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吴易昺成为首位捧起
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巡回赛
单打冠军的中国大陆球员
吴易昺夺冠后
一同登上网络热搜的还有
“吴易昺的昺怎么读”
昺(bǐng)的释义是
明亮,光明
人如其名
吴易昺一路追寻着自己的光
也照亮了沉寂已久的中国男子网坛
就在一年前
他经历了伤病、手术和疫情
久未亮相国际赛场
世界排名还在1700位开外
从天赋异禀到伤病复出
屡创佳绩的吴易昺
背后有着无数艰辛
他曾说:
“若没有这些阴影
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展开全文
吴易昺与巡回赛达拉斯站球迷合影。图片来自吴易昺微博
误打误撞练网球
天赋异“昺”
和很多杭州籍知名运动员一样,吴易昺的运动生涯也起步于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一所培养出多位奥运冠军的学校。在这里,游泳是金字招牌,吴易昺,误打误撞拾起的却是网球拍。
5岁时,吴易昺因身材较胖,在拳击运动员父亲的要求下,被妈妈送到陈经纶体育学校进行锻炼。妈妈本想让吴易昺练习羽毛球,但无奈球网对于当时的吴易昺来说过高,于是一旁网带更低的网球场就吸引了母子俩的注意,吴易昺就这样误打误撞练起了网球。
虽然这一年中国网球女双组合李婷/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但网球在国内仍然是一个小众项目。
吴易昺儿童时期的照片。图片来自吴易昺微博
“吴易昺出生于10月,入学要晚一年,所以7岁时就来体校跟读一年级。”他的启蒙教练陈浩回忆说,吴易昺在跟读期间网球专项水平突飞猛进。
一年后,吴易昺被破格招入浙江省网球队。在省队,吴易昺有机会与全国各地的网球少年切磋,成长十分迅速。接下来的几年里,吴易昺横扫全国,连续拿到了U10、U12和U14的全国单打冠军。
2015年1月25日,吴易昺在2015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男单比赛中回球。新华社发(白雪摄)
虽然训练和比赛占据了大量时间,吴易昺的学习成绩却一直不错。有老师回忆:“每天放学,他的外婆都会到学校拿当天的作业,第二天按时上交,时间管理能力很强。”
他的小学班主任柯百会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小学毕业时,吴易昺在外打比赛错过了班级毕业照,他有点害羞地找到老师,问能不能把他放进班级合影中。一个打网球的孩子对学校班级的感情,一群家长的善意,一个老师的成全,就这样相遇在一张特别的小学毕业照中。
这张毕业照中,你能找到当年的吴易昺吗?(答案:第一排最右)
吴易昺从小就毫不掩饰自己想赢的“野心”。2007年,他在一场比赛中发挥失常,哭得不能自已,模样甚至有点可爱。
失败是每个运动员都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重拾信心,逆势成长。2017年,吴易昺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在美网青少年组中包揽男单和男双冠军,成为历史第二位美网青少年双冠王、中国大陆首位大满贯青少年组男单冠军。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18岁的吴易昺在先胜一盘的情况下痛失好局,错失冠军,但即便如此,银牌也创造了中国男单自1994年广岛亚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2017年9月10日,吴易昺在2017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决赛中战胜阿根廷选手盖勒,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秦朗 摄
伤痛不断
愈挫愈勇
带着诸多荣誉,吴易昺迎来了自己的18岁生日,也正式踏入了职业网坛,然而成年人的网球世界却给他当头一棒。伤病和脆弱的身体成为少年天才的“阿喀琉斯之踵”。
过去几年,吴易昺的手肘、肩部和手腕都经历过伤病。加上疫情影响,吴易昺直到2022年才重回国际赛场。然而复出首站,吴易昺便遭遇崴脚只能伤退,此时他的世界排名已跌至千名开外。
吴易昺用“曼巴精神”激励自己。截图自吴易昺微博
至暗时刻,他用科比的“曼巴精神”来激励自己:“伤痛和低谷让我变得更加坚定。疼痛也许会暂时打乱计划,但不会击倒坚韧的心。每跨越一道难关, 就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从自己并不擅长的红土赛打起,吴易昺慢慢建立起了信心。2022年吴易昺连续拿下三站ATP挑战赛冠军,世界排名升至174位。随后的美网为他打开成名的大门,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晋级美网正赛第三轮的男选手。
从2017年成为青少年世界第一到2022年打进美网正赛,历经五年蛰伏,吴易昺终破茧成蝶。
2022年8月31日,吴易昺在2022美国网球公开赛男单第二轮比赛中战胜葡萄牙选手博杰斯,晋级32强。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追光少年
未来可期
赛后,吴易昺表示:“我为祖国和自己都创造了历史,我为自己感到骄傲……请大家继续期待我们中国男子网球,我们会为你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表现。”
夺冠后,相比谈自己,吴易昺也更希望被置于“中国男网”这个集体中,希望大家能期待中国男子网球的扬帆起航。在他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希望通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燃起年轻选手心中的这团火。只有更多的年轻人站出来,中国网球才会越来越好。
2月12日,吴易昺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发(达拉斯公开赛供图/阿莱克斯-史密斯摄)
对于未来
喜欢引用歌词的吴易昺
也早已写下期许:
“既然沿着情路走到这里
尽量不要后退。”
来源:综合新华社(记者:夏亮)、《浙江日报》(记者:沈听雨、姜晓蓉)
转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