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楞沟村全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2013年2月3日,这个日子在东乡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
“布楞”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村如其名,布楞沟村地处山腰,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全村人进出村子只有一条尘土飞扬、蜿蜒陡峭的盘山小路,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沟里人背驴驮。2012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24元,是当时东乡县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时序轮转,岁月如歌。
“山间大道已通畅,校园里歌声朗;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乡变成幸福庄……”山里人用质朴的“花儿”,歌颂着布楞沟村十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清澈甘甜,每家每户的水龙头旁边,村民们自发镌刻了两行大字——“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水来了,涓涓细流润泽东乡大地
“当时汽车上不去,总书记蹚着厚厚的浮土,沿着陡坡入户……”在布楞沟村史馆,讲解员汪秀花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时的情景,讲述着布楞沟蝶变的缘起。
“这是总书记当时入户的人家,屋主人马麦志一家后来搬到了距此不远的新房。旧房保持着总书记视察时的样子,成为我们的村史馆……”
眼前是一个土坯墙围起的院子,大门老旧,门上的油漆斑驳。走进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时的照片。在总书记曾坐过的土炕上,仍保留着当时的摆设,特别是那张炕桌,十年来都不曾挪动过。
院子中心位置,是一个水龙头,后面竖立着一块水泥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展开全文
“吃水难,以前是我们村最头疼的难题,如今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马麦志说。
“小时候,每逢下雨,爸妈都忙着在院子里铺上塑料膜,让雨水流到水窖里,等着澄清了,提上来做饭洗衣。每逢干旱,要拉着毛驴走很远的山路,去洮河边驮水,来回一趟得两三个小时。”讲解员马春花说。
“上去了一山又一山,大山里转了八十道弯;找了一年又一年,没找到一眼吃水泉……”这首古老的“花儿”,是布楞沟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2013年2月28日,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流进村民院落。“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感觉像是在做梦。”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说。
如今,布楞沟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一拧开水龙头,做饭、洗衣服随便用,就连养牛养羊的用水难题都解决了。”马麦志高兴地说,“我现在还是村里的水管员,每月有1000元收入。”
东乡县,东临洮河,西接大夏河,南依广通河,北隔黄河刘家峡水库段,四面环水。但大自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虽然四面环水,但因为中间地势高突,地高水低,吃水难成为东乡人生活的最大难题。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东乡县先后投入6.3亿元,以刘家峡、洮河、牙塘水库为供水源,建成供水厂8座、提水泵站22座、加压泵站8座、调蓄调压水池603座、各类阀门井4460座,日供水量3.28万立方米。
走进位于东乡县城的中西部水厂,这里放置着一座巨大的沙盘,以万分之一的比例模拟了东乡县供水管网。黄土丘陵上面密集交织的供水管道犹如人体血管般,穿越千沟万壑,流进千家万户。在面积不大的东乡县土地上,埋设供水管道7200多公里,以全县人口约29万来计,为每个人埋设24米供水管道。
“目前,全县农村人饮入户率97%,供水保障率95%以上,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群众也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东乡县供排水服务中心主任马占祥说。
如今,林家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天然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 蹊
路通了,黄土塬上迎来大发展
“每次站在喜鹊梁上,看着布楞沟的变化,我都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沿着山路,来到村里看望群众的情景,那时候进出村子只有一条盘山小路……”72岁的马占海感慨道。
曾经的布楞沟,是“碰死麻雀滚死蛇”的地方,山坡坡度大多在30度以上,“隔沟能说话,握手走半天”,曾是村民的真实生活。
如今,喜鹊梁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公路穿山越岭,路上车流滚滚。路南侧,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等依次排开;路北侧,民族团结广场、民俗展示馆等渐次分布;北山平台上是白墙灰瓦的新民居……
2013年5月,中国石化帮助布楞沟村建成了一条20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自此改善了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条件。
2020年,折红二级公路全线通车,彻底打通了布楞沟通往东乡县和兰州市的大动脉。如今,这条路已成为临夏到兰州的便捷通道,是东乡境内车流最密集的公路。
行驶在宽阔平整的折红公路,道路两旁众多“农家乐”依山而建,醒目的广告牌、香气腾腾的东乡美食,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东乡县东塬乡毛沟村的“农家乐”已经小有名气。一年前,村民马士信放下在东莞的牛肉面生意,回乡投资一百多万元,租下一处农家院,开起“农家乐”,带动了本村20多人就业。“很多人专程从兰州过来品尝东乡美食。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公路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生意会越来越红火。”马士信说。
东乡县商务局局长陈学良介绍,仅毛沟一带就有77家“农家乐”。去年,东乡全县餐饮业产值10.3亿元,美食餐饮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东乡县从政策、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支持,鼓励群众在折达路、折红路、沿洮河经济带等公路沿线和旅游景点开办“农家乐”、东乡手抓饭馆等各类餐饮企业,推动美食产业与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现如今,更多的东乡人依靠旅游、餐饮实现了就业、增收。
