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 身患 绝症 自费 总裁

前京东副总裁,身患绝症后的最后一次创业:自费千万,要救50万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2 13:55:05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41岁那年,

时任京东集团副总裁的蔡磊确诊了渐冻症,

人生被劈成了两截。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

是世界五大绝症之首,

一千多万人因此死去。

过去一百年,人类投入数百亿美金,

至今连病因都没发现。

展开全文

蔡磊在书房办公

“其实已经在死亡的边缘,

我同期的病友几乎全死了。”

确诊的第四年,

蔡磊的双手和双臂都丧失了功能。

但他每天工作16小时,

不休息,不享乐。

妻子说“你这是在自杀你不知道吗?”

他一点不听劝,

“就算气切,不能说话,我也会继续工作。”

蔡磊称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病人”,

是“抗争者”,并会抗争到最后一刻。

他已经成为中国渐冻症群体的精神领袖,

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渐冻症科研数据平台,

促成中国第一例渐冻症遗体和脑脊髓组织捐献,

迄今有约1000位患者签署捐赠协议。

他还聚合了顶尖学者、药企、投资人、医生,

将渐冻症药物研发加速20-50倍。

这是蔡磊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

他要和生命赛跑,

“哪怕救不活自己,

也可以为其他病人的救治带来希望。”

撰文:洪冰蟾

责编:倪楚娇

关注一条小程序,购买蔡磊的自传

时间正在蔡磊的身体上消失。

几个月前,最后一根能动的手指也倒下了。走路的时候,两根细细的胳膊垂在躯干两侧,无力地摆荡着。垂久了会疼,他喊来生活助理:“帮我把手放进口袋里。”

蔡磊需要生活助理将手揣进兜里

每一天,他体内的运动神经元都在凋亡,肌肉以无法逆转的势头萎缩。确诊三年多后,他身边再也离不了人。双手和双臂都丧失了功能。喝一口水要吞两次,脖子有点支撑不住脑袋,胸肌开始抽搐。发音含糊不清,语音识别准确度只有大概50%。

他羡慕所有能开车、骑行、想挠痒痒就挠的人,“我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这些超能力啊。”往后的日子将“毫无尊严”可言。不能张嘴,进食靠胃管注射;不能呼吸,得在喉咙上剌一道口子做气切;不能排泄,要靠别人抠大便出来——人会渐渐变成一根“融化的蜡烛”。

杯子里永远插着一根吸管

“其实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了,我同期的病友几乎全死了。”

渐冻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是2到5年,然而,这只是自然死亡的时长。“正常人根本无法想象,有各种各样离奇的死法。”戴着呼吸机,狗把线崩断了。旁人帮着翻个身,忘记翻回来,窒息而死。跳楼、吞安眠药、去安乐死、家人不堪忍受拔掉维持生命的机器。还有人只是跌了一跤,手不能保护,头直接砸向地面,“去年我这样的,摔死7、8个。”

新冠感染那个月,他每天都能看到病友群里的讣告。“一串串连着发的,一周多走了100多个。”还有些家属不愿说,过段时间,默默地在群里转二手呼吸机和轮椅。

那一次,他几乎嗅到死亡的气息。他躺在床上,喉咙卡了一口痰。“最后看看这个世界的一花一木,我想这是留给我最后的两分钟了。第二天所有朋友都会看到妻子发的讣告,蔡磊已经去世。”说这话的时候,他平静得像在叙述某件远方的新闻。“没啥,我每天都在面对这种可能性,很平常的。”

每天步行去上班

然而,这个失控的身体里装着一台工作机器。他带领着一整个渐冻症科研团队,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剥夺所有爱好,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工作,一周七天,从不间断。最疯狂的时候,他一天处理七八千条微信,开八到十场会。别说去风景秀丽的地方度假了,他连小区里的花园都不逛。用他的话概括,“你就把我当作一直在高考”。

我们形影不离地跟拍他,发现这个绝症患者的工作强度,常人都难以承受。看到我们累到眼神呆滞,蔡磊打趣说:“这已经是相对轻松的一天了。”

