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祝福语,我们该说端午节快乐,还是端午节安康呢
端午节祝福语,个人认为应该说,端午安康!
因为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虽然现在赛龙舟,挂艾草,放纸龙,佩香囊的传统民俗,大城市罕见,现已渐渐失传。
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大家最倾向最接受的理念就是,端午节包粽子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所以说端午节快乐,不妥。
端午安康!
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
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
二、“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
三、“端午节”的引申义。
“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从自然文化演化为人文文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先是龙舟竞渡,后是划龙船和吃粽子等等。以前,在端午节这天,南方在江河中举行盛大的祭图腾活动,在水面上,人们手敲着鼓,挥着旗,把独木舟排成龙形竞渡,共同祭拜龙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南方龙舟竞赛的习俗,每当端午节这天,南方就会举行划船比赛。粽子最初是端午节用来祭龙拜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既当贡品,又可食用了,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端午节这天普遍的必须食用的食品,还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粽子味道,南方偏辣,北方偏甜香。
综上所述,“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天象中天星的崇拜。然后,从对上古时代龙图腾的祭祀开始,一步步地演化,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端午节”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谈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加明确“端午节”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许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你最欣赏哪一首
谢美意相邀……奉命而作
端午是一曲风花雪月的爱情歌
作为诗的国度、词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端午节就是浸润在诗词歌咏中的风俗长卷。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留下无数美妙的诗词华章,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收录端午诗词上百首,或追思屈子,或寄诗龙舟,或咏叹离别……苏东坡更是唱出一曲“佳人相见一千年”的情歌……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节日。端午节,亦有端阳节、重五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别称。在盛夏的开端,几场细雨,几卷荷风,在这烟水迷离的日子里,吟咏踏歌的先贤诗人、文人墨客款款走来、绰约闪现于目前……在他们眼中的风情端午是:一首千年吟唱的风景诗,一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一次家国情怀的屈子祭,一个骚客雅集的诗人节,一场鼙鼓震天的龙舟赛,一缕芬芳满口的粽子香,一盏绵长甘冽的雄黄酒……
端午,是一曲“佳人相见一千年”生死相许凄美的爱情歌。端午节亦称浴兰节,《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每逢端午,古人采百草(中草药)、沐兰汤(用草药浸水沐浴)成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渔家傲》有“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的诗句。苏东坡献给王朝云的《浣溪沙·端午》词,透露了古人端午兰汤沐浴、腕绕五彩线、发鬓斜挂平安符的习俗,也留下了才情苏东坡在风情端午的绵绵情话,词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才情苏东坡,36岁时与王朝云邂逅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上,惊艳于朝云才艺,传说留下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王朝云,字子霞,歌女出身,温婉可人、善解人意,苏东坡赞王朝云“敏而好义,忠敬若一”,是他情意相投的红颜知己。宋人费衮的《梁溪漫志》,留下东坡与朝云一段趣闻: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屡屡被贬,发妻王弗、续妻王闰之先后离世,惟王朝云与东坡携手人生的巅峰,又义无反顾不离不弃地陪伴他走过人生的低谷,是最“懂”他的女人。朝云为东坡育有一子,未满岁便夭折于金陵(南京),东坡“老泪如泻水”。可叹天妒红颜,朝云在陪伴东坡被贬惠州时于34岁溘然长逝,东坡从此终老亦未续弦。朝云去世后,苏东坡为她亲书墓志,建六如亭于墓畔,亭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留下一阕《雨中花慢》词,其最后一句:“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其情真真,其意切切,苏东坡可谓有情有义大丈夫。
“美如春圆,目若晨曦”,苏东坡弟子秦观,这样描写他小师母的美貌与气质。苏东坡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的《浣溪沙·端午》词中“佳人相见一千年”一句,是在风情端午向王朝云发出的祈愿天长地久,永谐情好的爱情誓言,也表达了对朝云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遇见苏东坡这位“不知更几百年才出”的“如此人物”(王安石语),一位怜她、爱她的好情人,一位豁达率真、才情豪放的大丈夫,王朝云无疑是幸运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清初诗人何绛于六如亭上、朝云墓前,感怀东坡朝云这对才子佳人的旷世爱情,留下《朝云墓》诗,诗云:“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宋朝陵墓俱零落,嫁得才人胜帝王。”好一个“嫁得才人胜帝王”!朝云墓已成惠州人文景观保存至今,引得无数才情骚客深情凭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踏歌吟唱苏东坡“佳人相见一千年”的端午情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