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故政治议题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面向,元代以前的童谣内容多属政治性,但有部分童谣的内容指涉社会生活的其他面向,透过探究元代以前童谣被记录于典籍的情况,解析社会生活童谣的流传状况,以照见古代童谣与社会的关系。
游戏娱乐类
游戏类的童谣绝大部份是带有动作的,他能协助儿童做有益于身心愉快的游戏。根据《北齐书·后主传》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
儿童以手持绳,拂地而跳,一边跳一边唱诵"高末"之语,游戏如今世之跳绳,"高末"是游戏中随着动作自然发出的助兴言语。但史书的记载显示童谣被附会于政治情势,将"高末"理解为北齐高氏王朝国祚将尽,北齐后主高纬是无道之君,百姓都渴望好国君的出现,童谣在当代被引申而加以附会,可见民心向背。
记录儿童游戏的童谣,据《酉阳杂俎?虫篇》记载,颠当的巢如蚯蚓穴,牠常织网于穴中,巢穴口以土覆盖,等到土蜂侵扰时,即捕食之。正如《金华子》杂编云:"京师儿童以草临此虫穴呼之,谓之钓骆驼,须臾,此虫出穴。"可见童谣将颠当和蠮螉人格化,谓颠当像守卫家门的悍将,能攫住如盗寇般的蠮螉,使其无处奔逃。
展开全文
儿童将捕捉昆虫视为游戏,犹如今世"灌蟋蟀"的娱乐,孩童在野地里寻找蟋蟀的巢穴,寻得之后即以水浇灌其巢穴,待蟋蟀被水淹袭后夺穴而出之际,孩童趁机攫住蟋蟀。无论是古代童谣所反映的捕颠当、蠮螉游戏,抑或今世捕蟋蟀游戏,都能使孩童在游戏娱乐当中,了解更多昆虫习性,对昆虫做近距离的接触与观察,此游戏行为本身能增进孩童的昆虫知识。
又如〈元和小儿谣〉:“打麦,麦打。三三三,舞了也。”这首唐宪宗元和年间的童谣,是写儿童们边歌边舞欢庆小麦丰收的,"三三三"指六月三日打麦时节,这显然是一首游戏性童谣,同时带有转身的动作,是唱作俱佳的游戏歌。但依据史料中的记载,童谣显然被附会到政治人物的遭遇。
这首童谣显然是在农事期间,孩童见农忙情景,模仿农事动作,寓乐于生活之中,在游戏当中亦能习得农业知识。又如〈元至正中燕京童谣三首〉,游戏性则更为鲜明:
其一:“牵郎郎,拽弟弟,打破瓦儿不坐地。”
其二:“阴凉阴凉过河去,日头日头过山来。”
其三:“脚驴斑斑,脚踏南山。南山北斗,养活家狗。家狗磨面, 三十弓箭。上马琵琶, 下马琵琶,。驴蹄马蹄,缩了一只。”
这三首流传于元代燕京一带儿童嬉戏玩耍的童谣,根据明代杨慎《古今风谣》记载知其一、其二首似游戏之前的准备歌,其三是儿童围坐一圈,边唱边点围坐者伸出的脚丫子,唱到"驴蹄马蹄,缩了一只"时,立即缩回一只脚,谁不缩回就罚谁。
综合《古今风谣》收录的元代"脚驴斑斑童谣",与《明诗综》收录的明代"貍斑童谣"来看,二者在内容、韵律方面,均颇为近似,形式虽然逐渐不同,但由同一歌词变化而来的痕迹相当明显。明谣大概即源于"脚驴斑斑童谣",经文人加工整理,汇集于著述中。
由此可知此童谣由元至清,尚在流行,此童谣内容无被引申附会的情形,且具有趣味,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所以能传之久远。
根据石云霄对〈貍斑童谣〉的研究,他认为是:"是儿童模拟猎人,追逐一只斑斓狸兽,狸兽跳过南山,儿童们凭借北斗星光的指引,返回界口,在地界出口北面,向狸兽发射了二十弓箭。追逐、射猎斑斓狸兽的游戏,很明显是源于成人社会的狩猎生产实践,其社会价值,是对儿童进行劳动生产的启蒙教化。"又说:"童谣通过模拟猎人追扑、射猎狸兽的劳动过程,达到群体娱乐的目的。儿童们牵手踏足,围圈而跳,重现猎人围绕猎获物,欢呼雀跃时的情景。
游戏的内容,源于成人社会的劳动生产活动,实质上是儿童进行社会实践的预习。此类童谣是儿童开展群体游戏时唱的歌谣。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石云霄在内容解释上未能提出文献记载做为佐证,有"望文生义"之虞,但其说法颇能符应游戏童谣传授知识、寓教于乐的精神,此点言之成理,可做为吾人理解这首童谣的参考。游戏童谣还有智力游戏形式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拆字猜谜游戏,二种是隐语谐音游戏。
拆字猜谜游戏,是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诠释附会,推算吉凶祸福的作法,字两汉以后,就有文人把拆字的技巧,运用到童谣的创作中。