“我说你是在自杀,你不知道吗?”因为这个事,妻子段睿不知道和他吵了多少架。他的主治医生,北医三院神经科院长樊东升,从医30多年来,从没遇过蔡磊这样的病人,“他不太听话。不好好休息,一直在紧张的应激状态里,按理说他的病不应该发展得这么快。”

别人问他怎么看当代年轻人的躺平心态。作为世界上最有资格宣布“老子要死了,老子不干了”的人,他一脸茫然:“我不能理解。”问他为什么拿命在工作,他的回答永远是:

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应该去做。

在中央财经大学读研时期的蔡磊

这场巨大变故的开端,小到难以察觉。40岁那年的夏天,蔡磊看到左手臂24小时不间断地肉跳。在北京各大医院辗转近一年都查不出怎么回事,直到2019年9月30日,国内最权威的渐冻症研究专家樊东升告诉他:“只有这一种可能了。”

蔡磊当下的反应是:“怎么可能?我要得这个病我不就死了吗?”然后樊东升用双手比划出20厘米左右的长度,再将两个手掌并拢到快贴在一起:“(你的生存期)现在还有这么长。”

人生已经度过的20厘米,蔡磊完成了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极限跃升。他从河南商丘一个普通家庭考到中央财经大学。在政府机关和世界顶尖科技企业里打拼,随后进入京东负责集团财资,位至副总裁,跻身精英阶层。

“任何等待都让我不能忍受。”抢时间成为他的本能。他披星戴月地上班下班,从没见过小区白天的样子。他没时间约会谈恋爱,在北京待了20多年从没去过故宫和长城游玩。为了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张电子发票,他用45天做出对手10个月才能完成的事情,还放出狠话:“不要跟我竞争,因为我不要命,只要你还要命,你就输了。”

正值壮年,事业成功,结婚才一年多,刚刚成为父亲。他努力打拼来的人生,即将展开最幸福的段落,一瞬间坍塌。

蔡磊无法起身时,用脚踩沙发边的紧急呼叫按钮

确诊的那一天,他恍恍惚惚地离开诊室。等了两三趟电梯都没能挤进去,于是决定走楼梯。“电梯都不愿意等,现在却只能等死。”

从医院出来,他甚至如约去开了一场会。事情谈完,他跟对面的企业家说:“我可能快死掉了。”

渐冻症病人,大部分都承受着心理问题。起初的六个月,蔡磊焦虑和恐惧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晚上惊醒4、5次。但他硬是一粒抗焦虑的药都不吃,也不寄托任何宗教,只是不断告诉自己“必须保持理性”。

后来,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不过是比别人早一点看到生命的终点”。自那以后,他再没为自己掉一滴眼泪,偶尔哭也是因为病友离开。

原本蔡磊身处的世界,周遭的人富有而体面。当被灾难砸中,他感觉自己一下坠入最悲惨的人间,目睹这个病如何夺走一个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蔡磊认识一个小伙子,大学毕业时他母亲确诊,最好的时光都在照顾母亲,送走母亲没多久,他发现自己出现了肉跳。蔡磊想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基于自己的企业家身份和互联网背景,他觉得可以用大数据搭建渐冻症患者平台。

为日后腿脚不便准备的轮椅

渐冻症被称为“五大绝症之首”,毫不夸张地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难的绝症。又是罕见病,症状又残酷,生存期又短,很多人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已经瘫痪不能自理了。过去200年来,相关的科研文献大概3万篇。90年代之前无药可医。2015年之前的20多年,全世界只有一款特效药——力如太。但仅仅能延长两三个月的寿命。“这个病到晚期,每一分钟都是折磨,对家人都是拖累。那两三个月到底有没有意义?很多病人告诉我,我们是绝望的。”

我国的情况则更严峻。我国每年新发的病人,每10万人口里有1.6人(发病率);生存的病人总数,每10万人口里有2.97人(患病率),患病率仅为发病率的1.8倍。而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这个数字是4。这意味着,中国的渐冻症病人生存率非常低。