“随着对内对外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兰州半小时经济圈’对东乡的辐射影响力更广更深,东乡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显,我们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兰白经济圈,进一步拓展开放协作领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说。
建设新农村,小康生活过得比蜜甜
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原来破旧的村庄旧址,已被改造成布楞沟村史馆、民俗文化展示馆、磨坊体验馆、水文化体验馆等,游客在了解布楞沟脱贫历史之余,也从中体验着这里过去的生产、生活习俗,感受东乡人顽强坚韧的精神特质。
2021年以来,布楞沟村以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民俗旅游为主线,利用独特的东乡民俗风情发展文化旅游。
“我们对村子进行风貌改造,新建了民俗体验区、‘农家乐’集群、民俗展示馆、民族团结广场,将布楞沟打造成一个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和民族团结新貌的宣传教育基地。”布楞沟村包村工作组组长陕斌杰说。
在新民居的一间房子里,十几名妇女围坐在圆桌前,手里拿着梭子和毛线。伴随梭子来回穿引,毛线很快“变身”为牡丹、玫瑰、布偶等。“经过一周的学习,我掌握了手工编织的基本要领,已经可以编织一些简单的工艺品了。”村民马秀花说。
陕斌杰告诉记者,村民制作的手工编织品和刺绣等在线上线下销售,把东乡民俗艺术嵌入村里的文旅产业,让更多村民从发展文旅产业当中增收致富。
2017年,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了6156元,2021年达到8862元,如今,这里的人们正朝着人均纯收入1万元的目标奋力前行。
布楞沟村的变化,只是东乡县美丽蝶变的缩影。
走进县城,这座曾遭滑坡和塌陷破坏的小城,在重建后精致而美丽。楼群、公园、街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起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向心力。
来到东乡县东塬乡林家村,厚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这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村上对民宅进行了特色改造,着力打造集观光、采摘、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东塬乡党委书记马阳说,凭借地处城郊的优势,很多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加入旅游服务业大军。
近年来,东乡县乡村建设坚定走“特色路”,坚持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的思路,更加注重特色推进,更加注重配套衔接,更加注重质量成色,统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规划引领、产业跟进、基础配套、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引领作用,分批次、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
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生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 蹊
做优产业链,乡村振兴助推强县域
布楞沟村能够整体脱贫,羊产业功不可没。
从2012年每户养五六只羊,到后来的规模化养殖,马建英、马大五德等带头人开办养殖场,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入股分红,羊产业成为村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门路。
东乡县紧盯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从龙头引进、奖补扶持、品种改良、防疫保险、链条延伸、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发挥肉羊养殖、贩运、屠宰从业人员多的优势,积极搭建资源整合及产业振兴发展平台,以“东乡手抓”“东乡贡羊”“东乡手抓冰羊肉”为主打品牌,加强与外地市场的对接联系,进一步提升肉羊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全力把羊产业打造成带动面最大、受益群众最多的农业首位全链条产业。
如今,东乡县沿河、沿库、沿川、沿路四大经济带发展布局逐步成型,沿洮河经济带建设率先打开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位于沿洮河经济带厦临轻工产业园区的临夏回香斋食品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协作企业。“我们主要生产、销售民族肉食系列产品,以香肠为主、临夏手抓羊肉为特色,努力做强民族食品产业。”公司总经理刘晓亚介绍。
近年来,东乡县把做精做强东乡美食餐饮产业作为推动产业上档升级的重要一环,加快实施“走出去”工程,深度挖掘东乡美食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做好“美食+”文章,推动美食产业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在东乡县达板镇中国石化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工藜麦。
2018年,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在东乡开展藜麦栽培项目。“东乡的环境适宜藜麦生长,亩产量高,能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好收益。”由中国石化派出的甘肃东芗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成说,中国石化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因地制宜帮助东乡县打造集“育、产、加、销、研”为一体的藜麦全产业链,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新时代的东乡,正以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为目标,深入开展强县域行动,全面加快沿洮河经济带、沿路经济带、沿川经济带、沿库经济带建设步伐,形成区域各有特色、优势资源互补、布局功能完善、活力充分迸发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甘肃日报
记者:周尚业 李峰 范海瑞 王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昱钧
编辑:刘莉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