母题。
除此以外,莎翁的戏剧语言是非常诗意化的,比如朱生豪译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这样的经典对话:
啊
换一个名字吧
姓名本身没有意义的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的整个的心灵,陪唱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在这种典型的情侣间对话,可以被轻易地置换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莎翁戏剧的现代性场景转换,试想,网恋的情侣,不满意对方的昵称,一起玩闹思索,这么一想,莎翁的戏剧实则是一种可以常态化的场景转换。
二、喜欢与讨厌的情感交换
这一点,是从大师的角度解读莎翁作品。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放在这里不一定准确,但是大师之间的喜憎爱好却是一件颇有谈资的事情。
正如纳博科夫不喜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即一切“的论断,因为纳博科夫对文本细读有着自己细腻而独到的理解,他十分注重文字的质地以及修辞。
而对于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评价就比较模糊了。某种意义上,这两位人物是站在天平的两端,列夫托尔斯泰是缺少书生气质的现实主义,而莎士比亚刚好是书生气很浓的浪漫主义创作者,但这里并不是否定莎士比亚其他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只是针对他们的主题风格而言。
在它看来莎士比亚的作品确实相对于荷马史诗,显得华丽很多。
三、戏剧与悲剧的创作置换
莎翁是全才,他对于喜剧的创造力一点儿也不亚于他的悲剧创作。
比如其中经典的有《第十二夜》,这部剧作的情感线十分丰富。奥西诺热烈追求奥利维亚,而奥西诺有一个深情的暗恋者维奥拉,而奥利维亚呢,又对奥西诺一见倾心。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情感线穿插文本,马福利对奥利维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式的痴心妄想,西巴斯辛与奥利维亚那种误会式爱情……
莎士比亚的戏剧奏唱着浪漫抒情的美感,洋溢着乐观开朗的基调。
对于他的悲剧,《哈姆雷特》式的迟宕人文主义贵族矛盾体,诠释了一个时代的侧面。
哈姆雷特一方面有着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式的自我认知,但是在复仇等行为中展现出犹豫甚至迟钝的行为,这不单是十字路口的重叠心理状态,更是缩小的人性剪影。
总之,莎士比亚无奈对于英国还是世界文坛,都是珍珠的璀璨,不可凑泊。(作者:一只润之)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些败笔
特定时代有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和表现形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很少有没有败笔的东西,这个问题其实,没啥意义,就像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都把眉毛剃得剩一点,还把牙齿染黑,现代人看丑的雅痞,那个时候就是风尚与美,就像盛唐时期流行以肥为美一样的道理。
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什么能流传后世几百年
莎士比亚的作品能流传下来,是源于其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任何一优秀的作品,为大众所接受的,大家喜闻乐见的,能够流传的作品就是经典的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创作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奥瑟罗)等等。在其创作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俗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景象。
17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