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夏丹 周荻淳
“轻松考证,免费挂靠,一年躺赚10万。”“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以“考证躺赚”为噱头,杨某强、康某等人,参与发布各类办证、考证广告,夸大证书作用,诱骗多人购买培训业务。截至案发,案件涉案人员百余人,诈骗数千名被害人共计3000余万元。2022年12月2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涉案的9名嫌疑人提起公诉。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令人心动的“金饭碗”
“广告上说考试包过,拿到碳排放管理师的资格证后,还能帮你挂靠企业,每年不用上班就有钱拿。”2022年3月上旬,家住武进的小罗被一则网络广告说动了心,遂在页面留下了联系方式。
几天后,一自称是某教育机构李老师的人联系了小罗。介绍相关课程后,李老师亲口承诺“考试包过,拿证后帮忙挂靠公司,每年可以白拿几万块”,小罗痛快转账支付了2780元课程费用,以上网课的形式开始上课培训。
几个月后,小罗通过对方提供的链接,参加了考试并合格。当他取得证书并提出挂靠要求后,对方却表示,必须再考一个“碳排放交易师资格证”才能挂靠,但要取得这个更“高级”的证书,还需缴费8300元。这时,小罗意识到自己被骗,遂向警方报案。
接到报案后,经过研判分析,警方认为该案系团伙作案,顺藤摸瓜,发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两家教育科技服务公司均涉考证诈骗案件。2022年9月7日,警方组织警力赴张家口将涉嫌两起诈骗案件的封某燕、杨某强、康某、于某飞等百余人抓获。
数千人被骗“想躺赚”
经查明,2020年3月,犯罪嫌疑人于某飞与贾某田(另案处理)在张家口开办某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王某慧、王谋义、林某(均在逃)等人则于2021年11月,共同出资成立某博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而两家公司的经营性质几乎完全一样。于某飞、王某慧等人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考证包过、挂靠企业,不上班也能赚钱”的广告,吸引“想轻松赚钱的”被害人,分别招募康某、封某燕、杨某强等百余人为业务员。这些业务员经过“话术”培训后,与留下信息的被害人取得联系,推销“碳排放管理师、碳排放交易师”等各类考证的课程。在推销的过程中,业务员还会向被害人承诺“包考包过包挂靠”。首次收取数千元不等的培训费用后,扮演“班主任”的业务员出场给被害人发送考试资料、网课链接,并负责考试报名等。
等到被害人首次考试合格,要求帮忙挂靠公司,嫌疑人则会提出需要再考其他证才可以成功挂靠。“即使对方没有提出挂靠要求,我们也会主动和他联系,询问他是否需要挂靠。”封某燕表示,被害人复购课程后,业务员会有额外的提成,他们会多次促成被害人复购。
但实际上,该公司并没有所谓挂靠企业的渠道,像封某燕等业务员也只能一次次编造不同借口,诱骗被害人投入更多的培训费用。不少被害人受到“挂靠企业后,不上班也能赚钱”的诱惑,心甘情愿地一次次交纳更高昂的培训费用,跳入“连环套”。
截至案发,两起案件的嫌疑人通过上述手段骗取数千名被害人办理各类证件或培训课程共计3000余万元。
挂靠“躺赚”不可取
本案中,有数千名被害人上当受骗,其中不乏首次考证成功后,听信犯罪嫌疑人编造的所谓“多种证书获得更多挂靠机会”“再考一个高级证书可以增加挂靠年收入”的美好愿景,再次交费陷入了考证“连环套”。钱越花越多,但挂靠却始终没有音讯,等当事人反应过来,培训机构已经跑路。最终,除了一堆无用的证书,被骗者血本无归。
诈骗分子以看似光明的行业前景为包装,层层布局,吸引被害人落入圈套,这样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屡屡成功,正是利用了被害人对行业背景的不了解,以及想走捷径、赚快钱、不劳而获的心态。事实上,这类毫无含金量的“培训证书”只不过是一些机构自行颁发的培训结业证,和从业资格证完全不是一码事。
“即使想通过从业资格证进行挂靠‘躺赚’,也是违法行为。”检察官表示,法律早已明确规定,证书挂靠是不合法的,所签的协议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现有证件挂靠行为的,将给予挂证者行政处罚,严重的会吊销证件。
如《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有明确规定:“《医师执业证书》应当由本人妥善保管,不得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和毁损。”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二条也明确规定,不允许注册会计师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又如建筑法第二十六条、第六十六条也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等。
另外,检察官提醒,看到“包考包过”的培训广告,一定不要“上头”,含金量越高的考试,意味着选拔人才的标准就越高,比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每年的通过率极低,在这种大浪淘沙的考试中,不存在不努力就能“包过”一说;而那些轻松就能考到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很多并不被官方认可,实际效用也不大。归根结底,年轻人还是要通过勤恳奋斗,掌握真本事,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