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为唐元和八年。
名满大唐的鬼才诗人李贺时年23岁,但他短暂的一生也行将走到尽头。
刚刚开启的人生,刚刚开启的仕途,因为打压和不公变味,讨嫌官场虚伪做派与门第之风的李贺愤而辞去奉礼郎职务。沿长安而返洛阳。
路途之上百感交集,想入非非之余,难免自艾自怜。
回首大唐盛世,在看今日君上,唐宪宗虽称“中兴之主”,可治下依然藩镇乱起、西北烽火、土丧人亡,满目疮痍让人扼腕,念完国事。
回看自己,又为报国无门而难过,思虑无度,愤而留下一首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中,借金铜仙人辞汉史事,抒发兴亡感叹,抱恨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因问天寄情感,而成千古名句。
引来后世无数人用于对联之上,就连最敬重的爷爷都曾引用上句对出了千古佳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回应鬼才李贺的疑问。
展开全文
那么李贺的憋屈从何而来?为何又被宋朝人一语道破。
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唐朝政治大背景下寻求答案。
唐朝中晚期,怀有和李贺同样感叹的伟大诗人不在少数,诗圣杜甫就经常发出愁苦之音。由此,才有今人对于杜甫为苦情诗人的述说,不绝于日。
苦情与家国而言,当指代盛衰离乱之别。
苦情与个人而言,则指代怀才不遇之别。
而怀才不遇,成了有志家国的大唐诗人,心中死劫。
这一切历史根源,则和大唐的科举制度不健全,还有门第深远影响,让文豪士子找不到晋升之路,无力挽救国家危亡有关。
提起科举,众人皆认为,大唐已有了完备的科举制度,给了无数人希望。
可这算知其表不知其里,与其说唐朝科举打开了寒门登天路,不如说这个科举给了世家子弟达官贵人新的晋升之阶。
唐朝中后期,通过科举进士出生,进入官场的人,并不占据多数,反而是世家子弟门荫和各种途径进入官场的人占据主流。
这又是历史延续的产物。
初唐起,科举成当官必经之路,要想当官,非进士不可,除了少部分家族背景深厚的人,大部分官僚都是进士,这算历史的进步。
数据显示,唐文宗时,宰相24人进士出生19人,比列高到邪乎。如此风气,咋看起来好像照顾寒门,可细细思索,又不尽然。
原因不外乎几点。
首先: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科举的话语权。
寒门世家藏书无数,寒门子弟没钱如何上私塾,即便上了私塾,凭当不了官的夫子教育,这群读书人,从一开始教育资源就处下风,大多数都不过陪考的。
其次:在科举中,掌握知识话语权的官员,都是世家门阀出生。
他们如果占据了政坛的主流,难免以权谋私,最后结果就是,科举舞弊之风盛行。
最后:知识话语权被垄断,科举考场以权谋私,直接引导向政治,就是寒门子弟无出头之日,世家大族占据官场,即便你才华惊艳,能通过科举,也一样会被世家官僚所鄙夷唾弃,甚至排斥。
由此才有无数怀才不遇的大唐文人出现,用诗歌感叹官场的不公,感叹国将不国。
而证据何在?看科举制弊端,还有官员数据呗。
在唐代,科举并没有那么严格,就连考卷都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轻易通过考卷得知是谁的试卷。试问阅卷人,如果看到卷子是好友子弟的,会不会有倾向性,会不会高看一眼?这和谈公平?
而且唐朝科举的主考官叫“知贡举”,一般都是如礼部侍郎等要员担任。那么这礼部侍郎担任的“知贡举”成色如何?阶级划分如何?