久坐身体就会疼痛

罕见病的治疗研究,很大的难点之一正是病人样本不足,无法验证用药是否有效。樊东升带领着亚洲最大的渐冻症治疗中心,30年来手里积累的病例是5000左右。

蔡磊建立的“渐愈互助之家”,不到4年,已经触达超过1万病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渐冻症患者科研平台。它既高效地保存数据,能动态地观察病情变化,又打破了医院、地域之间的信息壁垒。“新药临床试验一般要有一两百例符合条件的病人,罕见病找20例都难。英国以前想研发两款渐冻症新药,花了一年多都招不满病人,最后流产了。”樊东升说。如今,研究团队只需要在蔡磊的平台上发布信息,短时间就能聚集起病人。

按照最初的设想,蔡磊做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他不懂医学,仅凭常识想想,人类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别说攻克,连病因都没有找到。他从没奢望现有的医疗水平能治自己的命。

然而事情有了一丝转机。蔡磊一口气读了1000多篇论文,接触了业内资深的医生,逐渐摸清了前沿学术和制药体系。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往渐冻症的路径去转化。”而之所以药物研发缓慢,和社会的关注、资源的投入少有很大关系。他想,如果能黏合各个环节,就能加速。

确诊一年后,坦然接受“多活一天是一天”的蔡磊,闪过一个念头,他有可能自救。

蔡磊的吞咽正在受到影响,吃不了糯米制品

蔡磊开始拾级而上。如果医生手里没有药,那上一环的药企呢?刚好京东健康和中大型药企有合作,蔡磊便一家家拜访。一去才知道,国内挑战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企,几乎没有。一些药企告诉他,研发2000万人用的药都来不及,哪有精力去做10万人的?

财务出身,认识大把投资人和企业家的蔡磊,给他们算了笔账。“渐冻症患者基本都是壮年,家庭会倾尽全力救助,即使只有10万人,每人100万就是1千亿,加上每年新增小三万。这个市场一点都不比别的小。”

想要颠覆性的成果,光盯着药企还不够。于是他满世界疯狂地找科学家。现在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光院士就有两位数,神经性疾病、细胞基因免疫领域最顶尖的学者有几百位。蔡磊俨然像一个博士生,参与学术讨论,加入课题小组,劝说学者投入到渐冻症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原本不关注这个病。好多科学家说,蔡磊要不是你,我哪里考虑到做这个药呀。”

为一个病奔走呼吁,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在十年前已经被验证过。2014年,美国前棒球运动员,罹患渐冻症的皮特·弗瑞兹(Pete Frates)发起了冰桶挑战。在公众层面科普这个疾病,募集款项超2.2亿美元。

那一年,有两个大二学生躺在床上,看到了冰桶挑战。得知这个病跟线粒体和内质网有点关系,他们想有没有可能把这两个病的药加在一块。冰桶挑战给了他们一笔2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临床实验,结果真的有效,这才诞生了渐冻症的第二款药。

皮特·弗瑞兹在2019年12月离世,他没能等到救自己的药。但他的努力,极大加速了美国科学界对渐冻症的研究。

蔡磊和科学家开会中

某种程度上,蔡磊所做的事,就是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精神感召,汇聚起国内渐冻症的科研力量。樊东升觉得蔡磊“把光芒带到这个病上面来了”。

“如果没有蔡磊,科学界的投入程度,和10年前不会有太大变化。现在走了100步的话,那其中的80步,都是靠蔡磊一己之力走出来的。”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蔡磊将渐冻症药物研发加速了20~50倍。

这种推动不仅仅在这一个病,还惠及到同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也不光影响同时代的科学家,樊东升说这些年选择这个领域的医学生很多,其中不乏同届中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听说蔡磊的故事,去了解渐冻症的前因后果,想要投身进来。还有的给他发消息分享自己的想法,最后一句话是:借此机会和您及所有在遗传退行性疾病领域奋斗的前辈致敬,祝我们早日取得突破。

蔡磊常常与病友见面

蔡磊最常发的表情是张开双臂拥抱的绿色小人。对于中国现下活着近10万名渐冻症患者来说,蔡磊扮演着一个精神领袖的角色。病友们在群里说:“你是我们全部的希望。”他们将他的行为本身视为一种抚慰:有人在为他们的命拼命。