二、隐语谐音游戏,隐语也称廋辞,不把本意直接说出,以隐伏逗趣的手法,借助别的词语,暗示所要表达的内容,"谐音"是常见的表现手法。拆字猜谜、隐语谐音游戏,是运用悬念,引发儿童独立思考、联想、推测、判断,启蒙儿童认识社会的能力。
记录传说类
此类童谣的内容是在叙述一则传说故事,或者是以一传说故事做为童谣生发的背景,故传说故事将随着童谣的传播,而流传开来。例如《孔子家语·辩政》: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
上述记载,可与《论衡?变动》相印证:"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商羊,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童谣内容就是以这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背景,故在理解童谣的同时,也就知晓了先秦时代的这则传说。除此,因为记载说儿童模仿商羊鸟独足而舞,一边唱歌谣一边飞舞,故此童谣亦可视为游戏童谣,大概流行于春秋战国至两汉魏晋时代。
商羊鸟独足而舞,是洪水将至的预兆,这是春秋时代成人社会对气候预报经验的总结。这种游戏不仅增强了儿童体质,同时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丰富智慧的效果,是对儿童传授气象知识的启蒙教育。
又如,根据《孔子家语?致思》一篇童谣说:楚昭王乘船渡江时,在江里拾起一个又红又圆的东西,像斗那么大,随从的人都不认识,楚昭王便派人拿到鲁国去问孔子。孔子说:"这就是萍草的果实,可以剖开来吃。是好兆头啊!只有霸主才能得到。"而孔子的说法又有何依据呢?
原来是曾经听闻一则童谣的传说。吾人目今无法得之孔子所听闻的童谣内容了,但从这则童谣的内容却大致可以推论是关于描述萍实的,而《孔子家语?致思》所记录的这则童谣,重点不是萍实为何?而是楚昭王获得萍实的意义,所以此则童谣有为楚昭王称霸宣传的意图。
又如〈孔子述洞庭童谣〉:“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地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百六初。今强取之丧国庐。”
按"天地"做"天帝","百六初"做"六百初","今强取之"做"今强取出"。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遇神仙赠送灵书助其治水,事成后大禹将灵书隐藏于包山之中,时间过了不知凡几,直到吴王阖闾出游包山时,吴王因听闻传说,就命令当地的龙威丈人将灵书取出,灵书展开来后,其上有一百七十四字,但吴王全都不识,于是派人将灵书送去请孔子解释,使者对孔子撒谎称书是一只红鸟衔来,未料孔子引用一则童谣说明,据他所知这灵书应当是龙威帐人盗取出来的,使者将孔子之说回复吴王,吴王一听大为震惊,赶紧将灵书送回原处,但如童谣所言的结果,"今强取之丧国庐",吴国很快就葬送掉了。
这首童谣内容充满神秘色彩,结合神话传说和预言,又用天命来解释一个王朝的命运,由此可以看见童谣创作者的寄托,寄托了作者对当时吴国政治的不满。从形式来看,通篇七言,每句押韵,在早期的童谣中别具一格。
根据《真诰·甄命授》记载:汉初时曾有孩童四五人于路上游戏,其中一人突然吟唱起童谣,唱完后又继续游戏,当时无人知其意为何?唯有张子房起身向他膜拜,并解释:此孩童乃东王公之玉童,谣中所谓金母即西王母,木公即东王公,意思是要人去拜王公,揖王母。这则童谣颇具神话色彩,亦可见宣传宗教的意图。
根据《古谣谚》童谣记录了一段具有预言性质的传说故事,故事中的老妪可视为善良百姓的代表,所以老天对他预示灾难,要让他得以避难。官府的门侍、主薄、县令等一干人,在故事中的形象是怠忽职守与自以为是,遇到问题又显见其无能。故此则童谣所叙述的传说故事充满讽喻色彩,攻讦嘲讽的对象是无道与无能的上位者。
参考文献:
《古谣谚》
《北齐书》
《酉阳杂俎》
《旧唐书》
《古今风谣》
《明诗综》
《古代儿童游戏与游戏童谣》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孔子家语》
《论衡》
《真浩》
《神异传》
《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