在史学家金滢坤书中有过研究,唐朝中后期,科举主考官”知贡举”世家大族出生高达六成以上,寒门子弟仅三成多。
世家通过控制科考的贡举权,就间接控制了大唐的科举。
而且世家大族互为姻亲,大家同气连枝宛如一家人,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世家子弟占据进士主流,寒门占据少部分就成了必然。即便皇帝陛下要干涉,亲自取士,官僚联合抵抗,皇权也要无奈。偶尔一两次的相对公正,不过昙花一现,给皇权和寒门表姿态而已,改变不了大局。
正因此大环境,才有寒门子弟中科举无门事发生,也才有顶级豪族门阀如清河崔氏,三代十进士传奇出现。
科举舞弊,科举不公,科举还能成寒门崛起,进而飞黄腾达的坦途吗?
除了科举的不公之外,唐朝取官还有个特殊制度,那就是选举分开。可不要小看选举分开,这关系到了当官的几率。
在唐朝之后的朝代,只要科举取士,成了进士,你就必然有官做,可是唐大不这样,中了进士你只有被选择的权利,有了当官的资格,而要当官,还要被举荐,要去吏部排队。这排队周期有多长?三年一轮,三年后能不能当官还要看运气。
这个制度,目的是为了缓和唐代候补官员多,官位少的问题,可难免又引发新一轮舞弊。原因也很简单,寒门子弟考上了进士,但吏部就是不给你任职,不给你位置,他们给的都是世家子弟,试问无钱无权无背景的寒门进士咋办?
这一道门槛,又一次绝了无数寒门的仕途之路,如果不甘心,那就接着考,也有特招的办法。可是这接着考,如果不是天纵之才,谈何容易?
如此种种举措,从知识话语权,到科举舞弊,在到选官举用,无疑不寒了士子的心。也让无数有志于功名的读书人,报国无门,催生出满腹牢骚,最后也成了唐朝混乱之源。
晚唐时候,朝局进一步动荡,国家直接控制的地域,在藩镇割据局面下,越老越少,官员的需求也同步减少。最后无数科举进士,甚至读书人,都没有了晋升之路,科举考试的难度也节节高。
最后引来了一个读书人的不满。
这个读书人就是黄巢,一个家境富足,通骑马射箭,也读书识文至于科举的三有人才。这三有人才,家里有钱,自己有才,胆识也有。可面对科举,却碰壁无数,考了数次都名落孙山,最后与长安街头也愤恨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随后秋来九月八,他成了唐朝掘墓人,看看这诗词,黄巢没才吗?
有才啊,可是他太难了,在哪个门阀世家掌控科举的十代,看不到晋升之路,最后为了这不公,他选择了覆灭这个不公的时代。
无论做派如何,他的反抗。代表了当时无数人的心声。阶级固化,成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大问题,也是引发唐朝毁灭的根源之一。
如此局面,在唐后下一个朝代,则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就是宋朝。
宋朝是科举制度最完善,文人待遇最好的朝代,也是官员编制最多的朝代,更是官员俸禄最盛的朝代,哪个时代无疑是文人的极乐世界。
因此,才有了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完美下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出自石延年赠友联中。
很多人估计要问,这前一句如何悲怆,后一句如此温婉,如何能成完美绝对。
其实道理很简单,心境对比而已。
唐朝时候,文人的那种悲怆还有报国心切的想法,在宋朝诗人哪里,却被风花雪月的文人惬意生活代替了。
这对比,比的不仅是唐宋的朝代变迁,更是这朝代变迁后的文人心态不同。
盛唐文武皆盛,但大多数寒门文人地位却不堪。
弱宋文盛武衰,但大多数寒门文人地位却奇高。
可惜唐宋之别,除了文人的记忆,还有历史的记忆,文人的经历不过时代的一部分,而屈辱却伴随了宋朝一生。
只能说,无论那种制度,都有弊端和优势吧。
我们可以感叹李贺龙的不甘,可以欣赏石延年的得意。同样也该反思,今日该如何做!最后:“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此两句,大家更欣赏那一句?
个人喜好后一句,因为国正人正,事就正,又哪来的抑郁,而这才是真相!