曾有一位老大爷深夜敲蔡磊的门,说他得渐冻症的儿子快窒息了,但死活不同意气切。气切之后,24小时不离呼吸机,彻底失去行动自由,“我们群体的共识,气切基本上就是最后一步了。”蔡磊劝了他一会,他便同意去ICU,保住了一条命。

我们问蔡磊到底跟他说了什么,能把一个一心求死的人拉回来。“就是让他相信我,药在研发了,我能救他。这是唯一能劝他活下来的办法。”

蔡磊和妻子段睿

现在蔡磊推进的研究管线多达80余条,自己投入了千万资金。他想要打破旧有的游戏规则,把资金、实验室、药企、患者和医院联结起来,尽最大可能缩短时间。

这一切,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

刚确诊的时候,蔡磊只是左手有点无力,“说我得病我都不相信,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不出一年,左手完全失去了功能。直到去年,他的右手还有两根手指可以动,他就把触控笔夹在手指中间。如今连这个也做不到了,只好让助理把他的右手放在鼠标上,用肩膀带动胳膊移动光标,再通过一个改装的脚踩仪点击。有一晚醒来上厕所,回来发现拉不动被子了,又不愿吵醒妻子,硬是挨冻到天亮。

脚控鼠标仪

“很快这样都动不了了,距离用眼控只有一步之遥。”真要用眼控了怎么办?“那就用眼控仪处理工作。不过眼控每分钟最多打二三十个字,效率要降低90%。”长时间用一侧身体伏案,他的脊椎已经变形,屁股痛得受不了,仍没有任何要停下来的意思。

这场人生最后的创业,就好像站在寒冷的水边,深吸一口气,一跃而入。而他激起的惊涛巨浪,席卷了身边所有人。

段睿今年34岁,在北京出生长大,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随后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做市场工作。2018年初,段睿刚转行到财务领域不久,收到别人发来的一个简介,介绍她去相亲。

“看他是学财务的,我刚好在做一个地产项目的审计,就觉得去见见大佬,交流一下业务也挺好。”

那天坐在西餐厅里,蔡磊看到一个女孩推门而入,眼睛笑得弯弯的,讲起话来活蹦乱跳。她跟他聊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蔡磊内心兴奋得不行,他从小就爱科学,梦想是做科学家,但平时接触的都是财税。

蔡磊顺势约她见第二面,请她来听他在北大经济学院做客座教授的课。“她是冲着课来的,但我是冲着人来的。”吃饭的时候,蔡磊跟段睿求婚了。

“我回家跟我妈说,我觉得他是个骗子。”后来蔡磊跟她解释,他们志同道合,但他实在没空谈恋爱,不如直奔主题。段睿说:“好啊。”

于是这位自称“男女之情水平最臭”的不浪漫人士,在40岁那年的春天,闪婚了。婚后,他们没有休婚假和蜜月旅行,“很自然的,他忙他的,我忙我的。我不喜欢因为感情耽误时间,最适合的是一起陪跑,而不是不断去确认我是不是爱他,我有没有给他陪伴。”段睿说。

蔡磊和段睿的结婚照

一年后,段睿刚生完孩子,在哺乳期,还要顾会计事务所的工作,身体几乎透支的情况下,她从蔡磊嘴里听到了“渐冻症”这个词。

“刚结婚,又不是老夫老妻,那要拖累你一辈子吗?”蔡磊提出了离婚。

这一次,段睿没说:“好啊”。她说的是:“你想都不要想。”

段睿在工作中

即使是一个中期渐冻症病人,照顾起来的崩溃程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刷牙刷两次,洗澡洗两次,穿衣服穿两遍,手机要拿两个,第二天再重来一遍。病榻困住的,从来不只是病人一个人。

“以前是我呵护她,现在她在照顾我。受了委屈,我连一个拥抱都没办法给她。发烧39度,我连给她倒杯水都做不到。”

去年九月,段睿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她放弃了事务所的工作,进入蔡磊的团队帮他负责直播间“破冰驿站”,直播所获的收入补贴到科研中。“我不会逼她做任何事,但我知道,她都是为了我。”

蔡磊和段睿在直播中

一周里有5个晚上,刘伟和爱人李燕,会守着“破冰驿站”的直播。刘伟原本在上海打工,40岁那年确诊渐冻症,失去了工作能力,夫妻两个只好搬回安徽老家,李燕平时形影不离地照顾丈夫,还要带两个孩子。

看直播的那几个小时,是李燕一天中难得能舒展的时刻。她和段睿差不多同龄,又有着相似的遭遇,喜欢看她“那么活泼那么乐观”。

段睿爱笑,元气满满

段睿身上有她那个传奇的丈夫无法遮蔽的光芒。当一个女性,突然变成病人家属,她保护她爱的人,更重要的是,她不丢失她自己。

蔡磊记得段睿陪他去治疗。其他家属在外面一个个心焦得坐立难安,唯独段睿坐在一边,专心学了一下午的财务网课。讲这段故事的时候,他语气里满是欣赏。

如果有一天蔡磊失去行动能力了,她会怎么办?段睿笑着说:“那我终于有理由不出门了,以前是和办公室的同事,那时候我就是和这位姐那位阿姨打交道,可以在家做我喜欢的事情啊。”

夜深了,两个人下班回到家,难得的亲密时刻

然而,在一场直播里,段睿突然说起来生。“如果有来生,我不想再做女人。”蔡磊没有追问。

一个“心高气傲”、“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女性,突然变成了“苦命的妻子”,她讨厌别人看弱势群体一样的目光,不熟的朋友发长长的消息来讲自己为她的命运哭泣,她只觉得尴尬又不知所措。蔡磊请了生活助理照顾起居之后,段睿有更多时间工作。一天中的多数时候,他在楼下办公,她在楼上办公,只有回家睡觉和直播时才见面。他们依然像段睿理想中的亲密关系那样——各忙各的,同行便是陪伴。

“现在我工作到晚上12点,要夹着尾巴回家。因为我没有照顾丈夫,没有洗衣服,没有收拾房间。我每天就一定要愁眉苦脸吗?我不能开心搞我的事业了?我不能活得灿烂了吗?我希望其他病友的家属能释然一些,自由一些。”

蔡磊和孩子的晚餐时刻

确诊的时候,蔡磊预计,孩子到三岁,他就已经去世了。

他没办法陪孩子玩。不能翻书,怎么给他讲睡前故事呢?抱不了他,他走路摔倒了,他也扶不了他。吃晚餐的时候,生活助理在餐桌前喂蔡磊吃饭,姥姥在沙发前喂孩子吃饭,蔡磊的眼神始终落在孩子身上。“顶多远远地看着他,就算一种幸福吧。”

蔡磊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番茄,孩子渐渐大起来,喜欢吃番茄炒蛋,多番茄的那种。“也有不像的地方,他的女人缘就比他爸好太多了,幼儿园的女孩子因为牵不到他的手还会哭呢。”段睿笑着说。

目光落在孩子身上

如果注定没有办法陪伴他长大,这个父亲想到的是,成为榜样。

蔡磊此前不愿接受视频拍摄,改变主意很大程度是因为,想给孩子留下更多自己的影像画面。“长大之后知道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会健康成长,并且对自己要求很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分别一年半后,蔡磊与母亲、哥哥见面

2022年7月,蔡磊团队的马文慧接到了一通黑龙江的电话:“我丈夫去世了,我们想捐献,该怎么做?”

过去整个中国没有一例规范的渐冻症遗体和脑脊髓组织捐献。常规的遗体捐赠,无法及时取出脑脊髓组织,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研究意义不大。但在临床上,一个有效的脑组织样本又至关重要,因为大脑没办法进行活体实验。

因此,蔡磊一直在呼吁病友“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捐出自己的身体。”他称之为“最后一颗子弹”。

接到那通电话后,马文慧起初“一头雾水,以前没人做过”。哪里能接收?用什么车运输?家属刚失去至亲,怎么让一个巨大悲痛中的人走完繁复的流程?然而时间不等人,他们只剩十几个小时。如果无法在倒计时内将遗体送到有资质的地方,脑脊髓就会溶解掉。

她先联系了当地的红十字会,被告知只负责“遗体”,无法操作“大脑”。能做这件事的“脑库”,全国只有19个,黑龙江尚未建立。“我只好去联系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解剖室,恳请他们收下遗体。”

为了打通各个环节,蔡磊去找所有能够协调这个事情的人,比如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赵洪涛、国家脑库的发起人段树民。马文慧回忆7月的那个普通晚上,“惊心动魄”,“一说就想哭”。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渐冻症遗体和脑脊髓组织的捐赠完成了,这是国家脑库建设十年来,收到的第一例罕见病人大脑标本,遗体则留在医学院做“大体老师”。

偶尔来蔡磊工位上做客的邻居的猫

蔡磊还找到张定宇。张定宇曾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是最早冲在防疫第一线的人,是“人民英雄”,他另一个身份是,确诊5年的渐冻症患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张定宇主动说,他已经决定捐出自己的遗体。这两位中国当下最有影响力的渐冻症抗争者,提出想合一张影,而且一定要“站着照”。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见面,还能不能都站着。

截至目前,在蔡磊团队的努力下,近1000名病人签署了遗体和脑脊髓器官组织捐赠协议,完成了9例捐赠。

华大集团的CEO尹烨忍不住感叹:“也许上天派蔡磊来这一世,就是做这件事。”面对这种强烈的宿命感,蔡磊的态度是:“老天让我四十岁遇上这个病,倘若二十岁,我没有现在的资源和能力;六七十岁,我可能也干不动了。四十岁,刚刚好。”

在这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比他更切身地面临人生的终极问题:当死亡来临,该如何处置剩下的时间?

得病之前,他想象过40岁之后的生活,他会组建一个家庭,经常陪着妻子和孩子,发展一下摄影和开车的爱好,弥补以前没有时间而留下的遗憾。

得病之后他不是没想过这种可能性。隐居到一个“桃花源”,租个大别墅,请一堆人照顾自己,经济上也完全不成问题。

有企业家听完他的路演, 跟蔡磊说:“我直接给你转500万,用这笔钱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有在美国休养的病友言辞恳切:“听大姐一句话,只有外星人能做到,别折腾了。”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劝他,“好好歇着,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对多数病人来说,这几乎是想都不用想的选项。

但蔡磊“全部放弃掉”。

蔡磊将孙悟空视为精神指引,“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

“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彻底放松,延长寿命。另外一个是我玩命地工作,加速走向死亡。我的时间要用于价值创造,没有一点犹豫,没有一点纠结。”

有回他去看望病友,对方状况比他还好些,却绝望到想悄悄死掉。蔡磊听了说:“老子就要让全世界知道,老子在跟全世界最难的病斗争。人类的科学没有进步,我们死有意义吗?没有意义。”

背后更深的行为动机,其实不是关于时间的长与短,而是人在时间里的位置。蔡磊所患的亚型,加之他能够承担起较好的护理条件,“活到7、8年,甚至10年都有可能,但他这么工作,正在将能延长的时间耗竭掉。”樊东升说。

换言之,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只是等,或许能活得更久。运气好的话,“万一那时候有新药出现,他就能够接住。”

蔡磊选择不等待,他要把命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拍摄时候正值早春,生命破土而出

只是,意志归意志,科学归科学。从研究到临床,数以万计的药物才能淘出一个有效的。蔡磊推进的管线,已经失败了30条,至今为止,没有成功过。

“全世界有几个人认为蔡磊做这个事儿是可能成功的?堂吉诃德还面对个风车呢?我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我妻子她都觉得我疯了,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蔡磊说。

最终,这会变成他和时间的赛跑。他一度设定的目标是“倒下前把药搞出来,救活50万渐冻症患者。”随着身体每况愈下,他说:“哪怕我跑不赢自己,可以为其他生命的救治带来希望。”网上有人分析:“蔡磊的这场抗争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他是必然死亡的,没有任何自己的希望,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场毫无胜算的赌博真要走向命定的结局吗?

他像一个精明又天真的财务,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假设原本能活个7年,最终活5年,用2年的寿命换药物研发进度提升10年。重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大约1000万人,能救下1/10的话,也有100万人。

“很划算啊。”

若有一天,他沉入水中,他希望浪不会停,全世界、下一代,都能感受到余波。

*应受访者要求,段睿、刘伟、李燕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